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熊雄_熊雄诗作的发现和解读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寻找叶剑英早期的诗文资料时,发现了熊雄诗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参加当时所在单位收集广州南石头监狱史料时,曾多次在相关历史当事人的座谈会上,听到入狱幸存者谈及中共早期著名烈士熊雄的言行和诗文。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在1927年广州“四一五”反革命政变时,被逮捕入狱。一个月后,被杀害并沉尸于监狱附近的珠江白鹅潭内。入狱幸存者除深切回忆熊雄如何在狱中点燃斗争火种外,还深情地吟咏了这位自号为“铁血书生”的诗词。
  笔者当时负责座谈会的录音和记录,因为这些革命前辈的方言和口音不好懂,也限于笔者的水平和阅历,整理出的完整可用的内容并不多。因此,后来主要根据座谈会各位当事人的口述资料编辑出版的《南石头监狱的斗争》便没有收录熊雄的诗词资料。
  熊雄,1892年出生于江西宜丰。1911年,熊雄到南昌参加李烈钧领导的江西新军学生军。武昌起义胜利后,江西的革命军队乘势占领了南昌,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都督,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熊雄成为学兵团的中坚。1913年,李烈钧通电讨伐袁世凯,在湖口宣布独立。起义失败后,熊雄跟随李烈钧逃亡到日本,并参加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党。
  1916年,熊雄从日本回国,先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1919年,他在友人资助下到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3月,熊雄离开法国,转赴德国留学。6月,加入中国少年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23年3月,熊雄与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受中共旅欧支部派遣,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
  1925年,熊雄从莫斯科奉调回国,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大队副队长。10月,广东革命政府第二次出师东征,讨伐陈炯明。熊雄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协助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进行工作。1926年1月,熊雄调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同时参加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的工作。
  熊雄诗作的发现可谓是无心插柳。不久前,笔者为寻找叶剑英早期的诗文资料,翻阅了云南官印局大约出版于1922年初的《剑余诗集》。无意中,读到该书中刊发的署名披素的诗作,感到似曾相识,于是翻箱倒柜,找到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记录本作对照,结论为熊雄诗作无疑。接着,笔者又回过头仔细阅读《剑余诗集》,并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考证和注释。
  《剑余诗集》是剑余诗社社友诗集,由诗社召集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十五期学生谢长孺主编。剑余诗社是讲武学校的学生文艺社团,1920年9月26日宣布成立,并举行第一次雅集。
  熊雄在《剑余诗集》共发表16首诗,现摘录其中的9首。
  《七绝?寄故园》
  《七绝?寄故园》:“孤帆去国趁秋风,碧水无边热血红。回首故园何处是,海天愁思托归鸿。”
  “孤帆”,指孤单的船只,比喻孤单的旅人或孤独的心境。“去国”,指离开本国,也指离开京都或朝廷,还指离开故乡。“归鸿”,本指归来的大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寄故园》可能作于1913年秋天熊雄亡命日本途中,后又由日本东京寄回老家。
  清王朝覆灭前夕,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下,熊雄毅然投笔从戎。1911年初,他离开正在就读的南京优级师范学校,回到南昌参加了深受革命党人影响的江西新军学生军。武昌起义后,南昌的同盟会、共进会中的革命党人与新军、陆军小学、武备学堂、测绘学堂中富于革命思想的青年共同策划起义,并于10月30日占领南昌城。熊雄就是起义军中勇猛杀敌的一员。民国成立后,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都督,江西新军学生军改编为学兵团,熊雄成为该团领导者之一。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南方各省国民党人都督和党内主要干部,商讨武力讨袁。不久,李烈钧就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在湖口宣布独立,通电讨袁。熊雄所在的学兵团驻守在湖口石钟山前沿阵地,与来犯之敌进行了殊死战斗。
