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北塞榆林]榆林北六县

时间:2019-02-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马建绪 1972年初春,出生于陕北向北的神木县南部黄河岸边一个小山村。从事社会新闻记者8年,现为榆林日报文艺部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光明日报》、《散文百家》、《海燕都市美文》等报刊发表过作品。有作品选录于《2006年散文》、《2007年散文精品》。
  
  这是一块诞生英雄和史诗的土地,这是一块埋藏丰富矿物的土地,这也是一块孕育民歌和爱情的土地。 ――题记
  
  一
  
   榆林,横枕毛乌素沙漠,纵跨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草原,偎依母亲河黄河怀抱,旧时就是边关重地。“塞回翻榆叶,关塞落雁毛。”史载西汉时期,榆溪河流域生长有大片榆树,茂密成林,榆林因此得名。
   北塞榆林,是一幅大画卷。古老的历史渊源,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汇聚交融,使榆林大地荟萃了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里有长城边塞之雄,这里有黄河峡谷之险,这里有黄土沟壑之奇,这里有沙漠绿洲之胜……牧歌和情歌,信天游与小曲,交相抒发黄土亲情,草原风情,大漠豪情!
   这也是一块悲壮的土地。众多文人笔下曾这样描写她:地域辽阔,广漠延绵,峰岭交织,莽原逶迤。传统的陕北人,是大皮袄,是大裆裤,是百纳鞋;男人的标志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女人的标志是“红裹肚”。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像土拨鼠,住着土窑洞,吞糠咽菜,艰难度日,自称受苦人。受苦人一年四季和土圪瘩打交道,风吹日晒,忍饥受寒,生活的困苦是世界级的。
  
  二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麟州秋词》读着这篇古词,我的脑海浮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胡笳互动,号角连营,旌旗猎猎,悲雁长鸣。崇山间,蜇伏着一座古老的边城。
   出神木县城,沿窟野河上行约50华里,在一座高峻的大山岭上沉睡着一古城遗址,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麟州城。站在古城废墟上,很容易发现,这座古城分有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约四公里,城墙无定形,高陡无门,下临滔滔窟野河水。举目远望,万里长城从西南方逶迤而来,横穿古城遗址,后向东北蜿蜒而去。长城内丘陵如涛,峰峦起伏,长城外沙海连绵,一望无际。
   当年欧阳修曾在《论麟州事宜疏》中称它是“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开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好一座天险杨家城!
  
  三
  
   这一切,也许与那条长河有关。
   陕北高原上,有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叫无定河。日转星移,岁月沧桑,她总是一往无前,在风中,在雨里雪里,穿过大漠,走过高原,滔滔不息流向远方……
   就在这条大河两岸,存有新石器与龙山文化遗址,透过历史的烟云,眼前浮现出一群群裹着兽皮系着草绳的男人女人,他们举着石刀、石斧、石镰,进行着人类童年时期的最初拓荒。
   到了秦汉,是一个辉煌时代,庄园庭院、门阙楼阁、迎宾谒见、聚会宴饮、车骑出行、策马狩猎;那时的无定河流域,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牛马衔尾,山青水秀,农牧繁荣。无定河流域出土的大批汉画像石,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
   拨开历史的烟云,似乎还能看到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骑着一匹瘦马,从无定河边川道的小路上走来,夕阳打在大河上,他蓦然抬头,看见一条被人们称为“榆溪旧塞”的绿色林带,与万里长城相映而行,太史公如实将这一壮丽景象写入《史记?卫将军列传》。
   一场叫“永乐大战”的战争,曾使它血流成河。宋元丰五年,西夏倾全国之师三十万,神速穿过今毛乌素沙漠南缘,昼夜不舍直扑永乐城。西夏军“围城打援”,使北宋南线援军不得救应,并占领了山下水寨,一连围困七天七夜,守城宋军饥渴难忍,士兵以马粪汁为食,援兵又不至,失去了战斗力。那夜突然天降大雨,夏兵乘雨强攻,攻破银州寨,宋军二十余万人阵亡,西夏兵力也损失惨重。一时,无定河谷尸骨遍野,血染河水百里。飞檄传到京都,宋神宗面西失声痛哭……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你沿着无定河,来到这座著名的古战场上,看到的又是一片怎样的景象?
  塞上的冬天,大地荒寒,滴水成冰,是无定河最寂寞的时光,全部的河道都覆盖在坚冰之下,只有那猎猎的北风,独自从河道上刮过。河水没有停息,她只是把脚步放慢了一下,她是在一条绵长的银练下,做着春天的梦。千百年来,她总是与河边第一棵探出绿色小脑袋的野草一同苏醒,从三边高原下来,一路汇集了更多的溪流,波涛翻卷,浊浪滚滚,从这几百里的阔大的川道间滔滔流过。无定河全部的景观,不止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条滚滚而流或缓缓南去的河水,她的美丽在于河两岸那连绵的翠绿菜畦、金色稻田、缤纷花朵,和无数在风雨中、晨光或夕照下辛勤劳作的农人。正是这些祖祖辈辈耕作在河边的男女老幼,奏响了无定河四季最动听的乐章。
  
