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九江中考成绩查询

时间:2017-05-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江西九江永修七校2016九年级下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

2015——2016年永修县七校第二次大联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20分

考试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24小题。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惬意(xiá) 栖(qī)息 九曲连环(qǔ)销声匿迹 ...

B.哺育(bǔ)惯(guàn)通 硕果累累(lěi) 藏污纳垢 ...

C.默契(qì) 迷惘(wǎng) 豁(huò)然开朗 我行我素 ...

D.荫庇(pì)绯(fēi)红 芒(máng)刺在背通霄达旦 ...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精雕细琢,令人赞叹不止。 ....

B.《简爱》是一篇炙手可热的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C. 学习语文一定要学会在文章中断章取义,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

D.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联手指挥了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B.学习数学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C.俄罗斯举行规模空前的阅兵式,目的是号召人们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D.在暮霭中矗立,向南凝视,故乡在绚烂的彩霞中,化为我生命的宫殿。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在内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在这两者间平衡,真是大智慧。

②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

③我们永远都会在两种性格之间矛盾。

④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

⑤薛宝钗因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而活下来。

A.④③②⑤① B.①②⑤④③C.④⑤②③①D.①④③②⑤

5.下面改句与画线句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2分)

A.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长命锁,金光闪闪的,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改句:何满子差一点被勒断了气。

B.八百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

改句:至今还完全不知道。

C.我插的秧苗歪歪斜斜,像一个个醉汉,哪比得上伯父插的秧苗呢?

改句:肯定比不上伯父插的秧苗。

D.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改句:那么唱什么都是可以的。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4分)

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①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解:①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②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B.“落叶他乡树”,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C.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但与野僧为邻,不感到孤单难过。

D.末联抒发诗人的感慨,率直道出了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7.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B.“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静”烘托“动”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C.“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D.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2题。(12分)

商於子驾豕(宋濂)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②以耕,乃牵一大豕③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④,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⑤过而尤⑥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⑦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

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⑧必以牛,亦犹牧⑨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

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

⑩也。”

[注释] ①商於(w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犊:小牛。③豕(s h ǐ):同“猪”。 ④轭(a):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⑤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⑥尤:责备。⑦淖(nào):烂泥。⑧服田:驾牲口耕田。牧:统治、管理。⑩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8.对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子/以之代耕B.今子以之/代耕C.今/子以之代耕 D.今子以/之代耕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过() ?犹( ) (3)顾()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

11.作者借古喻今,说说作者把什么来比作是“驾豕耕田”?(2分)

12. 结合文章,你认为商於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2),归雁入胡天。

(3)四面歌残终破楚, 。(4),芳草萋萋鹦鹉洲。

(5)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6)《醉翁亭记》中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7分)

幸福的粽子

?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她会织花样繁多的毛衣,会给我们做漂亮的鞋子,会把简单的饭菜做得花样迭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

? 在乡下,包粽子绝对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每年总少不了要展示几回。乡下的民俗里,不单在端午节要吃粽子,平常人家砌新房或婚嫁喜事,也要包了粽子来庆贺。所以,会不会包粽子,对寻常过日子的女人来说,很重要。

?但是母亲,就是不会。

?父亲会。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每每这时,母亲的脸,会笑成一朵花。她会搬了小板凳,坐在一边,很笨拙地坐在父亲后面学,却怎么也包不成功。最后是父亲失去了耐心,说,太笨。母亲也不争辩,只是笑,笑得很幸福、很甜蜜。

?很快,一只一只的粽子,就立在小方桌上了,小斗笠似的,煞是好看。父亲骄傲得像个功臣,把母亲支使得团团转。“去,给我泡杯茶来,要放多多的茶叶。”母亲便颠颠地跑去泡了茶来。“去,把我的水烟台拿过来,我要抽泡烟。”母亲便把水烟台给端过来。“去,烧水煮粽子。”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这时的母亲出奇地温柔,她甚至会欢快地小声哼着歌。

?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便成了习惯了,在我家里,包粽子理所当然是父亲的活,母亲只管打下手。 ?等到我成家有了孩子,母亲过来帮我带孩子。一日,孩子在外面看到有人在吃粽子,很新奇,也要。母亲立马就从市场上买了箬叶回来,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啊,一只只漂亮的粽子,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我惊讶地问母亲,什么时候学会的?母亲神秘地笑,再追问,她方才不紧不慢地回答,本来就会啊。

?想想也是,那么灵巧的母亲,怎么就学不会包粽子呢!母亲原是故意不会的啊。

?母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爸。

?我点头。

⑴改天遇到父亲,与父亲东拉西扯,话题不知怎的扯到粽子上来。父亲突然笑着说,其实,你妈是会包粽子的,她做姑娘时,可是出了名的巧手呢。

⑵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却故意装作不知道的呀。

⑶父亲笑着要求我,不要告诉你妈。

⑷我答应:好。眼睛,却忍不住湿润了。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在母亲,是被疼爱着的快乐。在父亲,是付出的快乐。

⑸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

14.第(1)段中说“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却有一样一直学不会,那就是包粽子”。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15.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笑”,请你选择其中一处,说说母亲的“笑”传达出她怎样的情感。(3分)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富有表现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1)乌绿乌绿的箬叶。在父亲手里,很听话地舒展、翻转,尔后,一只粽子就做好了。 ........

(2)母亲便坐到灶膛门口,把火拨得旺旺的----红红的火苗,映照着母亲红红的脸庞。 ................