  因欣赏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豪气,熊雄自号“铁血书生”,以表达自己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政体的决心和为国牺牲的情怀。无奈双方力量悬殊,讨袁军节节退守,撤至南昌,战局无法挽救。熊雄随李烈钧撤至赣湘边境,然后辗转亡命日本。
  《寄故园》抒发了作者在革命失败后流亡海外时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之情,也表达了熊雄不屈不挠继续图谋革命的斗志。
  《五律?秋夜闻雁书怀》
  伍律?秋夜闻雁书怀》:“雁唳惊秋夜,鸡鸣舞剑时。壮心还激烈,故国益艰危。知己无多在,孤怀不少衰。漫漫戈待日,独客有余思。”
  “雁唳惊秋夜”是说,失群的南飞孤雁一声泣唳惊动了秋寒的长夜天。“鸡鸣舞剑”,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壮心还激烈”,即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孤怀”,孤高的情怀,也指独特的见识。“戈待”,即枕戈待旦,枕着武器,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独客”,指独自为客。
  此诗可能作于熊雄旅日期间。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籍国会议员的资格,进而解散国会及各省议会,通缉“二次革命”的参加者。孙中山、黄兴等也被迫出走日本。至1913年末,到日本的革命党人已达干余人。熊雄在东京结识孙中山。
  孙中山鼓励大家愈挫愈奋,继续奋斗,并派居正、陈其美、廖仲恺等人分别调查来日同志,并和黄兴、李烈钧等人认真总结“二次革命”的得失,筹建中华革命党。熊雄等人经孙中山挑选进入浩然军事学校并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召开了中华革命党第一次大会,到会的有八个省逃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及浩然军事学校的学员,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随后,中华革命党举行大会,孙中山正式就任总理,并公布了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规定中华革命党的宗旨为“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中华革命党坚持武力,并把国内的军事活动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
  9月,孙中山亲拟了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并和廖仲恺、胡汉民、田桐、居正等人讨论组织革命军等问题。熊雄更是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
  《秋夜闻雁书怀》抒写了作者枕戈待旦,早日回国讨贼的雄心壮志。
  《七绝?暮春之初黄昏登愉园小山凭亭栏集唐人句感时事也》
  《七绝?暮春之初黄昏登愉园小山凭亭栏集唐人句感时事也》:“山外青山楼外楼,夕阳无限使人愁。更怜遍地烽烟起,空对苍生泪不收。”
  “暮春”,指农历三月,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在这样的一个美好时节,作者却满腔愁绪,凭栏感怀,无限悲愁,忧国忧民。因为军阀混战,生灵涂炭,让诗人感到无力而流泪不止。诗题谓“集唐人句”,但“山外青山楼外楼”却是宋代林升《七绝?题临安邸》的第一句。“烽烟”,古代烽火台报警之烟, 指战争、战火。“苍生”,这里指百姓。
  这首诗可能作于作者从日本归国后的军旅生涯中。
  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各地反袁浪潮迭起,孙中山决定兴兵讨袁。流亡日本的中华革命党成员和浩然军事学校学员纷纷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国战争。1916年初,熊雄从东京回到国内,初在李烈钧护国滇军中工作,后又在程潜护国湘军中工作,担任护国湘军总司令部上校参谋。他先后战斗在衡阳、耒阳、郴州一带,被公认为年轻有为的军官。尽管如此,熊雄面对遍地战火,依然有“空对苍生泪不收”的无力感,依然是空有满腔忧思天下百姓的情怀。此刻的熊雄依然未能找到解民于倒悬的出路。
  《七绝?春雨书斋岑寂感怀旧雨》
  《七绝?春雨书斋岑寂感怀旧雨》:“剑吼腰问虎啸林,天涯何处觅知音。万钧维系无多力,且赋嘤嘤励我心。”
  “岑寂”,高而静,清冷,也指寂寞。“旧雨”,比喻老朋友。“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嘤嘤”,象声词,形容鸟叫声或低而细微的声音,这里比喻诗韵。
  据熊雄的侄子熊巢生等人所撰的《熊雄传记》中记载,熊雄回到国内,曾回家省亲一次。后因军务缠身和交通不便,就再没有回到故乡。不过他不时和双亲及家人通信,寄回一些薪饷帮助家需。偶尔,熊雄的兄弟亲友也会顺道到驻地探望他,共叙离别之情。
  一次,熊雄向三哥熊赫谈及一件趣事,即他在石钟山上站岗放哨,时刻不敢有丝毫懈怠。一个月夜,万里清辉,他到山下杂树丛中小便时,突然蹿出一只野兽,为执行军纪,他没有开枪。只见这只野兽徐徐而去,不时回首张望。明亮的月光下,照出来却是一只斑斓猛虎。熊雄没有惊恐,安静地看着它离去。熊雄说,这是他第一次在山野间看见活老虎。
  军旅闲暇之时,熊雄也常出去了解民间疾苦。一次,他在衡阳市场上购得汉代城墙砖一方,随身携带,不时审视,常以为鉴,激励胸怀,明辨得失。熊雄敢当干钧重任却又感到力不从心,到哪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知心战友呢?依然没有找到,他暂时只能用诗歌的力量来激励自己!
