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论文写作 > 论文提纲 > 正文

曹操与建安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

时间:2017-04-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曹操的诗对建安的文学有着开风气的大作用,由于创造性确实比较大,对以后文学也是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曹操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从他这种旧题新事乐府到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事乐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另外,《诗经》以后,四言诗很少佳篇,曹操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的传统,创造出一些动人的篇章,使四言诗再一次放出光采。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有成就的四言诗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又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的精神。 曹操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薤露行》描写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以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但是会师之后,渤海太守袁绍、淮南尹袁术等军阀却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残杀。这首诗便是继前诗之后反映了这一史实。诗末六句概括地写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惨象,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由于这两首诗都是用乐府旧题而写时事的,所以明人锺惺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也是反映汉末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前者说:“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山路行军的艰苦,历历如见;后者说:“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抒发征夫怀乡之思,也深切感人。

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这类诗悲歌慷慨,具有更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全诗共八解,开头两解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接着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他爱才若渴的心情。末解写道: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怀抱。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这首诗经过几个低昂回旋,把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艺术成就也是很高的。其中三、四两解,或半章或整章袭用《诗经》成句,使人毫不觉得,也是它艺术上的特点。此外,他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则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可说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

曹操的诗极为本色,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用朴质的形式披露他的胸襟,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以诗也是“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极接近汉乐府,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曹操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汉代散文,由于受辞赋的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体裁的文章也往往形成某种固定的框框。曹操的散文只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曹操这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篇二:曹操学年论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戎马一生,文治武功可以应受到正面的评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破袁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叱咤风云,既有安邦治国之能,又有克敌制胜之功,所以后人就评说曹操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但是另一方面,曹操为人既奸诈狡猾,又真诚坦率,既豁达大度又心胸狭隘,是个极富特点的人物。 中国的史书又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里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曹操是能臣

首先,曹操是治世的能臣。曹操二十举孝廉,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虽然这是一个小官,但是曹操在当官期间就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才干。当时曹操把皇帝最宠幸的宦官的叔父给杀了,原因是他违禁夜行,这件事立即引起了轰动,也让曹操自己出了名,这可以看出曹操不畏权势,痛恨宦官当道的立场。这次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宦官的气焰,刚入仕途的曹操就已经开始显露自己的才干。

曹操在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考虑,比如拒绝参加“谋废灵帝”的行动,曹操的这一见解,影响了他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他对废立之事始终是谨慎的。后来灵帝死后,刘辩继位,董卓进京,曹操深知董卓为人,且这样的乱世正是自己成大业之机,于是逃回乡里,自谋发展。但是曹操在陈留停了下来,因为那里又他的好友张邈,而且陈留地理位置也好,于是曹操便决定在陈留起兵,但是自己兵力毕竟不足,还无法在乱世站住脚,又当时正是农民起义的时候,曹操就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壮大自己的,破黑山,得官东郡太守;收黄军,自领兖州刺史;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迎曹操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就这样曹操一步一步壮大自己的军队,收编青州兵,继而以兖州为基地破袁术,征陶谦,战吕布。

当然,曹操之所以后来能统一北方,最大的原因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果,他听了荀彧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荀彧劝曹操早日进兵,将天子控制在手中,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并强调今日不取,他日天子必将落入别人的手中。曹操听了他们的话,兴刻起兵,骑兵先去,步兵随后,亲自派大军前往。实施证明他的做法不仅是正确的,还是果断的,因为北方第一大诸侯袁绍也动了这个想法,只是过于优柔寡断晚了一步。李傕、郭汜二人见跑了天子,便讲和一同在后面追赶。不过经历坎坷后天子成功的和曹操的部队碰了头,饥寒交迫的天子在曹操的盛情款待下,自然是对其感激万分,大加封赏。但曹操以都城被贼人烧毁不便防守为由,劝天子移驾许县,天子也因曹操手中兵权缘故不得不从。而曹操的真正目的是许县,就是他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将可以更好的将天子控制在手中。后来,曹操每次或是征战、或是赏罚都可以借着天子的名号,可谓“出师有名”“赏罚分明”,而且凭借天子之军的名义,他更是收拢到众多谋臣武将的归顺,他所攻打下的土地上的百姓也更容易得到顺从。就比如他曾假借天子诏书,让刘备去打袁术,使得二人残杀消耗掉彼此的实力,后来不堪一击。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以袁绍的彻底失败,曹操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这次战争也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那么拥有众多兵力的袁绍为何会败给曹操呢?首先重要的一点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出师有名。其次,曹操长于从善,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始终很注重听取下属的意见,并付诸行动。而对方的袁绍却没有听取下属的正确意见。最后,要说到曹操用兵之奇,曹操往往亲自到前线去指挥,并且曹操善用兵法,声东击西,后发制人,出其不意,打好关键战役。毋庸置疑,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确实了得!

