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500字生作文 > 正文

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_论马克思“现实的个人”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没有把人放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因而对人的理解都是抽象的。而马克思把对人的理解和认识与人的具体活动联结起来考察,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正是由于对“现实的个人”的科学把握和认识,才有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阐释,才有唯物史观的创立。“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使人成为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下的个人,其行为准则应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当时的社会规范,达到人和社会具体的历史的和谐。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 人的本质 实践
  一、“现实的个人”的内涵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
  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没有像黑格尔那样把人解释为思辨的精神的个人,也没有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理解为自然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在对他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把人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中来考察,当作“现实的个人”来理解,进而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阐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对人的理解上的错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只是把历史理解为精神发展的历史,不是现实的人的历史,看不到历史的规律蕴藏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活条件之中,看不到历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过程,而只能以精神的形式去理解人的本质,暴露了他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仅仅把人当成感性对象的观点, “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1]接着指出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2]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感性活动去分析人、认识人,从现实的社会活动条件去考察人,把人理解为“现实的个人”,科学地阐释了人的本质即“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从人与动物及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来考察,而且认为对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考察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去理解。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就已经注意到了人的活动的社会性,指出人既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只有从人的社会存在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认识人。他说,“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3]。也就是说,人既是一个个体存在又是一个社会存在,表现自身的同时也在表现着自己的类。
  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更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个论断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完整表述,但是仅从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是远远不够的,其一,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的表述不是去给人的本质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而是针对费尔巴哈的,他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强调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并认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必须考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其二,人的本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他人的根本特性,因而考察人的本质,首先得从他所从事的具体的对象化活动中去考察,而这样的活动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限制。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了一句较为完整地反映人的本质的话,这就是,“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5]。这就是说,个人在表现自己生活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和他们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一致的,个人表现自己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别是生产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质表现出来了。
  所以,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需将实践活动或社会关系相结合去考察。那种把人的本质只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是片面的,容易使人的本质只有空洞的形式而没有实际的内容,同样,把人的本质只理解为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也是不够的,因为在对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进行考察时,离开了活动时的社会关系,就变成了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活动。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个人在表现自己的本质时,首先得通过他所从事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表现出来,这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界区别了出来,而人在从事具体的对象化活动中又把人与他人区别了开来。但是,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成为一种社会活动。
  二、人的本质审视的历史理论维度
  自古希腊开始,对于人的认识就引起不同时代思想家的关注。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黑格尔赞成“自我意识的人”,费尔巴哈支持“抽象的孤立的自然人”,等等,但他们都没有把人放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因而对人的理解都是抽象的。而马克思在对人进行考察时,把对人的理解和认识与人的具体活动及条件联结起来,进而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抽象的个体”。古希腊哲学诞生,从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开始,大都只关注自然、宇宙、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等问题,而只把人当成浩瀚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自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得到了强调,这启发了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苏格拉底更是认为哲学认识人自己,使人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不过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无法认识,人的知识来自于神的平均分配,并通过理性实现出来,这样对人的理解必然是抽象的理解。中世纪,人性遭到了束缚,对人的认识都是从与上帝的关系中来审视,上帝拥有绝对的支配权。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重新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存在价值,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近代哲学应蕴而生。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以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人被再次凸显了出来。但这里的“我”是思想的“我”,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肉体的抽象的精神实体,而为了把自然规律和人心灵中的概念知识统一起来,只能求助于上帝。
  黑格尔则把人看作是纯粹的精神的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人。他认为人类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辩证运动达到了绝对知识,这个过程也就是绝对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这样的绝对知识既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主观观念,又是绝对精神的存在形式。黑格尔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人的劳动等引入了认识过程,然而这样的劳动却是抽象的精神劳动,人是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社会实践的人,因而也没能真正理解人的本质。
  而费尔巴哈,虽把人作为他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认为要揭示自然的深奥秘密,首先得要研究人,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人,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产物,也不是思辨哲学构思的产物,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离开了空气和水等,人就无法生存。然而,他把人理解为孤立、抽象个人,没有从人的社会实践去思考,注定了他的社会理想只能是乌托邦式的构想。而把人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实践中去考察,是由马克思来完成的。
  三、“现实的个人”的出发点和实践活动
  (一)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批判德国哲学开始,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类历史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从现实的人去理解历史,阐述了唯物史观。他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出发点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是完全相反的,他从人的实际活动中、从人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去解释人,解释其它的一切。“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二)“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通过经验的观察方法,考察人的实践活动,指出人是活动着的人来阐述“现实的个人”的。人当生产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时,进行物质实践活动时,就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了,因而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物质实践活动。
  而人有些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呢?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对自己本身生活资料的生产,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为了让人生活下去、生存下去,这必须首先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而过去的思想家们“高高在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对人类历史理解和解释的出发点不是像马克思这样,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理解,而是从抽象的精神的或者自然的理解,最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漩涡。
  马克思在考察现实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时,也特别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条件,借以对人作出现实的、历史的理解,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为此,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一方面受他们的总体活动水平或者说实践能力即生产力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他们相互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社会关系的制约,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在不断矛盾运动着向前发展的,这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唯物史观是把“现实的个人”思想作为出发点的。
  四、结语
  人生活于世界上,永不停止地从事着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地反思和研究自身行为,试图超越自己的有限性,这些都是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条件下,尽管以不同的方式甚至在一定时期借助某种外在力量以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但终究都是人对自身和其所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把对人的理解置于现实基础之上,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拒绝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人和认识人,而从具体的人的活动和活动条件中去理解人,从而科学阐释了人的本质等一系列关于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人民出版,1995年6月第2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人民出版,1995年6月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人民出版,1995年6月第2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人民出版,1995年6月第2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卷 [M],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 [M],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7] 笛卡尔《哲学原理》 [M],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 [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 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 [M],北京出版社2005年出版
  [10] 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1]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作者简介:申玉琼(1978、10---),云南镇雄人,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李昆,职称:教授。

标签:马克思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