  《七绝?勉同袍》
  《七绝?勉同袍》:“裘马轻肥漫自夸,西南暮气亦京华。此行我愧终童志,言念疮痍泪似麻。”
  “同袍”,指军队中的同事。“裘马轻肥”,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的骏马,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终童志”,典出《汉书》:“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壹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疮痍”,比喻遭受破坏或遭受灾害后的景象。
  此诗可能写于1919年熊雄准备赴欧留学期间。
  1916年熊雄从日本回国后,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目睹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各国列强恣意宰割,国家民族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百姓遭受莫大的苦难。他心中充满忧愤,却又无可奈何。他对袍泽故旧感情很深,也正因为战友情深,所以也尽力劝慰他们,要他们别沉溺于眼下的好日子而浑浑噩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年“二次革命”期间的西南革命武装,如今也与古老的京都一样,苍老衰落,暮气沉重。熊雄回想当年从日本回国前的慷慨壮志,如今马上要赴欧远行,于是觉得有些食言了,尤其当说到和想到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时,不禁眼泪纵横。
  《七绝?登香港太平山思亲》
  《七绝?登香港太平山思亲》:“家山何处望峰烟,屺岵徒劳岁又迁。学债累累游债积,何年偿尽赋归田。”
  “屺岵”,出自《诗经?魏风?陟岵》,代指父母。“归田”,归还公田,指辞官回乡务农。
  1919年12月,熊雄取道香港搭乘邮轮赴法国。此诗为熊雄在香港候船期间游览太平山时所作。
  1918年9月,熊雄的三哥熊赫,考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学校韶关分校(负责人为当时驻守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李根源,熊雄与李有过书信往来)第一期,以后又告知熊雄第二期也要招生了。熊雄即去信家中,望双亲安排弟侄来韶关就读。七弟熊骧(17岁,比熊雄小10岁)和大侄熊承武(16岁,大哥长子)一同来到熊雄的驻地湖南郴州,准备前去广东韶关应考。
  大约在1919年秋,熊雄陪同七弟、大侄来到韶关,三哥也在校,亲人们欢聚一堂共话离情。同时,熊雄也忙着筹措路费,准备行装。这时,他仅有几个月薪饷,好友林修梅(林伯渠堂兄,湘军师长,时在湘南郴州一带屯垦)闻知熊雄赴欧留学,便予以资助。熊雄在韶关稍事休顿后,南下广州办理出国事宜,并于12月到达香港等候邮轮出国。此诗抒发了熊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他渴望早日学成归国报答父母!
  《五古?中秋夜?庚申作于巴黎邦城》
  《五古?中秋夜-庚申作于巴黎邦城》:“月色黯中秋,良时伤断送。虫声正切凄,客思多难控。缕缕系故园,耿耿托归梦。神州扰风雨,何处桃源洞。”
  庚申中秋,即1920年9月26日。“黯”,昏黑,昏暗不光明的样子。“良时”,美好的时光,吉时。“虫声”,入秋对于大多数昆虫来说生命已经走向尽头,其鸣叫之声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一丝哀怨,一丝不舍。“控”,控制,节制,驾驭。“缕缕”,犹言一丝丝,形容接连出现的细长的东西,谓情意不尽。“归梦”,归乡之梦。“桃源洞”,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桃源山下,相传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这里指像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诗人心中没有战乱的理想世界。
  花好月圆人团聚,这本是中国人最向往和珍视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可是,庚申中秋的巴黎月色却是暗淡无光,身在异国的人更是惆怅万千,思乡思亲。诗人的愁绪在暗淡的异国的中秋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强烈和伤感。诗人梦回故乡,祈望找寻到美好的世界。
  《七绝?秋夜忆故园?庚申中秋后三日作于巴黎》
  《七绝?秋夜忆故园?庚申中秋后三日作于巴黎》:“秋风月夜怀人切,辜负良时可奈何。书剑岂甘羁海外,豪情偏比爱情多。”
  “羁”,停留,使停留。“豪情”,豪迈的感情。
  诗人在思念昔日一起壮志抒怀的志同道合的战友,希望早日回国再与他们并肩战斗。在诗人心中,爱情确实没有多少位置,更多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1909年,熊雄与万载县卢家洲的卢桂华完婚。1921年卢桂华去世后,未见有其他女性进入熊雄的生活中。
  《七古?秋虹辞庚申九月触景感时》
  《七古?秋虹辞庚申九月触景感时》:“燕丹死后荆轲绝,虹犹亘天仇未灭。追怀壮士怅已矣,事足千秋任褒蔑。俯观今世益艰难,愧我昂藏忧汩没。”
  “触景感时”,诗人因见到秋天的彩虹,有感而发。“燕丹”,燕太子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荆轲”,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众人时所吟唱的诗句。“亘天”,漫天,连天,也指横贯天空。“怅”,失意,不痛快,怅然若失。“褒蔑”,夸奖和轻蔑,评价的意思。“俯观”,从上往下看。“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
  原文只有六句,但仍不难从中体会到熊雄胸中洋溢的浩然正气和激情。熊雄追思效法古代豪杰,甘洒热血勇于牺牲,为民捐躯,青史留名。

标签:诗作 解读 发现 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