  四
  
   榆林的许多地名,都有着深刻的边塞印记。
   翻开《辞源》,我找到这样的句子:“边塞是边疆设防之处。长城,是最大的边塞……”
   榆林有历代长城遗址。魏国、秦始皇、隋王朝、明代都曾在这里修筑过长城。作为历代军事要塞,长城外原有禁垦地,是不许蒙汉群众居留和开垦的。为了活命,总有黎民私自开伐,三五搭伙居住,久之,形成村庄,叫作伙盘。榆林各地这样的名字是很不少的。府谷有周家伙盘,神木有杨家伙盘。到了榆阳、靖边、定边又叫伙场,有谢家伙场、郭家伙场、双伙场、高伙场村……
   还有这样一些村庄,是以蒙语命名的。这些村庄多分布在榆林、神木、府谷靠近内蒙的地方。榆林有小纪汗(酸刺林)、大纪汗(生长大片酸刺林处)、耳林滩(生长白草处)、小壕兔(不大的有水草之处)、鄂托海子(游牧场地);神木有尔林兔(生长灌木草丛的地方)、大保当(灌木丛草滩)、摆言采当(有福气的草滩)、考考乌素(清水河);府谷有石板太(雨后泥泞的胶泥地)、乌素沟(一道沟),腮乌素(好水)……
   白狼城、望胡台、点军崖、李广寨、走马梁……分布在榆林各地这样的村庄的名字还有很多,这些名字每一个都深藏了一段重要的边塞史。
  五
  
