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6年以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改进和加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截至2011年9月,全国已成立了490多家村镇银行。为了解目前村镇银行发展的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课题组分别对位于中部A省和东部Z省的F村镇银行和X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两家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
  F和X相继成立于2008年2月和2008年5月,注册资本分别为1亿元和2亿元。经过两年左右的发展,两家村镇银行已经建立了独立性较高的公司治理机制,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业务发展已步入正轨。尽管两地经济金融环境具有显著差异,但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良好的银政关系是村镇银行发展壮大的基础
  享受地方政府奖补政策。一是开展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上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目前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黑龙江、河南、湖南等八个省。二是财政部出台《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三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在存款准备金、利率、支付清算等方面的政策。四是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支持春耕备耕、扩大“三农”信贷投放的通知》,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县域内存款类金融机构。
  除此之外,其余奖补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提供,一般为税费补贴、一次性的开办费奖励和不同形式的支农风险补偿等。2008~2010年,F得到当地县政府的税费补贴为:以年计征的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以及营业税,按年度全额奖励村镇银行。X则得到当地县政府奖励的200万元开办费,同时针对支农贷款的发放,按比例以财政存款的形式给予奖励。
  积极建立银政企合作平台。一是在法人客户方面,通过银政企对接会牵线搭桥。2010年一季度,F与当地镇政府共同举办“2010年银政企对接会”,与32家企业达成1.02亿元的合作意向,其中,与17家企业当场签订了5700万元的合作协议。二是在个人客户方面,与政府及事业单位合作,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推出金融创新产品。例如,F与县政府合作,发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X先后与农业局、残联、妇联、团委等单位合作,推出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残疾人贷款、农村巾帼创业贷款等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
  村镇银行业务规模迅速扩大
  F和X的股权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是主发起人均为所在地农村信用联社改制而成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两家村镇银行主发起人均持股40%,其中,F除主发起人外,另有8家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80名自然人作为股东;X共有25家法人股东。
  2009年,两家村镇银行在第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中均实现了同比高速增长,存贷款同比增速超过100%。2010年末,F各项存款余额9亿元,同比增长34%;各项贷款余额6亿元,同比增长62%。X各项存款余额18亿元,同比增长38%;各项贷款余额20亿元,同比增长54%。X的存贷比高达90%,超过监管红线。
  F和X分别位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使两家村镇银行面临不同的信用环境和金融需求。2010年末,F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10%、14%;X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为9%、10%。X的业务规模明显大于F,但由于F所在地区经济金融发达程度高、金融总量大,其存贷款市场份额反而较低。值得注意的是,两家村镇银行的贷款市场份额均高于存款市场份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不平衡。
  金融创新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营决策链条短,贷款审批方便快捷。大型商业银行的县级支行审批权限往往受到较多的限制,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速度上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对于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单笔贷款申请,村镇银行从调查到放款,一般不超过5个工作日。F农户贷款授信一般实行“一次受理,分别授信”,先通过合作社摸排农户资金需求,若一次受理40~50户,20天左右能够放款完毕;若是单户申请贷款,一般3~5个工作日可以办结。X规定,从客户申请贷款到正式批复和办结,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对于小额贷款则实行“绿色通道”服务,整个流程不超过3个工作日。
  经营机制灵活,有助于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两家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业务经营灵活的特点,在贷款产品流程设计、风险识别、担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一是授信机制创新。针对小微型企业财务不健全的问题,F运用企业“三品”(产品、物品、人品)和“四表”(报表、电表、水表、纳税申报表),进行“四性”(资金需求的合理性、贷款用途的真实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和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力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信贷门槛。二是担保物创新。村镇银行积极拓展担保物范围,将农户和农村企业拥有的林权、土地经营权纳入担保范围,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F已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笔,总金额640万元。X已发放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质押贷款29户,总金额165万元。三是通过开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信贷创新业务,将支农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延伸。四是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产品,根据借款人自身信用或信用联合体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在为借款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有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五是与当地担保公司展开广泛合作。
  小微企业和农户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
  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以县域小企业和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在加强“三农”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针对网点少,单点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灵活创新用人机制。F和X在县城以外的网点分别为1个和2个;客户经理分别为9人和24人。尽管客户经理占比高于同业,但其人均管户数仍然偏高,分别为50户和84户。为缓解人员压力,X建立了支农联络员制度,聘请村支书、村会计、行业领头人等协助推广支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荐优质客户;在大学生村官中招聘支农见习客户经理,有效扩大客户经理队伍。二是以考核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支农支小业务倾斜。例如X对农户、小企业贷款按发放户数和金额实行专项奖励,并实行差别化的费用配置政策。三是推动小企业业务的专业化经营。F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对200万元以下的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简、短、快”的特点。X也于2009年2月成立了“农户和小企业专营部”,专营涉农和小企业贷款。
  
  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出现不同程度偏离
  目前村镇银行的定位不很清晰,部分村镇银行的脱农倾向逐渐显现。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来看,两家村镇银行均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应的聘选、监督制度框架,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公司经营目标的引导下,村镇银行更多地介入了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与其设立初衷为农村社区“草根”银行的定位逐渐背离。甚至一些外资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其申办的目的在于避开监管,通过村镇银行较低的市场准入门槛,将网点建在大企业生产基地集聚的县级经济开发区,村镇银行成为其大城市战略的一部分。
  村镇银行诞生的特殊背景和条件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而作为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具有与生俱来的逐利性。调研发现,两家村镇银行在有限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下,很难商业化运作和服务“三农”的统一。在县域金融市场,“啄序”行为难以避免,村镇银行也会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从目前两家村镇银行的实践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贯彻“小额、分散”的原则更加困难,表现为贷款投向分散度低、户均贷款额度较高。从法人客户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264.96万元、515.6万元;从农户贷款看,F与X的户均贷款分别为14.19万元、33.07万元。
  村镇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原则与涉农政策性业务的市场定位的矛盾,是村镇银行未来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服务“三农”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控及商业可持续运作,既能保证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定位不动摇,这可能既需要各种金融机构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完整的机制作保障。
  村镇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当地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村镇银行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发展极不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好,村镇银行由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对当地的信贷资金投入较大,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也较快。而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客户资源较差,村镇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较小。例如,位于中部的F存款规模为9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贷款规模为6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4%。位于东部的X存款规模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9%,贷款规模为18亿元,占当地市场份额的比例为10%。
