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主持词 > 正文

[原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各环节渗透的思考]小学语文二年级上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原生态教育,是学生原始生命创造力的自然释放,是学生自觉的学习需求、主动探索精神及原始表达欲望的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应正确解读新课程改革,充分依托学生原始的心理及认知规律,践行合理的教学教法,才能更好的展示与优化课堂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生态教育;教学环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21-03
  
  “原生态教育”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的学习需求、主动的探索精神及原始表达欲望的学习状态,它是学生原始生命创造力的自然释放。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关注了这一点,它不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而且有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走进课堂,既丰富了教学,增添了情趣,又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解读课改,只是一味盲目追求课堂的花哨,无选择的花样编排,使的课堂成了一堂技巧手段的表演,而学生无疑成了单一的观众,造成了教学实效性与本真性的缺失。
  新课改不是对原先教育方式的全盘摒弃与废除,而是结合当今教育实际,对教育教学方法及思想的改进与发展,以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法渗透,依托原生态
  新的课改,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运用全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教学尝试与改革。
  “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达到更好的学的目标,那就是成功的教法。而原生态课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及学习的差异,还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并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由此看来,只有充分依托学生心理的不同及认知规律,确定出合理的教学教法,才能更好的展示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成果。
  二、学情渗透,发掘原生态
  学情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对学情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学习与交流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不断的积累知识,提升认识,提高能力。但是不同的学习个体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对于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学中曾经有如此的经历: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成功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在于对学情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他充分注重了“学习主体”的原知性,根据学生不同的原始习惯与学习本能,施于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原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然而,当今的教育者,在不断课改的大潮中,虽然及时的学习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但在对于备课方面还存在比较偏颇的观念。只是一味的准备教材,了解教材,而不去关注教育主体的个性差异,真实功底,把整个班级看作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施教,从而脱离了教学主体,脱离了教育实际与真实性。当然教育的结果也就大打折扣。
  可见,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对学情的关注,只有在课堂教学前充分了解学情,挖掘其原始思维及反馈本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原始认知水平及学习行为习惯,才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语言渗透,感悟原生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进行沟通、抒发感受、互传信号,同时也用来进行思维。虽然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诸如:普通语言、哑语、手语、旗语、灯语等,但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语文作为一门国文课,作为专门研究语言的学科,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语言了。
  课堂教学中有了语言,也就有了语言的规范与约束。新的教改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以师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基础,以发散为导向,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潜力与水平。但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材,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这不但大大压制了学生们的主动思维活动积极性,而且把语文教学教条化、僵硬化,使得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觉思维及语言表达意识的进步与发展。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都必须以真实的语言作为桥梁。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运用语言表达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捕捉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会衍生抒发内心自然感受与观点的欲望,并且与教师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与沟通。真空的交流与沟通,不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充分激发出学生自觉主动原始学习意识的萌动,从而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能力,拓展了想象能力,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任指数。
  由此看来,只有在语言交流的真空状态下,对语言的标准毫无限制,只要是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不违背仁义道德的发言,就可以畅所欲言,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与收获,师生之间才能更原始的、更信任的对话,从而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去感悟谛听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的真实性原则。
  四、情感渗透,回归原生态
  教育在语言教育交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情与情、心与心的教育交流过程。
  语文更是一门充满人类文明、人性原始情感、人文精神和智慧火花的学科。一堂语文课,如果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没有情感的交流与渗透,忽视了教学主体情感因素及原始情感真实性,就会导致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虎头蛇尾、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从而使语文教学沦为形式化、表面化,最终只成为一场教师的作秀表演。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情感,让学生用原始情感与心态去感受与悟出语文学科的真谛呢?
  情感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欲望及要求,更体现在学生内心原始的情感涌动反应以及与文章产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上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饱满的激情和原始本真的情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是学习取得高效的重要保证。
  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真实情感、作品主题灵魂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与老师内心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情感阅历、认知水平的欠缺,往往不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与满足,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不理智的大包大揽,倾囊而出,学生虽坐享其成,但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毫无印迹。
  当今的教学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就应该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不妨放开手脚,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真正的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感受文章的真谛与灵魂。让学生不是用语言去说话,而是用心灵去感应作者的心声,从而用情感抒发自己内心本真的感悟,赤诚地展示出自己的原始心态,这才是学生真正发自内心的对文章的消化理解。虽然可能有些粗糙,但足以拓展提高学生的内在能力与素质。所以,在课堂中只有真正的摆脱学生想象的羁绊,渗透其内心的情感,让学生的心态回归原始,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五、迁移渗透,拓展原生态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反三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从原始知识中求得新的认知及进步,发散求异认知,促进创新的过程。著名诗人苏轼有两句诗,也讲到运用发散求异思维的道理:“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写诗时,思维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文题,而不能在此文题上发散开去,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合格且没有创造力的诗人。其实,只要是学习创作都需要运用发散求异思维,才能有所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要想创新就必须以原始认知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迁移策略,不但能使学生灵活的掌握及运用知识,而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从而完成学习语文的一般过程:模仿――变化――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迁移策略,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原始认知理解思维的一个拓展,正是有了迁移的实施,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冲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拓展了原始心理认知的局限,开启了创新思维。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特征和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的运用迁移规律,通过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引导,让学生自觉的从原始认知及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并获得新的认知,从而更新认识结构。
  六、主题渗透,升华原生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章的主题探究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主题教学,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达到完全统一的认识,从而绑架了学生们的认识能力及认知、观点。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主题探究的教学,要求我们通过开放教材、开放课堂,开放认知,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自己从文章当中发掘出新的主题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他们具备的阅历、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对文章主题的认知及理解的不同,此时,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加以扼杀,把所谓的标准凌驾于他们,这样只能是约束了他们的认识,局限了他们的思维,降低了教学效益,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自主拓展主题的权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认知,总结归纳,讨论集中,经历学生自觉主动的思维碰撞和语言的整合规范过程,从而寻求更深入地理解、体验和感悟,尽可能获取认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吸纳感悟主题,并加以适宜的引导,使他们在综合丰富的大语文学习实践中,自觉的积累、提升,从而水到渠成的达到主题升华的目的。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原生态教育方法与策略的渗透正是适应了新课改的发展,我们只有更有效的把其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综合素养相结合,才能更紧密的与新课改联系,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质,更科学的挖掘学生们的潜质,使其更科学的成长。

标签:渗透 环节 原生态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