   众多的人文景观,是一本特别厚重的――榆林之书。
   这里的古城遗址最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很早就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的是,石摞山、五庄果、暧泉沟、天火畔和商代的鬼方古城。
   明长城、秦直道,府谷七星庙,横山响铃塔,靖边芦子关,绥德太子府,榆阳梅花楼、四合院,米脂姜氏庄园。这之中闻名的早就写入世界建筑史的篇章,名不大的也堪称华夏建筑精品。
   吕布、韩世忠、李继迁、李自成、张献忠、邓宝珊、柳青、路遥故里都在这里。这些名人故居,有着说不尽的感人故事与写不完的厚重华章。
   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过多少王者与名人的足迹?晋文公逃亡时住过的重耳川(淮宁河流域),秦始皇随军征战洗澡的秦王滩,李世民带兵反叛住过的王宿里,北宋宰相文彦博和范仲淹留词题咏的古麟洲,杨继业和佘赛花成亲的十塘关,孟姜女千里寻夫住过的相思亭,飞将军李广巡夜射虎的石虎湾,貂蝉出生的貂蝉洞,杜甫写《赛芦子》的芦子沟,沈括在永乐大战时的驻地米脂寨,贺龙驻军纪念塔,张季鸾为父立的三绝碑,李季写《王贵与李香香》的原型地……
   大自然赐予这片土地的风光,的确可以如诗如画来描绘。桃花洞、凤凰山、杏花滩、黑龙潭、普惠泉、狄青原,这些名字给我们多少美丽的联想!
   红碱淖,是大漠上的一颗明珠。
   红碱淖位于神木县尔林兔镇。淖,在蒙语里是水沼、湖泊的意思,这是多么大的一片湖水!总面积有100多平方公里,号称中国沙漠第一淡水湖。有人把高原大漠比作一位多情的女子,那么这海子就是女子美丽的眼睛。传说当年昭君出塞,就是在这里跪拜南天,华辇辚辚北上后,这里就成了一大片湖水。昭君日夜思念亲人和家乡,她叫大雁捎书,所以每年秋天,从鄂尔多斯北部飞来的雁群总要在红碱淖栖息一夜,后飞往鄱阳湖……
   大夏国都――统万城。
   统万城位于靖边县东约80公里处,是我国东晋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
   《太平御览》载,当初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山,登高远望,不禁失声赞叹:“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遂决意在此兴建国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改元凤翔,征发岭北10万汉人和少数民族人在朔水以北黑水以南建筑都城;勃勃十分自信地说:“我正在一统天下,驾驭万邦,这都城就以统万命名。”
   西部神山――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铁佳州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这里山水相映,白云缭绕,松柏参天,庙宇林立,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基地。古称双龙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镇北台位于古城榆林城北3公里处,是明代长城遗址中规模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和“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远望,镇北台雄居于苍茫的大漠烟云之中;走到近前,则是古老的砖石上布满斑驳苔藓,一派苍郁凝重。登临台上,四野蓦然开阔:北望草原,牛马衔尾;南有河川,绿荫掩映;东是群山,起伏如涛;西有大漠,横无际涯……
  
  六
  
   在陕北榆林,有那么些村庄、院落、窑洞,多么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一个个村庄、一处处院落、一孔孔窑洞里,都曾漫卷过历史的风云,蕴藏着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这首人们特别熟悉的《沁园春?雪》,是毛主席1936年冬天在榆林清涧县一个叫袁家沟的小村子写下的。面对连绵起伏的群山,满天的飞雪,主席胸中波澜激荡,泼墨挥毫,一气呵成了这首千古不朽的杰作。
   1947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以“三支队”为代号的党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转战陕北的途中来到小河村。这时的小河成了“小延安”。党中央机关在这里驻扎了40多天,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小河会议,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计划。贺龙、彭德怀、习仲勋、林伯渠、王震、陈赓等高级军事将领从全国各大战场赶到小河,共议全国战场大事。提到当年,老乡们仍能回忆起那窑洞窗户上整夜不灭的灯火。当年闹红时的歌谣犹回荡在耳边――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你当你的红军我守我的家,
  革命呀――不成你别回家。
   ……
  
   这是黄河岸边佳县的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神泉堡。1947年毛主席在这里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草拟和审批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有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纲领性历史文献。同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这里还给远在河北平山县的爱子毛岸英写了这封信:“……一个人无论当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在神泉堡的这段日子里,毛主席还深入许多地方搞调研,亲手挥笔给佳县县委的同志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题词。
   从米脂县城出发,东行50华里就到了杨家沟,在这里,人们会听到有关毛主席、周恩来及“亚洲部”(当时党中央的代号)的许许多多传说和故事。在整个转战陕北的战争岁月里,这里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历时四月之久。1948年3月21日,毛主席和党中央离开杨家沟,经榆林的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途。至此,历时一年零五个月的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结束。
  
