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意向书 > 正文

【读帖回话】读《回话的技术》有感

时间:2019-02-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我用电脑写作,但不上网。时间不够,精力有限,看多了老眼昏花,颈椎也吃不消。对于上网,我是桃花源外人,不知网中乾坤大,不知天涯网站在何方。天涯网站识不识朱某人,我不知道。但有一句话说得好,天涯若比邻。
  
  二
  
  一个文友将我一篇写西藏的游记,以及几篇写人物的军旅散文,贴上天涯散文网站。忽一日,告诉我说,有不少帖子,喜欢你文章的人不少,也有个别不喜欢的。还有一些和文章无关的尖刻意见。你都看看?
  我说,都看看。能听到不同意见,很难得。
  
  三
  
  先来回应一位网友的发问,我是位真将军,还是位假将军?我必须认真地告诉这位网友,我是一位上朱增泉诗人、散文家。从士兵到将军历经四十余年军旅生涯。曾任集团军政委、总装备部副政委等职,中将军衔。现为全国政协常委。著有《地球是一只泪眼》、《朱增泉世纪诗选》、《西部随笔》、《观战笔记》、《血色苍茫》等。诗歌、散文分别获得过“八一”文艺奖、中国诗人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
  过战场的真将军,不是假将军,这一点请您放心。我从士兵到将军,是一级一级干上来的,走过了四十余年军旅历程。写诗、写散文只是我的一点业余爱好,将军才是真的。
  这位网友用的是外文名字,但我想他不是外国人,是手足同胞。如果外国人这样问我,我会严肃起来,因为我必须保持一位中国将军的尊严。但我遇到的外国人,包括军衔比我高的外国将军,他们都是很讲礼貌的。
  
  四
  
  有这么多读者喜欢我的文章,令我感动,谢谢各位的热情鼓励,有些过誉之词实不敢当。就凭大家对我的热情鼓励,我也还得努力写下去,数量可能会比过去少一点。
  
  五
  
  有几位网友对我的文章提出批评意见,我也很感谢。我这不是作秀,我是真诚的。自从当了领导,很少能听到批评意见,看来网上有点新气象,敢提批评意见。
  有位网友明确说,他不喜欢我的文章,态度鲜明,好。看文章也像吃东西一样,有的人喜欢川菜,有的喜欢粤菜,有的人喜欢农家饭。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足为怪。我看别人的文章,也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这很正常。
  
  六
  
  坐飞机和骑自行车谁更能接近西藏?毫无疑问,骑自行车更能接近西藏。不过,如果让我骑自行车去两藏,我是肯定骑不动了。我很羡慕有毅力、敢冒险的年轻人。但我要善意地提醒想骑自行车去西藏的年轻人,一定要量力而行,那里高原缺养,气候多变。探险要有冒险精神,更要有科学精神,这一点,我曾在《罗布泊随笔》中讲到过。
  
  七
  
  有位网友说,我游记中的一些议论破坏了全篇散文和谐的味道和意境,您说得对、说得好。这可能是我长期当领导当的,总想给人讲点道理,在文章中无意间流露出习性。
  另一位网友说,我开头写得罗嗦,看来是老了。是老了。您这条意见也是对的。文章开头就像踢足球一样,刚上场时身子还没有完全活动开,动作有些僵硬,不利索。
  
  八
  
  有位网友说,我这篇西藏游记是“自己糟蹋了自己文章的题材”,听得出,这是一位内行人在说话。但我自己不这样看。我不喜欢永远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写作,愿意各种写法都试一试。我这篇游记是有意想要写得随意些、放松些,可惜有的地方还是不够放松、不够随意。
  
  九
  
  我在生活中从不摆架子,也不喜欢讲排场,对朋友真诚相待。
  但到了我这个层次,出门有规定,我必须遵守。在别人眼里这些是不是“排场”,我就不好判断了。
  
  十
  
  游记游记,游山玩水之记也。从大处看,游记多起来,这是中国人生活改善、环境宽松的反映,是好现象。
  但游记不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它是闲适文学,也是文学本身的一种休闲方式。
  
  十一
  
  谢谢竹楼听雨人告诉我关于八角街的知识、关于六世达赖为何写诗的起因。我在西藏能遇上您就好了,和一位知识丰富的人一起旅游,其乐无穷。
  不过西藏我可能不会再去了,毕竟年龄大了。我有一个志向是走遍祖国大地,内地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去过,以后只能在平地上走走了。
  
