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 让两岸同胞的语言沟通更加顺畅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土豆=花生?   公车=公交车?   窝心=贴心?   曾几何时,细微的语言差异经常让两岸同胞“会错意”。如今,将于6月出版的《两岸常用词典》会化解这种尴尬,让两岸同胞的语言沟通更加顺畅。北京、台北分别举办新闻发布会
  “目前,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已经全部付梓,预计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月8日10时30分,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的两岸合作中华语文工具书成果发布会上,大陆编委会词典组组长、《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话音未落,已是一片掌声。
  2月8日上午,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编委会与台湾文化总会,分别在北京、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最新成果――《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开通,两岸同胞均可通过网络查询同一词汇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大陆版全稿已付梓,共收字7000多个,收词3.5万多条,全书约250万字,预计今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词典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方便两岸交流。
  现点击已经开通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大陆版(网址:http://WWW.省略),别致的设计风格会让你感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古代昌盛的景图(像《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集市一隅)占据页面上半端,中心的显著位置是一本厚厚的词典书样式,让人一看就有翻阅的欲望。顶端位置标有:首页、新闻、合作成果、古籍经典、语言资源、语言测试、语文博览、论坛等版块,每个版块下还含有二级栏目;中心部位即书中央标有:合作动态、古籍经典、语言资源、语言测试、语文博览等诸多版块;右上角顶端还设有“台湾版”字样,点击进入,便是繁体字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版块亦有:首页、最新消息、汉字艺术、学习资源、线上影音、全民词汇、论坛等,“台湾版”右上角顶端亦设有“大陆版”字样,两个版可以任意互换。如有需要,浏览者可以随时点击进入网站的“大陆版”或“台湾版”,两个版都有非常便捷的字词搜索功能,只要你输入自己需要查询的字词,就可以看到海峡两岸的不同注释。
  此外,海峡两岸还将于2015年出版《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计划收录约100个学科的对照名词,目前已完成25个学科16万条名词的对照工作。《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拟收录两岸科学与技术领域常用名词约2万条,业已完成6个学科8000余条专业名词的比对。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还商定,对于新产生的名词,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以免以后再行对照。在这一方面,两岸已有成功合作的范例。对101号至109号化学元素的重新定名,就是由两岸专家及时协商沟通、达成共识以后,两岸同时公布的,并使用了两岸都认可的9个汉字。后面的110号元素、111号元素也是用这个方式解决的。
  发布会上,北京主办方还特别展示了《两岸常用词典》的样书,封皮是精美的水墨画。高教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在接受采访时说,水墨画截自《富春山居图》。“因为在两岸学者眼里,合编工具书就像是又一次山水合璧,都是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希望山水合璧的佳话可以一再续写”。两岸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理解
  以上这些成果的获得,是与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近3年来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2009年7月,在第五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与会者达成了“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共识。2010年,两岸启动了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大陆方面成立由辞书编纂、信息技术、科技名词对照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台湾方面由文化总会负责统筹。
  2010年以来,两岸启动了合作编纂工作。根据2010年3月第一轮会谈达成的共识,双方计划用两年时间先编写出小型词典《两岸常用词典》,在3至5年内编纂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中华语文大词典》,在过去合作基础上合编《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和《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双方协商共同建设“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
  至此,两岸4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召开了6轮工作会谈和多次分组会议商讨。两岸专家学者秉持“积极推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对方、平等合作,努力促进两岸语言差异从求同存异到化异为同,两岸合编语文工具书的工作逐步开花结果。
  沟通中,最让人郁闷的是两岸用语中有很多同名不同义的词语。例如,“土豆”在大陆指的是马铃薯,而在台湾地区则为花生;“窝心”在大陆地区表示郁闷,在台湾则是开心的意思;在大陆很常见的“脱产学习”中的“脱产”,在台湾地区人士的头脑中则是转移财产的意思。
  除了两岸共同常用的词语,词典还收录了双方均使用,但意义或用法有部分差异的词语,例如“菜单”一词在台湾地区只有“目录”一种解释,而在大陆则还有“菜谱”等解释。同实异名的词语在词典中也收录了很多,例如大陆用语“一次性筷子”在台湾则称为“免洗筷”。