  七
  
   有人说,草原是歌舞之乡,摆在面前的厚厚的几本陕北民歌和信天游集,使我十分惊异地发现,榆林是一个民歌的故乡。一位音乐专家在做了多年研究后这样说:“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
   在众多久唱不绝的陕北民歌里,《三十里铺》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三哥哥当兵坡坡里下\四妹子脸上灰塌塌\叫一声凤英你不要哭\三哥哥走了还回来哩……它如叙事诗一般真实地揭示、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绥德三十里铺村后生郝增喜与一个姓王的姑娘常在一块拦羊、掏苦菜,时间一长,彼此有了爱慕。郝增喜家中光景好,父母嫌门不当户不对,就给儿子另娶了亲。同村的拦羊后生常永昌早就看上了姓王的姑娘,这正是靠近“凤英”的好机会,哪想碰了一鼻子灰,遂产生了报复“凤英”的念头。常永昌不用嘴说,而是借用《骑白马》(《东方红》最早的版本)的曲调,真名真姓的编了一首歌。他把歌唱给村里一个木匠,木匠劝常永昌,谁家这个灰大大,真名真姓容易惹事。后来就用笔名和排行代替了,他们常常是边干活边唱,所以《三十里铺》的旋律带着很明显的木匠推刨子的节奏。
   同《三十里铺》一样,《东方红》、《五哥放羊》、《兰花花》、《泪蛋蛋掉进沙蒿蒿林》绝大部分陕北民歌就是这样诞生的。专家评论,陕北民歌是研究陕北文化、历史、社会、人文、民俗最丰富、最真实的资料。
   让人惊异的是编创这无数久唱不衰、思想性艺术性如此高的歌谣的人,都是些脚夫、揽工汉、拦羊后生或搂柴婆姨。陕北民歌是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美男俊女、有名作者和无名作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和续写的陕北人的生活史歌。
  
   与陕北民歌比翼齐飞的是信天游。
   信天游,顾名思义即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过去多由熬活的长工、赶牲口的脚夫、做苦活的穷汉们为消除繁重劳动生活的痛苦,排解长途跋涉的寂寞孤单而唱,以宣泄内心的烦闷、愁苦,表达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求、向往。后来信天游有了全面的演进,正如一句信天游所唱的:“信天游来调子广,调子就有几大筐。”特别是表达男女爱情的曲调,更是表现到了极致。
  
  想你想的着了惊慌,
  耕地扛上??床。
  沙梁梁招手沙湾湾来,
  死黑门的裤带解不开。
   榆林境内歌谣的另一枝奇葩是酒曲。
   酒曲尤以神木的最好。神木人无论红白喜事,还是请客会友,无酒不成席。老年人说酒是福禄的山泉,年轻人说酒是胆量的源泉,酒桌上,东为大,西为小,长辈坐上,小辈居下,各坐各位。给长辈倒酒叫敬酒,给小辈倒酒叫满酒。喝酒唱酒曲,酒曲有“祝酒歌”、“罚酒歌”、“对酒歌”。歌词内容可以即兴编改创作。例如有的人为了说明自己嗓子好,唱道:
  
   拦羊嗓子回牛声,
   一声惊起个母猪掀墙根。
   掀倒墙,压死羊,
   一家叫我打新墙,
   一家叫我赔绵羊……
  
   所有诞生在榆林境内的这些歌谣,不只是灌入耳膜灌入心灵的那种声音,它还会把你带到山圪梁、沙蒿蒿林、河湾里或其它特定的情境里,让你生出无尽联想,溅起心湖的涟漪,也会是波澜!
  
  八
  
   走进陕北的沟沟岔岔,看着那一幅幅艳丽的窗花,无不为之心动。这些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的作者,是一些从未走出群山的农家妇女。就是这些与“井底之蛙”差不多的农家女人,拿着手中的剪纸小刀,去中央美院讲课,去法国巴黎参加万国博览会。当毕加索将艺术具象从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空间,而被称为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开端时,其实在陕北农家老太婆的剪刀和画笔下,这种表现手法已经稔熟地使用了几千年。
  
