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死生,昼夜事也【“死生始将为昼夜”】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人的生老病死,自远古至今一直没有离开人类的视线。文学、宗教、艺术、哲学等人类文明处处渗透着人们关于生与死的智慧和思想。本文以马王堆出1号墓朱地彩绘棺漆画的纹样内涵为切入点,浅析楚文化中的生死观。
  关键词:汉代楚地;朱地彩绘棺;内涵;灵魂;生死观
  作者简介:丁璐,女,汉族,硕士,武汉纺织大学,设计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8-02
  引言: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棺漆画是一件充满神秘感的作品,此棺长、宽、高分别为2.3m、0.92m和0.89m,是出土的四层棺椁中的第三层棺。棺上髹漆为洞朱云气画,通体朱漆作底,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黄白等色彩绘祥瑞图案,纹样精致多变,各元素形象奇异、交错串联而又可独立构图,画面构图对称、均衡;布局工整、流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
  一、朱地彩绘棺漆画图像的形式与内容
  1.1、朱地彩绘棺的盖板
  盖板所绘纹样为龙虎斗,四周饰有雷纹边框,中间为两龙两虎缠绕穿梭于云朵之中。其中二龙居图上部,龙首相望,龙身蜿蜒延伸到画面两侧;两虎扭身反扑位于图案中心,虎口擒住龙身。盖板画面中的龙虎以轴对称构图,形态生动,结构均衡。
  1.2、朱地彩绘棺的头挡
  头挡的边饰为菱形的祥云纹。图案正中位绘有一座山峰,山峰腹部饰有火焰纹呈无底的等腰三角形;山两侧各有一鹿,昂首腾跃于云气中,双鹿鹿角如龙角参差上摇,意腾云驾雾直上九霄。
  1.3、朱地彩绘棺的足挡
  漆棺的足挡所绘纹样为双龙穿璧图,巨大的谷纹璧置于画面中央,绥带弯曲垂于两侧,巨龙屈身穿过璧纹,昂首露齿,神态威武。整幅图案然采用对称构图,空隙处填满祥云纹,威严神圣。
  1.4、朱地彩绘棺的左侧壁
  图案采用轴对称的布局方式,边框为菱形祥云纹,一座浅赭色山峰矗立在画面正中,两条飞龙穿插于云纹中分居山峰两侧。左侧飞龙的头部附近有一只回首望山的虎纹;靠近尾部处有一只背对山峰、翘首反身跳跃的仙鹿。画面右侧的飞龙,龙首处有一展翅翱翔的火凤,与左侧虎纹遥相呼应;近尾处有一个仙人攀尾望鹿。画面的空隙处点缀以云气纹,使画工整、灵动。
  1.5、朱地彩绘棺的右侧壁
  棺壁的右侧同样绘有的菱形云纹边框,画面结构繁复交错,线条排列严密压抑。图中总共出现16个主体纹样,分别为一座仙山、一只巨璧、一位羽衣仙人、一只翱翔彩凤、三只翘首仙鹿、三只飞虎、六条巨龙。图案的空隙处充满祥云纹样,色调以黑色和红色为主,揉以藕色和黄色,神秘庄严,体现出浓烈的神话色彩。
  二、漆画图像中设计元素的象征意义纹饰的分析
  在朱地彩绘棺漆画纹样中的各要素都暗含着祈福升天的寓意。棺椁内外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构成一个理想与现实交错的时空。汉代楚地的漆画在题材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要探析其象征意义就要探求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内涵。漆画图像的设计元素大体可以分为五类:
  2.1、神兽.
