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600字生作文 > 正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隐性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国高校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运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单纯依靠“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不断加强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加以认识和研究,并着手在高校中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52-02
  当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做到与时俱进,还要求我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如同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因此,我们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得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认识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内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种无意识的学习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习气氛等密切相关,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2]至此之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并给出了系统而全面的界定。在这本书中杰克逊指出,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就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出现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不是学者单独提出来的,而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但是目前在学术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综合各种理解不难看出,其中还有着一些共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在界定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时候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二者都是为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场所是不固定的,实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将课堂作为教育的场所,也可以把网络作为教育的场所,如此等等。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关键特点就在其“隐”字。也就是说在高校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目的等隐藏、隐蔽起来,不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轻易地让受教者发现,以此来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
  二、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柯尔伯格认为:“虽然我们确定认为它不应该限于学校的正规课程。事实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发隐性课程所提供的资料最有效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规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4]这里柯尔伯格的看法虽然有夸大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之嫌,但反观西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来看,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却是不可否认的。虽然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曾经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变化,这种僵硬化、教条化和高标准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点脱离了当下受教育者素质能力发展状况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与受教育者的当前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更不能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相适应。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积极主动的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一、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个人全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5]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要追求的目标就应是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努力使其成为 “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6]高校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利用改造后的大学生日程生活接触到的具有教育因素的事物对其进行教育的,因而它能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从而能全面的、深入的、持久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显得单一、沉闷,给大学生一种“灌输说教”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会严重挫伤和压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旦孩子们明白了你专门找他/她谈话是为了教育,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7]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严重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一种潜在的、无形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发生作用。
  第三、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8]大学生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第一人才资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由此可见,高校只有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才能更好地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教授给大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理念,从而促使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我们在强调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将其落实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量各种因素,使其能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因此,高校全体工作人员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合理开发、科学设计、系统构建。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群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过程中首先必须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为搞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马卡连柯认为:“教师的真正威信是与他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密切联系着的。”[9]一位素质良好和人格高尚的教师不仅能给予学生知识,而且还能在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方面产生广泛、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保证学生能在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前行的重要条件。
  第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不仅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环境。“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一方面给师生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工作场所,另一方面可以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从而制约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规范化的体验。”[10]高校自然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另一方面,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曾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也曾说过,“如果不坚强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11]由此可见,良好的人文制度文化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的发展,因此,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建设。
  第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是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以及随意性等特点,比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加之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因而互联网最先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大学生上网越来越普及。这便使其成为了当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载体。“正是由于这一为大学身所喜闻乐见的载体,拓宽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定型之机,利用网络的及时性、隐蔽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能对其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帮助,这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2]因此,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网络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正反两方面的。所以在建设、利用网络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其监管。
  隐性教育是与时代进步和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学的教育方式, 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方法发展的趋势。高校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努力使其成为我党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并不断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综合效益,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页。
  [2]、罗丽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硕士论文。
  [3]、Eggleston.s.,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1977.P110.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7页。
  [5]、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70页。
  [7]、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质[J] 《中青年学者论坛》,2007年,第9期,第11页。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3页。
  [9]、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10、 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探索[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1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8页。
  [12]、周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形教育及载体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标签:隐性 浅析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