  九
  
   当世人惊奇地发现陕北地下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食盐这些宝藏时,同样惊奇地注意到,陕北地上还有绿色的红枣田。陕北沿黄河岸的山坡沟洼,村里村外,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红枣林。这里的枣树绿透了村庄,绿透了山野;染红了山,染红了水。
   榆林的枣树,有3000多年的历史,各地志书多有记载,杜甫在诗中曾写到“庭前八月枣梨黄,一日上树能千回。”佳县泥河沟村有100多棵老枣树,专家考证,它们的“年龄”都在千岁以上,最大的一棵栽植于唐朝,现已1300岁。
   有这样一幅图景一直挂在我的心间:那是秋天,陕北的坡畔上或沟沟岔岔,一株株枣树,那婆娑虬曲弯弯地垂下来的枝条上,万千绿叶间,缀满青里泛红、灿灿的果实;有的枝条被串串果实压得爬在地上,有的已折断了……
   我记得这样一个地方,在一样的拐来拐去的红胶土公路上转下来,开始看见了远处钢蓝色的山峦,进入马镇。石山之巅俯视,空旷的几条相错相连的灰色石沟中全是郁郁青青的枣树,望不见往日那一条带子似的黄河。传说有一天,王母在天宫坐的十分寂寞,便带着仙女出游,途径陕北上空,看见黄河峡谷地段有一片奇特的林子,挂满奇异的翡翠玉珠,王母爱不释手,伸手去采,不想被叶丛的尖刺划破手指,殷红的血滴一点一点染红了枝间的果子……这就是王母当年划破手指的地方吗?小车若蚂蚁一般从山巅铺挂下来的一条极陡窄的青石头砌筑的路上下来,便钻入了青纱帐。
   离开黄河岸边,从青纱帐出来,开始上山。在村与村的盘山公路上走过,四面八方的山山岭岭、坡坡畔畔、沟沟岔岔全是青绿的红枣树……
   严重的干旱使山区的农田一片焦荒,路边的杨树,叶子稀稀落落,一副快要病死的样子,柠条也灰派派的没有一点生机。大地赤贫千里,唯有枣树这“铁杆庄稼”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绿意盎然。面对此情此景,你只能由衷的发出惊叹!
   离开了枣乡,但那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红枣树,时时浮现在眼前,那隐隐的黄河涛声不断回响在耳畔,那馥郁的枣花香,一片片浮荡在面前。
  
  十
  
   在习习清风里,春节渐去渐远。可是,乡间村道,城里大街,摇扇、舞伞、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大龙,那亮丽的红绸茵茵的绿扇仍然舞动在人们眼前,那震天的锣鼓仍然回响在人们耳边……
   年年就这样扭,年年就这样看,秧歌过来,街道堵塞,街道边的树枝上爬满了一串串的孩子们,楼房顶上站满了一排一排的人,一长串一长串爆竹从楼顶上挂下来,片片青烟中炸出声声热烈的春之声……
   灯展算春节秧歌的一枝插花,古城榆林的灯展最具灵韵。从远远的地方望过去,大街上似落了一片五彩的云,浮游着一段迷幻的雾。走到灯架了,从钟楼至万佛楼六百多米长的灯架上,全悬挂着一只只小白兔、老山羊、山中虎,还有莲花、白菜、玉米、茄子、西瓜等上百种的动植物模型灯,一盏盏喜气洋洋。我无法知道这些绿茵茵的西瓜灯,紫藤藤的茄子灯,和别的这么多制作的惟妙惟肖的灯各是哪一双巧手所做,但注目这灵秀的灯盏,我能想来,只有那些热爱古城,珍惜生活,富于幻想,充满憧憬,心清如水的人们才能做出来,徜徉灯海中,春的气息氤氲而来……
   若从高处望下来,春节期间,榆林大地,长城沿线,黄河两岸,春光万里,锣鼓震天,整个就是一大片翩翩的红绸绿带。街道上走过一群一群的“疯子”,年轻后生们把彩色的伞在头顶唰唰地拉动,那一升一收不是用雄健、威武能形容了;平日老老实实的一些姑娘,在众目之下,扭腰踮脚,莲步轻移,脸又是那般“妩媚”;最“疯”的是那些擂大鼓的,站在蚂蚁般爬行的大卡车上,挥动红绸包着的双锤,气吞山河,用两臂擂,用全身擂,那和胳膊同时甩动的头比胳膊更用力……
   秧歌扭完了,未去的是那火一样的热情,潮水般的激情。在澎湃着泥土草木气息的春风里,在春节序曲滚滚春雷般的旋律里,高楼大厦一座连一座升起,高等级公路一条一条开工,国际国内重点项目一个一个建成投产,地下煤、气一块一块被现代机械开采,荒山荒坡一座一座披上绿装……
  