在经济方面,曹操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干。东汉末年,战乱频发,经济出现问题,曹操深知,不解决当前的饥饿问题,就不能稳定人心,就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曹操推行屯田制,这在不长的时间里解决了粮食危机,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曹操前后实行的这

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此后曹操不断完善屯田制,这一举措不仅发展了当值的生产力,而且也满足了曹操军事之需,也巩固了曹操的政治权势,就当时而言,可以说曹操的屯田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时曹操还是一个文学家,我们曾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大家都知道,《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自己求贤若渴,广纳人才的心情。曹操的是个形式也是十分创新的,他尤其擅长五言体和四言体。《短歌行》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又如《观沧海》也是四言体,“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几笔就能用辽阔的沧海景象来表现自己广阔的胸襟。还有我们学过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表达自己晚年扔不放弃雄心壮志。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之外,曹操还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还变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作用,建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战乱之中得以勃兴发展,这同曹操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曹操是奸雄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少。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曹操的奸雄带有一点品质性问题,因为他小时候就这样,这小子小时侯就比较坏。《三国志》里面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务正业。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假谲篇》中讲到曹操:魏武少时 ,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贼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说明曹操少时就比袁绍更有心机,更有胆量,胜袁绍一筹。

有一次他问起他的一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那个朋友笑着不说。说说说,他非要他说。子将(许邵)曰“子治世之能臣”如果赶上好的时代,你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大臣;“乱世之奸雄”要是赶上乱世,你就是大奸贼。曹操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特别高兴。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骂他。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干,你看在治世我是能臣,在乱世我成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说所谓奸,曹操理解为,在他心目中

的奸就是机智,聪明,充满智慧。在乱世,太老实了那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曹操并不认为奸雄是一个贬义词,他反而感到高兴。

比如曹操间行东归途中,经过故人吕伯奢家,伯奢出行,无止备宾主礼,曹操闻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把人而去,既而知道杀错了,仍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矛盾性格的另一面写照,多诈,多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念故人,不惜杀人!曹操这一政治信条,道出了他的凶残本性,残暴不仁的个性暴露到极点,因此在六百多年来,大家一提到曹操就首先想到这一让人切齿的丑行。这也成为曹操被唾骂为“奸雄”的重要依据之一。虽然是曹操所处的时代环境所要求,在众多军阀混战的乱世中不得不凶残,谲诈,狠毒,但是也不能否认在我们后世读者的眼中,曹操确实是够狠辣,凶残,谲诈。

曹操是矛盾的

曹操求贤若渴,却又嫉贤妒能。重视人才并拢络之,是曹操的一贯思想,更是巩固权力的需要,他重用旧部。他把跟随自己征战有年的一些谋士,委以心腹,托以重任。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就是荀彧,荀彧在诸多重大的政治与军事的决策或行动中都起了关键作用,因此,每有军国大事,曹操均与荀彧商量。但是当荀彧在几桩关键事情上不支持曹操,提出了不符合曹操意思的建议时,曹操便察觉到荀彧已非昔日打天下之可用,而成了阻碍预计目标实现的最有影响的阻力。荀彧曾经阻止曹操恢复“古置九州”以广冀州之地的计划,曹操虽然听了,但内心感到不痛快。又在建安十七年,荀彧又婉转而坚决地阻止曹操晋爵魏公,大使曹操心不能平。于是乎,曹操便借用兵孙权之机,表面上请荀彧劳军于谯,把荀彧调离了汉庭枢要尚书令之职。荀彧留军,曹操送给他食物,荀彧打开一看,里面什么也没有,他明白曹操意喻自己没有什么用处了,于是喝药自杀。