  龙、凤、虎、鹿等皆为灵魂升天的驾驭之物,汉代楚地的人们敬重鬼神,生产生活中事无巨细都必通过巫术占卜、祈福。古人的生死观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寄宿的肉体,然后进入另一个世界后重生,生者借助巫术、祭祀等手段可以通灵,庇佑灵魂远离魑魅魍魉的阻挠,从而使祖先或亲朋的灵魂得以飞升进入天国,并福荫子孙后代。故楚人视死事如生事,例如熊传新老师曾指出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发掘出的《人物龙凤帛画》就是阐述了古人意欲借助神兽的力量“引魂升天”的思想。
  2.1.1、龙纹
  庄子《逍遥游》曰:“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龙,是综合九种动物的长处而幻想出来的一种动物,古人将自己的美好期盼都融入其中,认为其春分升天、秋分潜江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到后期更是成为权力与能力的象征。我们的祖先认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大神兽,而龙更是至高祥瑞的代表。在工艺美术作品中龙纹颇受艺术家们的青睐,在纹样的应用上,其总是以主体纹饰存在,且居于画面构图的中央部位。例如,朱地彩绘棺的右侧壁足足绘制了六条栩栩如生、翻江倒海的飞龙,充分印证了龙纹为主饰纹样,其他纹样从属于龙纹的观念。
  2.1.2、虎纹
  虎纹在古代的葬具上经常看到,其寓意辟邪、飞升。《说文》中是这样描绘的:“虎,山兽之君。”而在《风俗通义》中也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锉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邪,此其验也。”这些记载都说明古人认为,虎可镇墓辟邪。同时时人还认为虎是神兽,也可称为灵兽,具有飞升通灵的能力。如《周易》卷一中指出:“云从龙,风从虎。”无独有偶《淮南子?天文训》曰:“虎哨而谷风至……毛羽者,飞行之类也,故属阳。”如文所示,虎,是阳兽可以辟邪,且与风是同类。汤惠生老师经研究也认为,上文所述的毛羽者指长有羽翼的飞禽鸟兽或者虎豹的兽毛。例如萨满教的信徒就相信凭借虎豹的条形斑纹就可以乘风翱翔于天际。虎擅长飞翔在考古案例中也不乏佐证的材料,如,汉代的画像砖上就常见到一种名为翼虎者的纹样,描绘出人们乘坐长有宽大羽翼的虎飞升极乐。由此可见,楚人认为虎可以通神升天。
  2.1.3、凤
  楚人尚凤。楚文化学者认为此时的凤为飞廉,代表风神。人的灵魂要乘风升天,才能远游。屈原在《离骚》中曾希望自己做巡天夜游:“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由此可窥楚人对凤的喜爱。
  2.1.4、鹿
  鹿在古代的神话中为瑞兽。如《诗经》中记载周天子意欲宴请群臣:“呦呦鹿鸣……我有佳宾。”《楚辞.天问》中也描述:“敬马女采薇鹿何,至回水苹何喜?”这都是借喻鹿为吉祥、好运的意思。古人还认为鹿为仁兽。《诗经》云:“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麟,即鹿属,将麟的足、额、角寓意仁厚。楚地对集瑞兽、仁兽于一身的鹿是深为喜爱的。同时,武仙竹先生认为鹿角的原型为龙角,故能升天,如汉画像砖上绘有“鹿车升仙图”,即为此意。据上所论,鹿有“瑞风”、“祥风”的寓意。
  2.2、羽人
  羽人即为仙人,有羽化登仙的寓意。在朱地彩绘棺上绘有手擒龙尾的白须羽人,其含义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指墓主灵魂永世,羽化成仙的愿望;其二,指天上的神仙接引墓主去九天之上。羽人的题材频频出现,反映出当时的人么对羽化升天的崇拜。
  2.3、仙山
  古代的神话中险峰有通天之意,人可以利用其升入仙界。在《山海经》中曾描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又称天帝下都,山腹中藏有通天神梯。神话中说“神之游,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就是说昆仑之主通过昆仑山往来于天、地间。朱地彩绘棺头挡和左侧壁板的正中均绘有云雾缭绕的就是指通天之路和仙界。
  2.4、璧纹
  璧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在汉代楚地工艺美术品的图案上常会出现璧纹作为纹样装饰,其中以漆葬具上的璧纹尤为之最。《周礼》曾记载,“苍壁以礼天”。从文中可以推测出璧纹的形制特征源自于古代地方天圆的朴素宇宙观,皆以表现天地乾坤。故在朱地彩绘棺的足档饰有双龙穿璧的纹样,即隐喻地表达了墓室主人意欲乘龙升天的美好心愿。
  2.5、祥云纹
  祥云纹在汉代是一种被神化和符号化了的纹样程式。 书多有记载,如:“云气画惟裳”。 又如“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云纹被时人认为是离天最近的祥瑞的象征。 楚人坚定地认为,人有灵魂死后可成仙,甚至生前就可成仙以长生不老。朱地彩绘棺的各部分均饰有缭绕的云气纹,系当时贵族彩绘漆棺的流行图案。