  十二
  
  上天保佑阿虎您好!你说我的诗“写得太烂了,像把散文分行”。看来你对诗和散文都是内行,否则提不出这样的批评意见。你批评得对。中国新诗一直存在这个问题。口语化是新诗的一种美学追求,我这几年的诗越来越口语化,这是有意为之。最近我有一本新的诗集《享受和平》要出来,就是追求这种风格,里面也有一些好诗。但有时过于追求口语化,就会出来另一个问题,诗句趋向“散文化”。对于诗,我仍在探索中,比如将对话引入诗,将情节引入诗。
  还有一位网友说我的诗写得太实诚,您说得太对了。我写不出年轻诗人那种灵动飘忽的诗,想学,学不来。我写的是搬石头垒墙式的诗,这也不失为一种风格吧。
  我也有好诗,否则我的诗不会产生那么大影响,不会获得中国诗人奖、鲁迅文学奖,不会进入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课题。我的自我评价是,不是首首俱佳,但也写过一些好诗。
  
  十三
  
  有位网友说,大家不要去破坏西藏这方净土,这条意见对,我支持。不过,通了火车,去西藏旅游的人肯定大增,大家都应该爱护西藏的一草一木。
  
  十四
  
  我出版的书,目前还不愁没人买,还不至于要向部队摊派,谢谢这位部队网友的提醒。我的书什么时候没人买了,我就不写了。
  
  十五
  
  朱可夫姓“朱”,“我也姓朱”,我这句话是在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说的,半开玩笑半认真,人总得有点幽默感吧。朱可夫的名字是我们中国的音译,我到俄罗斯访问,发现俄国人读“朱可夫”的发音和我们区别很大,读“朱”有点像四川人读“如果”的“如”,“如郭夫”。俄罗斯有一位航天领域的大科学家茹科夫斯基,我听他们读“朱可夫”和“茹科夫”发音差不多,都是“如郭夫”。我不懂外语,外肓。他们对我讲,我只能对他们看,发呆,等着翻译给我翻。
  
  十六
  
  说起朱文泉司令员,使我联想到现在有一种风气,对人事方面的问题乱加猜测,说什么朱增泉和朱文泉是兄弟俩,是朱老总的两个孙子,大笑话。
  不过,从军内到军外、从国内到国外,的确经常有人把我们当成兄弟俩。有人把他当诗人,有人把我当司令,互相“沾光”。
  我们俩很熟。朱文泉司令员好学不倦,对信息化战争有很深的研究。
  
  十七
  
  还有一位使用外文名字的网友说我,“这个作者以前连洛阳和开封都分不清,现在已经是将军了啊”,话虽尖刻了些,但他说的是事实。他能公开向我 指出文章中的“硬伤”来,我感谢他。我以前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清明上河图时,确实曾将开封错成洛阳,这个“硬伤”伤得鲜血淋淋,白纸黑字,一说起来就让我汗颜,好丢面子,好不沮丧。这位网友,我写那篇文章时其实已是将军了,将军文化低,难免出差错。本人借此机会向读者致歉。知耻而后勇,所以文章还在写。
  我还可以告诉各位网友,我以前文章中的“硬伤”远不止这一处,平时也有笔误、口误。例如,那篇获得广泛好评的《汉初三杰悲情录》,其中也有一处“硬伤”。由于我从不写日记,从汉中回来,过了些时日,凭记忆动手写那篇文章时,我把金牛古道的遗址写成从留坝县张良庙前经过,实际上它是从勉县武侯祠门前经过,我把纪念张良和诸葛亮两位历史名人的两个地点记混了。真如老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时若能动笔记一记就好了。那篇文章第一次收进集子时,小标题上还把“三杰”印成了“王杰”,不过那是出版社校对环节的问题。
  
  十八
  
  所以,我发表文章、出书,特别希望遇到好编辑,他们的目光特别锐利,会为你严格把关、仔细改错。或者,发觉有疑问处,立即同作者联系。对这样的好编辑,我都以他们为师。
  我小时候上学少,虽然几十年坚持自学不辍,但自学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系统、不够扎实,用起来捉襟见肘。知错而后慎,错出了教训,后来就注意了。为了尽量减少差错,我后来有几篇涉及历史知识较多、自己心里又不踏实的重要文章,我都把稿子寄给中国社科院、军事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为我审读把关。
  现在,我仍然不敢说我的书中就没有差错了。
  我每出一本书,首先留出一本“改错本”,发现哪里出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哪里错了一个字、错了一个标点符号,立即记在书上。写文章、出书,每个环节都可能出差错,这方面遇到的故事真不少,将来可以写篇长文章。《观战笔记》一书中也有一处将2003年错成了2002年。看来,每一本书都会留下一点遗憾。
  读者一经发现我文章中、书中有差错,万望不吝赐教,本人感激之至!
  
  十九
  
  有位好心网友担心我“会不会被网友言论气倒啊”,谢谢您,不会的,朱某人的气量不至于这么小吧。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文章一旦发表出去,何惧批评与挑刺,否则就别写了。只要不是无端进行恶意人身攻击,我都不会生气。鸡肠小肚的人也成不了将军啊!
  
  二十
  
  我不会写博客,反应慢。但我喜欢散文,我会经常把天涯散文网站打开来看一看。过一阵子,我也许还会通过这种方式向网友们讨教,谢谢诸位!

标签: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