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课堂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程提倡体验性学习方式,其是落实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体验性学生的基本特征有:一是强调身体参与,二是重视直接经验。本文笔者结合浙江省2008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课的案例,阐述体验性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体验性学习;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但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学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些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容纳,而忽视知识的内化与过程的体验。与此相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注重形式的课堂组织。结果出现了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有活动而无体验,小组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在这种形式主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表面化的,犹如过眼云烟。
   课堂教学呼唤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体验是一个人与生俱有的行为,有这样一个事实,小孩子喜欢踩雨后的积水潭,大人为了不让踩湿鞋子,往往以训斥来制止。心理学家指出,通过训斥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小孩子踩水潭是他的一种体验活动,只有当他自己湿鞋后就会认识到不舒服,下一次自然就不踩了。
   体验性学习是什么?体验性学习是以学生直观感受、动手操作等活动方式,获取感性材料和经验,作为思维活动的基础,去认识新的知识。体验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首先强调身体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其次是重视直接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重视直接经验,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参加了在金华市举行的浙江省2008年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评比观摩课,开课老师对体验性学习的重视和如何实施体验性学习方面给我很大的启示。本文根据观摩课上的详实案例,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策略。
   2 实施的策略
   2.1经验体验――体验性学习的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而是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知识贮备,让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2.1.1 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即课堂”,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从新课程理念来理解,这就是一种课程源,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种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体验。
   杨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电荷的定向移动会形成电流,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展示两张水车的图片,利用一个在静水中的水车与一个在流水中的水车作对比,感受流动的水会形成水流。从而体验流动的电荷会形成电流。还有,为了让学生感知电流的大小是可测量的,引入医院里常见的挂点滴的情境,感受药液的流动速度是可以通过输液管上的窗口来观察。从而引出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是电流表。电荷、电流都是学生看不到的抽象知识,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情境铺垫,让学生去比较、去体会,可使知识形象化,有利知识的简化与落实。
   2.1.2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有时会形成错误经验。如开水说成“白开水”,如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向上运动的物体拉力要大于重力等等。错误经验往往对学生的体验造成干扰,影响体验的结果。
   胡老师问学生,不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多数学生回答磁铁能吸引铁块。当进一步追问,铁块能吸引磁铁吗?部分学生马上回答不能。胡老师没有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解释,而是让同学们通过实验体验铁块是否能吸引磁铁,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经验。先来分析案例中的错误原因,我们平时总喜欢把磁铁叫吸铁石,学生自然留下吸铁的经验,多数学生也玩过磁铁,但很少有同学去玩铁块吸引磁铁。当胡老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后,新生成的经验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成为新的资源,如学习重力时,学生就不会只认为地球吸引物体,也能体会到物体也能吸引地球。
   2.1.3 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
   初中学生从学习和科普读物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教材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螺旋性上升编排。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应注意学生已经学习了什么,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发生联系。
   杨老师在让学生理解电流形成的原因时,就是让学生先回顾学过的知识,自然界中存在哪两种电荷?当学生回答正电荷与负电荷后,再比较电荷的无规则运动和定向运动,使学生体会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种重视前后知识联系的课堂,既能减少课堂的知识密度,避免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还可以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2.1.4 重视知识的横向迁移
   科学属于综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材不同知识体系间如果在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解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教学中老师可利用原有类似方法进行迁移,如“功率”可用“速度”相关学习方法进行迁移教学。
   电流表的使用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电流表又是一种比较精密易损坏的仪器。杨老师在呈现电流表使用的注意问题时,先是让学生回顾弹簧秤使用时的注意问题,如量程、最小刻度等,再迁移到电流表使用时要注意的问题。利用横向迁移不但有利于新知识的自然呈现,还有利于降低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难度。
   2.2 活动体验――体验性学习的动力
