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备考辅导 > 正文

【扩大中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对策研究】如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农业保险是农民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农民人均收入过低、农业土地分散经营、保险费率过高、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多样化和农民保险意识淡薄等是影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重要因素,为此应采取提高中国农业用地集中程度、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开发农业保险新险种、提高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以及政府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土地分散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3-0059-03
  农业保险是分散、化解和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工具,对推动农业体制改革、实现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有效的保障。为此,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保险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农业保险呈现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农业大国,要解决农业保险发展难题,首要措施是扩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一、中国农业保险现状
  中国属于自然灾害事故多发国家之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农业生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难以对所有受灾农户提供完全的补偿,所以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具有很大需求。然而,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存在,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不能形成有效需求,从而形成了农业保险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并存的局面。
  据统计,2006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8亿元,赔付支出为6亿元,2010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5.68亿元,赔付支出达100.69亿元(见表1),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成绩显著。然而,相对于庞大的农业产业而言,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仍显不足。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09733亿公顷(16.46亿亩),受灾面积约为3733.33万公顷(5.6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339.9亿元。而农业保险承保土地面积仅为5600万公顷(8.4亿亩),参保农户为12042.5户。这说明,中国农业保险不仅在承保面积上表现为农业保险参保率低,而且农业保险赔付支出相对于农业灾害损失而言作用甚微,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远未充分发挥。根据凯恩斯(Keynes,1936)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虽然中国农业保险需求整体上表现为市场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影响中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因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保险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农民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农业保险产品的数量。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各种因素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最终是通过对农民总效用的影响来实现的。由于各种因素对农民总效用的影响不同,进而对需求的影响不同。
  (一)农民可支配收入较低
  收入水平是影响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农民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保险需求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也就无法将保险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与收入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据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4382元(见表2),即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用于生活必要支出的数额占总支出水平的98%,这说明中国农村居民目前尚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初级阶段,其收入水平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需求。
  (二)土地分散经营的制约
  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依然是以小农经济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生产规模小,集中化程度低。由于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不完善、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农业用地产权和征用制度不健全和金融体系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中国农业土地流转市场供求机制失衡、价格机制失调和竞争机制失效等问题,致使农村耕地流转缓慢,农业用地的集中化程度依然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产出水平也就难以提高。面对价格过高的农业保险产品,农民只能望而却步。同时,由于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使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受到影响,也降低了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三)农业保险费率过高
  价格是决定商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农业固有的特点及农业保险存在严重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决定了农业保险费率较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种植业的高损失率和养殖业的高死亡率又拉高了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普通财产保险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的费率来说,农业保险的费率高达百分之几甚至百分之十几。在农民收入还处于较低水平、政府财政支持尚显不足的情况下,过高的价格必然成为制约农业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
  (四)农业风险管理技术多样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带来的是农产品的产量风险,市场风险则通过价格风险形成收入风险。由于目前中国农业保险主要是一种产量型风险的转嫁手段,其主要功能是转移农业自然风险,补偿农民损失。所以,凡是能够转移农业自然风险、补偿农民损失的风险管理技术,都可以视为农业保险的替代品。农业保险的替代品越多且农民对替代品的依赖程度越高,越会抑制农业保险需求。
  现实生活中,农业保险的替代品有很多,主要包括灾害救济、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研究和推广抗病虫害品种、增加非农业收人、采用新品种、多样化种植、建立储备金等。其中,灾害救济对农业保险的替代性最高。由于灾害救济的无偿性,按照相同风险下成本最低或相同成本下风险最低的风险管理技术选择原则,农民必然会选择灾害救济。加之农民对政府灾害救济的长期依赖心理,又会加剧对农业保险需求的抑制。
  
  (五)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农民保险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广大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农业保险并不了解,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业保险的本质及其在转嫁农业风险、补偿农业损失、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甚至少数农户根本没有听说过农业保险。同时保险公司宣传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很多情况下农民并不了解保险公司产品。有些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不信任,更降低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主观需求。
  三、提高中国农业保险有效需求的对策
  (一)提高农业用地集中程度
  提高农业用地集中程度,一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单位产出的成本,为大型农业机械的投入和农业科技的使用提供契机,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单位产出水平,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增加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二是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可以将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集中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使得农业生产对保险的需求升级为有效需求。三是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可以减少保险公司 推销农业保险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农业保险费率,拉动农业保险需求。因此,应当健全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服务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完善土地产权、用权制度以及土地征用制度,使农村土地制度与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相适应,为农业用地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扫清障碍。
  (二)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户收入水平较低,农民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以满足衣食住行为首要。如果农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保障,就根本谈不上购买农业保险。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增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参与其他产业经营等,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只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才会有农业保险的兴旺发展,农业保险的自然需求增加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才能得以缓解。
  (三)开发农业保险新险种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的供给不足,具体体现为保险产品数量不足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保险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开发灵活性较高的新险种,例如通过开发指数合约保险和农业收益保险等,使农业保险从以产量保险为主向产量保险和收入保险并重过渡。同时,保险公司要努力提高产品设计技术,努力降低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保险费率,使农业保险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四)加强农业保险宣传
  一方面,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福利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各级政府部门应通过有效载体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保险知识,提高广大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度。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应当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宣传开发力度,培养优秀的营销员深入农村市场,通过在农村举办公益性讲座等方式,让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同时不断提高理赔质量,提高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增加农业保险需求。
  (五)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风险发生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损失大,致使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在独立运作农业保险时,只能通过较高的费率来弥补农业保险的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政策的支持对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应推动农业保险立法,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资金运作、保险费率厘定等农业保险体制进行规范和完善,通过法律规定国家支持农业保险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还要发挥合理的引导作用,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各部门的协同推进,促进农业保险发展。
  四、结论
  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保险公司供给问题,更是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长期受小农经济经营模式的掣肘,土地分散化经营,难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妨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也使得风险较为分散,既无法形成一定规模的可保风险,也无法调动广大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产品定价过高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等,使中国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无法转化成有效需求。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开发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保险产品,加强宣传、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才能提高中国农业保险需求水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细望,规避我国农业风险的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6,(3):192-194
  [2]罗先,郑栋,俞炜,保险发展的制度探讨[J],中国保险,2007,(4):12-15
  [3]毛茜,陈薇薇,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需求关系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7,(4):76-77
  [4]徐雪高,沈杰,靳兴初,农业风险管理:一个研究综述[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5):84-90
  [5]姜南,保险合同法定解除的法律效果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1):90-92
  [6]程承坪,刘素春,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11):25-30
  [7]赵建东,冯庆水,安徽省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8-12
  [8]仝爱华,从农户角度看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2):37-38
  [9]西爱琴,吕品,浙江农户农业风险管理措施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4):659-678
  [10]高春玲,王丛芳,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变参数模型[J],时代金融,2010,(10):24-26
  [11]黄英君,林俊文,邹盛银,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模型构建及理论反思[J],华东经济管理,2010,(6):48-52
  [12]李广贵,论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河学刊,2011,(5):12-82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标签:中国农业 需求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