  十一
  
   那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走进榆林城,从车窗望出去,最高的楼房是四五层,平房、楼房、破旧的四合院混杂在一起,如同一幅褪了色的古画;马路上四轮车、自行车还有其它车辆,拥挤着一齐往前奔,各种刺耳的声音夹杂在一起。老街南头一座有三四层高、写“百货大楼”字样的高楼,就是这个城市最大的购物“商厦”。路过所见满街都是卖铁锅、炉桶子、老鼠药、鞋刷子、水果的百货杂物摊铺。
   晚饭后,爬上东城墙上,火红的太阳,正挂在西沙那很远的沙丘之上,和你一起看着那轮徐徐沉下的落日的,还有城墙下农户们那些吃饱喝足的花白奶牛。夕阳映照下,山下这座城里的瓦房与楼房更显杂乱无章,最醒目的是那两座尖顶的钟楼和飞檐翘角的星楼,大街、二街上进进出出爬虫般的车辆和行人,无声无息。
   那时,这座城市有大街、二街。大街叫解放路,二街的水泥路面比大街又宽又新,就叫新建路,二街上莲花池公园和中山堂电影院是最热闹的地方。
   莲花池很是有些名。那井字形的湖堤之上,那几棵垂下万千绿丝绦的老柳树下,那片在风中起伏翻滚的芦苇边上,留下榆林人多少身影。进过莲花池的人,大概没有人不留下一张倩影,我则只能从那一排一排照相人摆下的相框前走过,瞅瞅那些嵌在相框里垂柳下湖波上搔首弄姿的亮妹。我没有那份钱,就立在湖边上,看看自己的倒影,然后看着湖底那一朵朵白云或晚霞出神……
   以离中山堂电影院不远的地委为中心,几乎所有的机关单位都聚集在这大街二街上。地区的行政公署则座落在东沙老城墙下的半坡上,上上下下要有几十排砖窑洞,高大的门楼是用砖做的,大门顶正中间的红五星下写着――“为人民服务”几个醒目的大字。
   西沙,这个地名是早有了。连绵起伏的沙丘之上,生长着一簇簇、一丛丛沙蒿和沙柳,偶尔有一些楼房,若飘泊在沙海之上的一艘艘大轮船。但大多是一片一片的平房;没什么,这西沙更荒凉。
   二???年深秋,我从北京回榆林,下车走在榆林的街道上,行人车辆,稀稀落落,满街只有黄叶在秋风中飒飒飘飞。原来,我日日生存的这个城市,只是西部的一个荒凉的小县城啊。
   还没有两年,榆林街道上的车多起来了,好像是在人们睡了一夜,早上起来一看就成这个样子了。随后榆林街道上开始出现了堵车。猝不及防的这个城市,面对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来的车辆,束手无措。开始设置单行道,开始设置了大量的红绿灯。既是这样,面对与日俱增的车辆,面对那些羊群般的车流,谁又有什么好办法。
   广场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榆林城一下建设了三四个堪称西北之最的广场,昔日的莲花池改建成了今日之世纪广场。那湖水,那垂柳,那芦苇,那莲花,还深深地留在许多老榆林人的记忆之中,人们虽不免怀旧。但今日宽阔(比原莲池公园面积大了二倍还多,大理石铺地,除新筑了莲花池,引进的草木已有上百种)世纪广场上,缤纷灯火,葱茏树木,碧绿草坪,鲜艳花朵,洁白鸽子,潺潺溪流,音乐喷泉,大屏电视,泥土假山,鹅卵石路,让休闲的市民身在了一个浓缩的乡村……
   如今再走在榆林街头,车窗外掠过的是宽阔笔直的马路,穿梭不断的车流,霓虹大道,一幢幢高楼的远影,恍若走进大都市。
  