  村镇银行的发展缺乏稳定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客户基础相对薄弱,在农户中还没有形成较高的知名度,普遍缺乏农户的认可和信任,加之信贷业务之外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及其他银行机构,农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很大,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截至2010年末,X的储蓄存款余额为451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2%;F的储蓄存款余额为7393万元,占当地各项存款余额的1%。这两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存款。然而,大部分的村镇银行是没有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存款规模限制了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规模,缺乏稳定的低成本存款来源是困扰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
  村镇银行的发展受业务系统和科技网络的制约
  尽管人民银行和银监会2008年在《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具备条件的四类机构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由于建设自己的网络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维护成本,村镇银行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如此庞大的费用,目前已经成为银行科技网络的“孤岛”。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
  一是以大小额结算系统为主的支付结算网络。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只能通过其发起行间接接入,或者根本无法接入,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处于竞争劣势,甚至成为“孤岛”而无法与其他银行结算,从而也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
  二是征信系统。征信系统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发放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该系统,只能通过当地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员成本。
  三是反洗钱系统。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不足,仍然需要加以改进。
  村镇银行扩展中的经营风险日渐增大
  从全国来看,村镇银行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村镇银行依托当地良好的客户资源,凭借村镇银行的人缘地理优势以及灵活快速的决策能力,贷款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在资金、网络方面存在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一是信贷业务快速扩张,存贷比监管压力较大。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一些村镇银行的资产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末,X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58%;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4%;2008~2010年的贷存比分别是92%、98%和116%,均已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比例。
  二是经营利润来源单一,经营稳健性较差。村镇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其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以X为例,2009年营业收入7074万元中,利息收入为6692万元,占比达95%。
  三是村镇银行的客户结构同质化,加大了潜在信贷风险。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本地,其客户的行业特征比较相似,这就造成村镇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较高,贷款客户的行业风险难以有效转移,从而会影响村镇银行经营的稳定性。
  
  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有效发挥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村镇银行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拓宽资金来源和网络渠道,共同推动村镇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
  明确市场定位的独特性,防止服务方向出现偏离。一是监管机构加强市场定位监管。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镇银行准确把握农村社区“草根”银行的市场定位,紧贴支农支小服务方向,有效平衡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立足县域, 服务“三农”,防止“去农化”趋势。二是充分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提升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推动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三是在贷款准入标准、审批模式、利率定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为符合条件的“三农”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压力。一是实行差别化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人民银行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压力,鼓励其增强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二是明确村镇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增加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探索村镇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有效模式,鼓励村镇银行联合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在区域性金融市场发行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四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实行储蓄激励机制,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立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实行强制储蓄,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充实银行资本金,增强抵抗风险能力。五是可通过村镇银行试点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小范围内浮动,从而增强村镇银行在负债业务市场的竞争力。
  畅通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渠道模式,扩大村镇银行服务半径。以村镇银行营业网点为主要节点,探索建立农村自助店、便利店和流动店等特色服务渠道,切实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的困境,尽可能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深化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在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和反洗钱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合作,弥补村镇银行业务技术网络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加强与支付清算组织和技术服务商的合作,拓宽村镇银行网络渠道,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借助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支付清算网络,畅通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渠道,为农村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支付服务。积极推动村镇银行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办手机银行业务,使“三农”客户尽早享受到金融电子化的好处。四是结合业务发展实际,有序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力争早日接入上述系统。
  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防范村镇银行经营风险。一是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确保农民存放资金的安全。二是实施差别监管。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和风险,探索建立村镇银行支农贷款考评体系,建立涵盖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将村镇银行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对其实施动态差别监管。三是强化流动性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防范流动性风险。四是引导和帮助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和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形成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村镇银行服务 “三农”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设定商业化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限额,作为确定奖惩的依据。对于完成目标较好的村镇银行,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给予税收等优惠,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二是政府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更多的倾斜。如允许税前适当计提坏账准备,适当延长村镇银行营业税、所得税免税期,使村镇银行资本积累稳步递增;对村镇银行面向农户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以此缓解农户自身不能承担过高利率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分散,单笔贷款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监管机构适当放宽新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对其运用资本金发放贷款实行定量控制,同时不列入存贷款比例进行监管控制,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支持其适当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和金融服务。四是人民银行应尽快细化村镇银行在利率、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征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同时加大技术和业务支持,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标签:村镇 对策 经营管理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