   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还要用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观众”,让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通过活动体验知识与快乐。
   2.2.1 让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课堂教学安排一定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姜老师的课堂引入时展示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勇夺举重金牌的场景。然后安排两位学生进行了举重比赛,其中一位学生轻易举地举起杠铃,而另一位学生则使尽全力也不能举起。原来姜老师对杠铃进行了处理,其中一个是用泡沫制成的外形与真杠铃一样的假杠铃。通过这样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不但让学生体会不同物质体积相同时,其质量是不同,体验密度这一抽象知识,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堂的学习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用活动体验知识的本质
   但课堂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这才是活动的本质。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抽象性的间接经验。科学知识只有通过体验才能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胡老师在上力的存在时,整节课都围绕着学生的活动体验展开。课堂按“感受力”“体验力”“领会力”的线索,安排了多个活动,如两位同学进行拔河比赛,通过肌肉的感受体会力的存在;在肉眼无法识别的情况下,用放大形变的方法体验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两位同学将气球拍来拍去的活动来体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而相互形变的活动来体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等。活动课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学习兴趣激昂,思维投入活跃。通过活动体验,学生对力的认识是一种亲身体验的直接经验。
   2.3 探究体验――体验性学习的核心
   科学探究也是一种活动体验,但它的指向性更明确,操作上更规范,是学习科学的核心。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科学探究的机会。
   2.3.1 不让课堂探究流于形式
   但有些老师则因仪器准备困难、实验耗时较长等原因而用讲解替代探究,或者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探究过程,这与探究活动的本质不符。因为探究教学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间接知识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或理解知识的过程,能够为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大量的机会。因此,教师要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不能让探究流于形式。
   朱老师在讨论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时,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能否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朱老师用卷起的课本代替篮球进行了模拟探究,当铅笔沿课本的曲面运动时,铅笔下部分会先消失,当沿着课本的平面运动时,则不会。这个探究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讲并不重要,但朱老师没有因此而用媒体或讲解来替代,这是为学生的过程体验着想。通过学生体验,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只能证明地球是个曲面,而不能证明是个球体,只有当帆船向任何一个方向运动都是船身先消失,才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2.3.2 适当地拓展探究的广度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的拓展探究的内容。
   密度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了水的探究活动。姜老师用金属块代替水探究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用像皮泥探究不同物质间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并且对列表格的方法进行了指导。探究活动是在不增加实验器材和难度的情况下自然延伸,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机会。
   2.3.3 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材只是提供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
   唐老师与学生一起探究了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后,还创造性的用猪肝研磨液来探究酶对双氧水的催化分解作用。用酶与二氧化锰对比探究生物酶的高效性,将双氧水放在不同温度的热水、温水、冷水中探究温度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学生对酶的特性和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情感体验――体验性学习的支柱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2.4.1 情感体验的内隐作用体现在教师的个人素养
   所谓情感体验的内隐作用是指教师无需通过特意的教学安排而对学生达到情感熏陶的作用。朱老师和胡老师的大师风范,慈善的笑容,和蔼的态度,关爱的语气,愉悦的课堂,还有那严谨的治学理念与科学态度,都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地熏陶作用。还有朱老师课堂中的鼓励性评价,胡老师课堂的最后一句勉励语―― “科学带来创新,相信明天的生活因同学们的创新而更精彩。” 唐老师的勉励语――“好好学习,也许有一天,叫我们的名字来命名单位。”这不都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最好诠释?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素养和业务水平是教学的无形魁宝。
   2.4.2 情感体验的外显作用突出在对情感因素的挖掘
   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
   朱老师上课时就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神七”发射和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的视频;中国古建设的代表――天坛与地坛,现代建设代表――鸟巢与水立方;麦哲轮环球航行的艰辛与成就;地球形状认识史:天圆地方――球体――椭球体――梨形体――?中国的古代文明体验、现代高科学体验,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自然的呈现。还有那地球认识史中的“?”,从情感体验考虑,也许也只能用“一切尽在不言中”来表达。
   课堂教学实施体验性学习是多途径的,需要我们教师去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体验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才能打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国际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
   [2]麻晓春 《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
  

标签:性学 课堂 策略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