  十二
  
   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北接大漠,南布黄土,长城横贯,黄河侧流,到处都是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更让人惊叹的是,造物主竟于亿万年前在这里埋藏了丰富的煤、气、油、盐几十种矿产资源,今天世人叫她――宝藏榆林。
   有这样一种粗略的算法,榆林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46万亿元,每平方公里就埋藏着10亿元的地下财富。如果按平方米来计算的话,每平方米地下蕴藏着6吨煤、140立方米天然气、140吨原盐和115公斤石油。如果按人平均的话,每位榆林人拥有1300多万元价值的资源。
   从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一年,一支有名的煤田地质勘探队在榆林之北的大柳塔镇,向世界发出一条惊人的消息始,近三十年的时光,走过反反复复的路,淌过曲曲折折的河,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地下资源开发,迈出了世人瞩目的大步伐。她的名字,已被写进中国发展的许多报告之中。
   历史的脚步迈进新的世纪,英雄的榆林儿女为这片热土的大开发描绘了更科学的蓝图。“三个转化”战略的实施,已使今天的榆林初步形成了煤电载能、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化工四大产业链,大大提升了资源的附加值。
   如今,许多资源转化大项目已在榆林大地上扎根,有的已经开花、结果。80个重点项目有16个已建成投产,13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国华锦界一期一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煤电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也是“西电东送”北通道工程正式送电的标志性工程;榆树湾、冯家塔,5个百万吨级煤矿和庙沟门,三个百万千瓦级煤电项目进展顺利,标志着榆林煤电产能即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世界上首套工业和甲醇制取低碳烯烃装置――新兴煤烯烃60万吨DMTO项目举行了开工仪式,拥有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衮矿100万吨煤间接液化工业示范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标志着代表当今世界煤化工的两项顶尖技术同时落户榆林。今天的榆林还有神华、中石油、中石化、鲁能、中盐、安格鲁、衮矿、美国陶氏等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和几十家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榆林正在建设一个从府谷到定边、从榆林到吴堡的“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
  
  十三
  
   十四年前,榆林有了第一部手机,当时叫大哥大。
   今天,在榆林,手机作为最为普及的一种通信工具,已不仅仅停留在通话上,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在榆林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榆林通信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榆林现在每天的短信业务量可上千万条。城里人发短信,乡下人也爱短信,曾经的一次手机短信创作大赛,许多乡下人撕下自家孩子作业本上的纸或用黄公主烟盒写上自己创作的短信作品寄来,至今还记得一名外地来榆打工者创作的这条短信:
  
  信天游唱过,
  大秧歌扭过;
  路遥书读过,
  大红枣吃过;
  白云山游过,
  镇北台登过;
   高速公路修过,
   煤气油开发过;
  榆林的变化,
   我亲身经历过。
  
   走在榆林城里,你是很难找到一个不带手机的人的。今天,榆林打造中国能源基地和生态基地,建设晋陕蒙中心城市,通信已先一步架起了金桥。就是那些赤脚光背在田里种地的乡下人,腰里也别着手机,从此,万山丛中的农民史无前例地用拿惯了老镢头的手拿起手机,同现代社会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穿境而过的二条国家一级光缆主干线,是榆林现代文明的“生命线”,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脚下出发,载着波音,畅通无阻地将北塞榆林大地的开发信息传到祖国的万里河山,传播给祖国的四面八方。

标签: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