当然,荀彧或许是一个特例,曹操对人才的重视是不容怀疑的。他唯才是举,广开贤路,用人不拘一格,像前面已经说到曹操重用旧部,把从征故旧置于重要军事岗位,如夏侯淳,夏侯渊,从曹操开始起事的时候夏侯淳和夏侯渊就跟随着曹操。除了重用旧部,曹操对待别的部属或敌对一方的来归者也授以重任,很多都对曹操政治,经济,军事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曹操用人不拘一格,最为突出的表现当属拔将才于卒伍之间。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了就重用之,有的人没有几年就从士卒升到将军。天下之争往往就是人才之争,历

史上不只一次证明,诸雄争霸,笑到最后的都是善用人才者,曹操就是这样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虽然 “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是,其性格中又包含有阴暗的一面,即心胸狭隘。曹操做事善谋,但为人谲诈,他多疑,嗜杀。前面讲到他因为怀疑吕伯奢要杀自己而杀了吕伯奢一家,这正表现了曹操多疑的性格,而且他嗜杀,动不动就数万,数十万的杀人,对自己不能用的人才也采取杀之的决定。曹操的两重性性格表现突出,曹操做事善谋,但为人谲诈。他嗜杀,但又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他不念旧恶,甚至对杀了自己儿子的人也可以用,比如张绣,但又睚眦必报,不管功劳多大,才能多突出,但是只要不能为之所用,就会除掉。有的时候甚至把人杀了,曹操还痛哭流涕,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不忍。比如他把别人的儿子杀了,还写信并送给人家礼物来表示慰问。可见曹操这个人是真的很矛盾的,其因为性格的两重方面二做出的许多事情并不为后人所理解。或许是因为曹操家庭的缘故,他从小就很谲诈,长大了也并没有改变,有或许是因为当时混乱的历史环境导致曹操有如此的表现,毕竟作为一个领袖,很多东西需要考虑,一旦威胁到自己利益,特别是政治利益的时候,曹操的行为或许就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了。

易中天说曹操:聪明透顶、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心胸狭窄。很好的归纳了曹操的性格特点。不管是作为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出现,曹操都应该是一个乱世豪雄,运筹帷幄,鞭挞宇内,奠定了一个一统王国的基础,他的临危不乱,孔武勇敢,显示了过人才能和大将风范。他乐观豁达,胸怀鸿鹄之志,立志平天下,最终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他又凶残狡诈,诡谲狰狞沾满了鲜血,为后世人所不齿。不论如何,我们看待这样一个人物时,还是要一分为二的,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

篇三:论曹操的文学贡献

论曹操的文学贡献

摘要: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他的一生留下了诸多颇有影响的诗歌和表章式、令教式散文。他的诗歌古直悲凉,散文清峻通脱,他又是建安文坛的领袖。曹操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曹操;古直悲凉;清峻通脱;文坛领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建立了曹魏政权。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曹操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现存散文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间诗文的一大家。

作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当时的汉丞相,北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因为战乱而散处各地的文士吸纳罗致到自己帐下。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文学才华的机会。这些文人以饱满的热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与曹氏父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1 曹操的诗歌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关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徐公持在《魏晋文学史》中说:“曹操今存诗歌,计得二十二首,包括作者有疑问的三首。其中四言、五言、杂言大约各占三分之一。”

曹操的这二十二首诗歌,均为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承。

曹操的诗歌是学习汉乐府的结果。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了很大的突破。近人黄侃在《诗品讲疏》中说:“魏武诸作,慷慨苍凉,所以收束汉音,振发魏响。” 说明了曹操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古诗源·卷五》)。由此可见,曹操的诗歌创作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突破和创新,是汉乐府民歌雅化和文人化的产物。这是曹操在诗歌创作上的最大贡献。这种革新体现在:

(1)从内容上看,汉乐府诗歌,曲题与歌辞具有统一性。而曹操却利用汉代旧曲,自创新辞。这种旧瓶装新酒,古调写时事的写作方法,为后来文人的拟乐府诗创作,提供了范本。如《陌上桑》本写罗敷的故事,曹操改为写求仙;如《短歌行》,崔豹《古今注·卷中》中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而曹操却增加了及时行乐和求贤的内容。又如《薤露》和《蒿里》,崔豹《古今注·卷中》中说“《薤露》、《蒿里》,泣丧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作悲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谓之挽歌。”而曹操却用来写汉末时事。故而朱乾在《乐府正义·卷五》中说:“乐府题,自建安以来,诸子多假用,魏武尤甚。”