  这具朱地彩绘棺的女主人名叫辛追,是西汉时期楚地的长沙国丞相、第一代?候利苍的妻子,棺椁工艺精湛,颜色以朱红色为底辅以黄、乳白、赭石、藕等色尽显庄严圣神,纹饰也皆取“祥瑞”之意。图案主题讲述了汉代楚地对于肉体死后灵魂升入极乐、长生不老的意愿,其中绘有龙纹、虎纹、鹿纹、凤纹、羽人等极尽祥瑞的形象,寓意灵兽乘载着死者在仙人的引领下终登仙山,求索极乐永生。漆棺的形式与内容将一个旖旎奇幻、神秘莫测、人神共舞的玄幻时空呈现在世人眼前,进而也表明汉代楚地的工艺美术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三、汉代楚地的文化思想与生命奥秘的探索
  古人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发现,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影响人们的命运,如生老病死、洪水猛兽等。于是先民开始主动地探索死亡、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并虔诚的展开各种祭祀活动,以期能够通过巫术、祈祷等方式改善自己的命运。
  3.1、古人灵魂观念的产生
  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生老病死本是自然的运行法则。但是,当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尝试从自身的意识活动上寻找突破口,缓解生存的焦虑,使自己有勇气直面死亡或者能够合理的解释死亡。首先,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有时候灵魂和意识能够脱离身体和时空的制约。例如,在睡梦中人们可以自由的升天入地、穿越时空。因此,古人笃定人体中有一种独立于肉体之上的存在--灵魂。古人朴素的哲学观认为,睡眠与死亡是如此的相似,如果在睡眠情况下灵魂可以离体活动,那么人死后亦然。然而另古人困惑的是,灵魂在肉体腐朽归尘之后,又飘去何方呢?这种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灵魂观冲淡了人们面对死亡时的惊恐,但也反作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耕种、祭祀、和洽神灵、丧葬礼仪等。
  3.2、楚地神话中的生死观
  《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书中记载的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的丰功伟业。楚人一向以颛顼的后裔自居,屈原就曾在《离骚》的开篇首句中说道:“帝高阳之苗裔兮。”高阳即颛顼之号。在楚国的神治时代,人们坚信生命循环的观念,而颛顼作为部落和巫觋的代表,更是具有绝地通天、死而复生的能力。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曾讲述过一个关于颛顼可以死而复生获得永生的神话故事:“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颛顼死去的时候,刚巧风从北面吹来,海水奔涌而出,蛇化身鱼。颛顼的灵魂便托体到鱼妇中,为此死而复生。楚人认为颛顼的生命通过巫术可以循环重现于世。可见楚人相信通过巫术可以让生命循环的生死观。
  3.3、楚人的生死观与艺术创作。
  古人关于鬼神的信仰,是华夏文明早期对生与死的问题探索思考后得出的结果,这种古老的生死智慧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逐渐完善成熟。人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这种生死观随着生产生活的进步,以及道德体系的构建,使古人面对自然的敬畏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最终形成一种“灵魂永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死观。 楚地的文化受到中原文明和南夷良诸土著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状态,例如,人把死者的尸体放置在一个有仙人、神兽保护、棺椁之中,寓有灵魂安宁免遭破坏的意义。同时,棺椁内绘有通天巫山、龙凤璧纹,意为灵魂升、生命循环,这都体现出楚人对生命的热爱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熊传薪.长沙马王堆汉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6.
  [2]、武仙竹.龙角新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3]、张正明.巫、道、骚与艺术[J].文艺研究.1992,2
  [4]、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标签:将为 昼夜 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