  此外,词典还收录了属于大陆方面特有的离休、绿色食品、个体户等词汇,及台湾地区常用的安公子(一种毒品的俗称)、博爱座(老幼病残孕专座)、拜票(拜访,争取选票)等词。词典中,属于大陆特有的词语,词目前将加“★”;属于台方特有的词语,词目前加“▲”。
  为方便两岸学习者使用,大陆将出简化字本,台湾则出繁体字本。在注音方面,将分别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注音,如“门”后大陆本注音为“men”。这样安排不仅便于双方大众阅读,还会使双方逐步了解繁简字的不同,了解拼音字母和注音符号的不同,达到化异为通的目的。
  两岸合编《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大词典》确定了两项原则。一是词典以收录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的常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录一些双方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两岸语用异同,以方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并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提供帮助;二是词典内容以描写性、通用性、实用性为编撰原则,除收录两岸通行的常用字、词和固定短语为主外,酌收两岸现行字形、读音和词义不同的条目,以求同存异、异中求通的方式,使两岸交流中语言能畅通无障碍。另外还收录了一部分两岸各自特有的词汇,以便相互沟通。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对照是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1993年,“汪辜会谈”就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中。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等70余位专家学者呼吁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
  海峡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了科技名词不一致。据中华语文工具书大陆 编委会科技名词组组长刘青介绍,两岸的科技名词,尤其以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名词差异大为代表,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据统计完全相同的只有58%,情况相对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 差异和尊重
  “在编写这部词典的过程中,两岸专家学者难免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呈现差异,显示尊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两岸常用词典》主编李行健,详细介绍了这本词典出台的前前后后。 李行健说,大陆在推行简化字、废除异体字和旧字形以后,两岸的字形差异更为明显。由于影响词义演变的社会环境不同、新词新义产生的途径不同、对外来词语消化吸收的理念不同,两岸在语言上各自产生了一批独用词语,以及同名异实或同实异名的词语。大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与台湾推行的“国语”,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些字词在读音上的分歧。所有这些都不利于两岸日益密切的经贸文化交流,不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李行健透露,《两岸常用词典》分为大陆和台湾两个版本,在开始决定这两个版本的名称时,两岸专家学者出现了第一次分歧。台湾学者认为,台湾的版本应该称为“正体字”版本,而大陆的版本则应该称为“简体字”版本。但大陆学者们则指出,大陆所使用的汉字中,简体字只占到约20%左右,用“简体字”版本来称呼显然不够准确。经过几番协商,最后大陆版本定名为“规范字形”版本,而台湾版本定名为“标准字体”版本。
  同时,为了照顾两岸同胞不同的查阅习惯,《两岸常用词典》的两个版本采用了不同的检索方法。大陆版采用的是音序检索,而台湾版采用的是部首检索。
  究竟哪些词语可以被收录进这部词典,也体现了两岸专家学者协商的结果。李行健介绍,大陆与台湾的专家,首先从各自的语料库中搜索出了3万多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然后取其交集,最后确定出2万多条词语在两岸同属“热门”。确定了这些被两岸同胞经常使用的词语之后,两岸专家再共同对他们进行音、形、义方面的注释。比如说大陆的“航天飞机”,在词典中解释为“兼有航空和航天两种功能的空中运载工具,垂直升空,滑翔降落,可重复使用,台即‘航天飞机’”。
  对于两岸独特的词语,李行健也举例作了说明。他说,“拜票”、“草莓族”、“呛声”等都是台湾独用的词语,“拜票”就是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上一票;“草莓族”是指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像草莓一样,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却承受不了挫折,一碰即烂;“呛声”的意思是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想法。而大陆独用的词语也有“离休”、“绿色食品”、“群众演员”等。
  李行健还坦承,在词典编撰过程中,双方的确遇到认识不一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遇到这样的事情都能平等协商,实在达不成共识“就先放下来”;但是透过相互协商,毕竟还是解决了很多问题。 历史和政治因素导致差异
  两岸文字同根同源,不过,由于历史和政治因素,两岸一度隔绝近30年,其间“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上世纪80年代两岸逐步打破藩篱、恢复交往,但毕竟已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在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外来词语的翻译使用上,出现了部分字词在字形、发音、含义等方面的差异。
  两岸语词差异,是时光流转和两岸半个世纪隔绝留下的印记。看到差异、愿意接受和呈现差异,是尊重。在“盈盈一水间,默默不能语”两岸隔绝和对峙的年代,交流尚且没有,何来看到差异?在民进党执政时期,旅游业者如有计划另外准备简体字菜单的念头,就会被立刻扣上“卖台”的大帽子;“文化台独”走在前,对岸的差异何谈接受和呈现?
