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600字生作文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这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是前所未有的,是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大解放。可以说,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以育人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李白、杜甫、文天祥等人的诗,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意识。从而让学生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进而让生动活泼、积极健康、富于创新、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风尚与人文科学充溢于语文课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将情感因素渗透到课文中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带教、学中有情,这样就会德智双收,收到一石双鸟的效果。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体现人文精神
   很多的教师为了体现人文精神,在课堂上以讲故事、引用典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适当穿插与教学有关的小故事或引人深思的典故的做法,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有裨益。体现人文精神,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教学手段的运用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勇敢参与,从而产生“爱学的情感、会学的能力,进而达到学会的目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相互作用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只有把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统一起来,才能在强化无意识记忆的同时,加强有意记忆。
   三、在回归生活的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但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让其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学一学,体验生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有人认为:给小学生上语文课颇像画中国画,留有大片空白,让孩子去展开联想填充其中的空白,效果也许会更好些。教学时点到为止,一些一时半刻还不太能体会的内容,留给学生日后去慢慢理解消化。当猛然感悟到一些什么的时候,就实现一次飞跃。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理解教材,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最终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实现自我。
   (作者单位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镇中心小学)

标签:浅谈 小学语文 人文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