(2)从形式上看,汉代乐府诗的曲与辞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而曹操的乐府诗则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既有在汉代旧曲内作辞的做法,也有自创曲辞的做法。如《善哉行》古辞为四言,曹操新辞亦为四言;《蒿里》古辞为五、七言句式,曹操新辞为五言句式;又如《步

出夏门行》古辞为五言,曹操新辞则为四言;《薤露》古辞为三、七言,曹操新辞为五言;而《度关山》、《对酒》曲辞全系曹操新创。

曹操的诗歌题材广泛。曹操的诗作一部分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和《短歌行》。还有一些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突破了汉乐府民歌只反映个人生活层面的题材范围,转而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反映历史中的“大我”,被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卷七》)。

钟嵘在《诗品·下》中赞扬曹操的诗歌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恰当地概括了曹操诗歌的风格特征。清人刘熙载说:“曹公诗气雄力坚,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冯班说:“魏武文体,悲凉慷慨,与诗人不同”,“魏祖慷慨悲凉,自是此公文体如斯,非乐府应耳。”的确,慷慨悲凉正是曹操诗歌的风格特征,也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的体现。总起来说,曹操用质朴率真的语言来反映现实,抒发感慨,于悲凉之中多慷慨之气。宋敖陶孙《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确切评价。 2 曹操的散文

曹操散文现存154篇,多为表奏、令教及书信等实用文体。这与曹操的政治地位是密切相关的。

曹操的文章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这是针对东汉以来的文风而言的。由于受辞赋的影响,散文出现骈偶化的趋向,一般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讲求对偶,注重用典。如同时代的蔡邕、仲长统、卢植、荀悦等的文章都有这样的倾向。而曹操的文章体式自由,以散句为主,较少雕琢痕迹,并且不避俗言俚语。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所以曹操的文章平易畅快、气势强劲,很能打动人心。对于曹操的文章的特点,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写到: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曹操文章的“清峻”、“通脱”,主要体现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一文中。

这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实际掌握了汉朝政权,并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就在他为进一步统一全国而作努力时,有人说他将篡汉自立,“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为此,他写了这篇令(令,上告下的文书)以明心志,并奉还了大部分食邑(让县)。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剀切感人。他说自己起初只想作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也不想多拥兵马。——如此再三说明白己的志向本不广。然后,他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 汉自立之心。最后,笔锋转到当前,说“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封地可退,兵权不能放弃,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曹操的文是独特的,这正如他的人一样。于平易通脱中显示了他“能臣”与“奸雄”的双重性格。曹操的文章并非人人能做的出来。尽管如此,曹操仍以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东汉以来的文风,展现了建安散文的崭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3 对于建安文学集团形成的贡献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曹操攻占邺城,使这里成为继许昌之后的又一个政治中心。 在此基础上,曹操进一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真正统一了北方。曹操在邺城的时期,正是建安文士相继归附曹操麾下的时期。诚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所说: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这些文人与曹氏父子一道,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局面,文学史上的“邺下风流”即形成于斯。

曹操并不像一般的统治者那样对这些文人以“俳优”蓄之,而是实实在在的为他们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且鼓励这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建安文人或为曹操的文学幕僚,或为丕、植兄弟的文学侍从。悠游邺下,赋诗作文,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这一切与曹操的提倡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4 小结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一枝独秀,掀起了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并以“建安风骨”“汉魏风骨”享誉诗史,而吴蜀则 “吟咏靡闻”,一片凋敝。这与曹操的身体力行和积极提倡是分不开的。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附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

曹操与建安文学的影响论文提纲

笔琳琅。??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的确,曹操以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诗文创作,影响和带动了当时的一大批文人,共同形成了建安文学的宏大格局,也给文学史上留下了“建安风骨”的审美范畴。

曹操在历史上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称,他于戎马倥偬之余的诗文创作同样可以流传千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的评价曹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肯定曹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参考文献:

[1]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3]鲁迅.鲁迅全集·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T

标签:建安 提纲 影响 曹操形象论文答辩提纲 曹操文学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