  而这些差异,往往令两岸居民在交流时闹笑话。据说,有一名上海人委托其台湾同事,从台湾买“笔记本”给他,那名台湾同事亦“不负所托”,精挑细选了各式大小笔记本带回上海。结果让这位上海人目瞪口呆,因为他口中的“笔记本”是“笔记本电脑”。又如,一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人初次听到“猕猴桃”这个词时,害怕了半天,心里嘀咕着“怎么大陆人流行吃猴子了”,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是指“奇异果”。此外,大陆称“地铁”,但台湾则叫“捷运”。据台湾当地人说,可能因为当初台北第一条路线既有地下部分又有地面路段,说“地铁”不对,讲“轻轨”也怪怪的,于是就创造了“捷运”一词,寓意“快捷运输”。
  曾长期在台湾生活的刘先生自2002年起就在北京定居。谈及10年来因两岸语言表达异同造成的不便,刘先生很是烦恼。“我给报社投稿,写的‘管道’总是被当作错别字,‘管道’其实就是你们大陆说的‘渠道’。”刘先生说,词汇的细微差别,让从事文学创作的他不得不经常打断思路纠结于该用哪个词。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谈及夫人对自己的支持,用了很“窝心”一词,令不少在场大陆人士面面相觑。熟悉台湾词语的记者马上当起“翻译”为宋楚瑜解围。原来,在台湾“窝心”是很温馨的意思,跟大陆的“贴心”是一回事。 两岸有异义的词汇不胜枚举,主要包括三大类:“同实异名”,指同一样事物,但叫法不同,如大陆叫“一次性筷子”,台湾则称“免洗筷”;“同名异实”,指同一个词语,意思却不同,如“窝心”,大陆是指“郁闷”,台湾则指“开心”;一方特有词汇,如台湾选举期间常说“拜票”,意即候选人到处拜访选民,争取选票。
  《两岸常用词典》和“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是针对两岸之间有异义的词汇进行解释和对照,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近年随着两岸开放大陆游客赴台观光,尤其当个人游试点城市进一步增加后,两岸同胞交流的机会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也可能会因彼此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不同而在沟通上产生误解,两岸合编词典无疑有助消除分歧和差异,方便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编纂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两岸学者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心平气和地看待彼此的“同”与“不同”,折射出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还有两岸民众对未来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期待。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两岸常用词典》对促进两岸交流和来往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保持两岸人士对语言文字理解的一致。他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大陆上学、工作、定居,对两岸文字异同有一个标准的解释十分必要。
  中华语文工具书首席顾问许嘉璐在发布会上说,两岸学者精诚协力,经过400多天奋力拼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果。这是双方深度交流、相互学习、增进感情的难忘过程。两岸的语汇和字体有一定差异,这是现实存在,双方也有这样说、那样说,这样写、那样写的理据;但是参与其事者以对两岸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彼此无碍地时时沟通,所以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如期地交出了很好的答卷。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出席台北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致辞表示,在两岸交流愈加频繁的时候,两岸共同推出中华语文知识库和大词典,有助于两岸的交流和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两岸合作建构“中华语文知识库”,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文化意义。发扬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任务和使命,希望大家继续共同努力。他还说,现在使用繁体中文的人口约有4000万人,以台湾为主;而书写简化字人口则高达13亿人。如今有了这套云端知识库,未来手机、计算机都可取得信息,这样就可以增进两岸的相互了解。马英九认为,字体不一样没关系,只要繁简字并列,通过交流,就可能带来改变。只要本着专业和文化的角度看待两岸文字,并持续交流,也许可以逐渐发展出两岸通用的“国字”。
  两岸合作编撰中华语文工具书,无疑为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扫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分歧障碍,而其深远的意义和社会作用,将随时间的推移更加显现出来。

标签:顺畅 同胞 两岸 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