17.文中说:“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种爱,它平淡,水波不兴,包在家常的粽子里,却是最为厚实的幸福。”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8.为什么“我没有捅破他们的秘密,就让他们彼此瞒下去吧,瞒到地老天荒”?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13分)

①知趣,形容人对世事要有自知之明,识时务,知进退。《西游记》第九十三回说:“你这黑子不知趣。”《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说:“凤姐打量了一回,见他生得干净俏丽,说话知趣。”旧时,主客会面,只要主人一端茶碗,客人就会主动告辞;现在,主人一看表,客人就该走了,这就叫知趣。反之,如果继续留下来喋喋不休,那就是不知趣、讨人嫌,会遭人白眼。

②勾践复国成功,范蠡看得出他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于是,知趣地挂冠而去,后来成为著名大款陶朱公;文种却不知趣,还梦想着共享荣华富贵,不料却被勾践赐死,成了兔死狗烹一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就琢磨着怎么收拾帮他上台的那些老哥们,好在那些鲁莽武夫还都知趣,酒席桌上听了新皇帝一番“肺腑之言”,便纷纷辞官告老还乡,上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闹剧。

③可见,知趣是修养,是礼貌,也是保护自己,避免尴尬,保持尊严,不受羞辱的人生技巧与常识。古人曰“识时务者为俊杰”,知趣的人,就是“有眼色”“识相”,他们不勉强行事,不一意孤行,不剑走偏锋,亦不厚颜无耻,因而朋友多,圈子广,大家都喜欢,上司也赏识,活得从容、安稳。不论是身在情场、商场还是官场、职场,都需要知趣,也就是见好就收,把握分寸,进退有据,善于审时度势。

④江湖好汉,虽放荡不羁,但若不知趣也不好混。《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不文不武,难以服众,加之心胸狭窄,平时勉强坐得头把交椅。晁盖一干英雄入伙后,个个都比他强,他要是识相点主动让贤,怎么也得混个二三把手,可他却不知趣,硬要撵晁盖等下山,竟被林冲一刀杀死,成了梁山唯一一个被自家兄弟杀死的头领。

⑤官场驰骋,要勇于进取,也要会顺势而退,否则会被视为不知趣。特别是官员卸任后,就要彻底放手,不要再发挥“余热”,指手画脚,不要摆老资格,更不要“扶上马,送一程,迟迟不放马缰绳”,如果过于恋栈,那就是不知趣。退就要退得彻底,不怕门可罗雀,不怕人走茶凉,这是个基本规律,谁都有下台的一天,知趣地退,对自己对后任对大家都是好事。

⑥商场拼搏,要善经营,也要知趣,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极知趣的人,他们留够自己花的钱,其余都捐赠社会,得之于民,回报于民,结果是他们享得慈善盛名,弱势群体得到救助,皆大欢喜。而那些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爱钱如命的葛朗台,慈善不出头,捐赠不露面,那就是不知趣,不仅舆论指责,民众抱怨,其亲属还可能为其遗产争执不休,甚至对簿公堂!

⑦情场角逐,知趣也很必要。恋人交往,不管曾经怎样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如果一方暗示缘分已尽,不愿再继续来往,聪明者就应该知趣地主动退出,不应再死缠烂打,心存侥幸,否则,等对方说出更绝情的话,闹个鱼死网破,就会自取其辱,受伤更深。

⑧活得知趣固然重要,死得知趣也不无意义。我特别羡慕古书中描写的那些德高望重之士,往往是得享高寿,“无疾而终”,活得好好的,突然两眼一闭,驾鹤西去,那就是死得知趣。 自己不痛苦,也不拖累家人,如泰戈尔言:“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那不知道要做多少善事才能修来这样的福分。

19. 简析第①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20.结合文章看,知趣的人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3分)

21.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2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现实说谈谈你的理解。(3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3.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真正内涵,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意义,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结合资料写一段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1.条理清楚并运用两种说明方法,并在文段结尾括号中标示出来。2.字数200字以内。

①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6种。

②在我国漫长的农耕历史上,每逢传统节日,人们都要举行与农业祭祀、祖先崇拜、驱邪禳灾等特殊仪式,这些仪式有着上千年的辉煌和浪漫。

③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流露出敬祖意识、亲情情结、精忠爱国等思想。

④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⑤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二)写作(50分)

24.请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篇二:2016中考文言文复习

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二、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才]仅。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及]到。[诣]到。[规]计划。[果]实现。[津]渡口。

【一词多义】

[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为]①(w?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a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a)房舍。(屋舍俨然)

[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对??感到诧异。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 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比喻彼此居住得很近。也指人烟稠密。

※ 理解探究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3.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5.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 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6、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荡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没能过上像自己一样优裕富足的生活而叹惋。

7、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8.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2016江西九江中考成绩查询)之情。

9.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0.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答: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就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一一详尽地把自己知道的事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渔人)到了郡城,就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爱莲说》

※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二、文言词语

◆ 常规词语

【蕃(fán)】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植】立。 【益】更加。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亵(xia)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宜】应当。

◆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

※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答: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答: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

答: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

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提示: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5、“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

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答: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答: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答: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风的讽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1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答:慨叹自己知音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6.衬抚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7.比较莲、菊、牡丹的“品格”。

牡丹:虽艳丽,但象征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虽清丽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效仿;莲,生活态度积极,虽处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18.用原文语句回答。

1)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玩焉。

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君子者也。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陋室铭》

※ 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使??劳累

2.之的用法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 其他重要字词

【名】有名,出名。【灵】灵异。【斯】这。【德馨】品德高尚。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调】调弄。这里是弹(琴)的意思。【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 文章中心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 结构层次

将本文分成三层,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后三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答: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唯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篇三:2015许昌中考成绩查询网站:许昌教育网

许昌教育网是2015许昌中考成绩查询网站,考生可凭考生号、准考证号和身份证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查询本次考试成绩。

标签:江西 江中 成绩查询 2016中考体育成绩查询 2016中考成绩查询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