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比喻句如何缩句

时间:2017-05-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扩句和缩句、常见的修辞方法

扩句和缩句、常见的修辞方法

扩句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例如:

在这里第2句就比第一句具体、形象得多。

进行扩句练习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即找到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而且一个地方可以加不止一个“枝叶”,这样的句子会更加完整、具体。如:

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如:

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如:

“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词语搭配不当。

缩句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再逐步删去它们前面的修饰,直至缩干净为止。“在……上(中、里、下)”等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如:

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持句子的原意,也就是说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枝叶”,原句的主谓宾成分不可改变。例如:

很显然第二句话改变了原意。

△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如:

△注意加上的修饰词必须与主干搭配得当。缩句时,删减掉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要丢字、漏字。如: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语言科学。修辞的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

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和借代等几种。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极其相似,就可以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比喻。例如:

长江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江之上。

这句话用大家熟悉的“巨龙”来比喻“长江大桥”,给人感觉有飞舞之感,气势壮观,形象生动。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本体,也就是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也就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三是比喻词,也就是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如上面的例句中,“长江大桥”是本体,“巨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在比喻句中,这三个部分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不同时出现。根据三个组成部分是否完全出现,以及它们之间所显示的关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就是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出现,是一种最明显的比喻。常用“像、好像、好比、如同、仿佛、宛然、跟……一样”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并显示出它们之间是相似的关系。它的基本构成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降落伞像一朵朵彩云在天空飘荡。

老李壮得像一头牛。

明喻要用比喻词,但含有“像、好像、如同”等词的句子,并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 我好像听到楼下有人喊我。

我和爸爸长得很像。

第一句中的“好像”表示一种感觉,第二句中的“像”指的是相貌相像,并不是打比方,所以不能看作比喻。

(2)暗喻又称“隐喻”。它出现本体和喻体,常用“是、等于、成为、变为”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起来。和明喻相比,暗喻在形式上更紧凑,内容上更密切,更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构成形式是“甲成了乙”。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暗喻句中有时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有时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3)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当作本体来说。这是一种不明显的比喻,较之暗喻更进了一步,是相等和代替关系。

例如: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里的“魔鬼的宫殿”喻指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本体没有出现,显得语言精练,形象鲜明。 运用比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比的事物和被比喻的对象之间,如果没有相似点,就不能构成比喻。如:

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珍珠。

这里把星星比作珍珠就不太合适,应该是:

天上的星星像一颗颗钻石。

△打比方的两个事物必须是不同种类的两种事物。例如:

这只豹子跑起来就像那只豹子一样快。

二者属同一类事物,本身太相似,没有给人增加什么认识和感觉,因此这种情况就不能作比。

△比喻之中包含着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常有褒贬之分,运用时要注意感情色彩。如: 站在树下的那个日本鬼子,两眼红红的,像兔子一样。

把残暴的日本鬼子比喻成可爱的小兔子,感情色彩不恰当,如果把他比成“一只吃人的恶狼”,则更能突出日本鬼子的残暴和凶恶。

△运用比喻必须是人们常见和熟知的,并且要努力创造新鲜活泼的新事物,不要用生僻的、抽象的、陈旧的事物作比。

2. 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人,把人当物,或把这类物当作那类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如: 孔雀头戴王冠,身披彩袍,在园子里骄傲地踱来踱去。

这里的孔雀具有了人的性格特点,还有了人的装扮,这种把孔雀当成人来写的手法就是比拟。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即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事物人格化,给事物(动物、植物、静物)以人的生命,给他们以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因而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如: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每天清晨,啄木鸟医生就开始给枣树看病了。

(2)拟物,即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是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描写。例如: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国民党夹着尾巴逃到台湾去了。

运用比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运用比拟时要注意把握比拟事物的特点,一定要适合所比拟的事物本身的特点,才能合情合理,增强表达效果。否则将弄巧成拙。例如:

万里长城对着众多的中外游客点头致意。

万里长城的特点是稳固、雄伟的,怎能说它在点头致意呢?

△运用比拟还要注意与文章的思想感情、环境气氛相配合,这样才能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千万不能为比拟而比拟,显得矫揉造作和不真实。

△不要把比拟与比喻混淆起来。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区别:比喻的重点是“喻”,两个事物有相似点,是拿一种事物来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有主有从。比拟的重点是“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两者彼此交融。拟人则是把事物人格化。如:

孔雀像一位高傲的公主在展示它美丽的彩裙。

前一句把“孔雀”比作“公主”,前为主体,后为喻体,主从分明。后一句把孔雀当成人来写,有人的情感、动作,物与人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是拟人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 扩写下面的句子。

1. 猫捉老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春天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湖面飘来小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缩写句子。

1. 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不知疲倦的知了在我家窗前的那棵大树上吱吱地叫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下面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请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1. 小丽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1)小丽在家里。( )

(2)小丽聚精会神。( )

(3)小丽看书。( )

2. 火箭排出的燃气在空中凝成烟雾。

(1)火箭排出燃气。( )

(2)火箭凝成烟雾。( )

(3)燃气凝成烟雾。( )

3. 观众的目光一齐投向舞台上精彩的演出。

(1)观众投向演出。( )

(2)目光投向演出。( )

(3)目光投向舞台。( )

(4)观众的目光投向精彩的演出。( )

4. 这是一部叫人看过之后永远不会忘却的好影片。

(1)这是一部影片。( )

(2)这是一部好影片。( )

(3)这是影片。( )

(4)一部好影片。( )

四. 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 “你们谁见过这么脏的作业本?”是反问句。( )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比喻句。( )

3. “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用了比拟的手法。()

4. “雨像落叶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是比喻句。( )

五. 自己各写出三句比喻句,三句拟人句。

【试题答案】

一. 扩写下面的句子。

1. 猫捉老鼠。

我家的小花猫昨晚又捉了一只肥硕的老鼠。

2. 春天来了。

人们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悄悄地来了。

3. 湖面飘来小船。

平静的湖面上不知从哪儿飘来一只小船。

二. 缩写句子。

1. 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

小河出现。

2. 2008年的奥运会将在北京隆重举行。

奥运会举行。

3. 不知疲倦的知了在我家窗前的那棵大树上吱吱地叫个不停。

知了叫。

三. 下面的句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请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1. 小丽在家里聚精会神地看书。

(1)小丽在家里。( )

(2)小丽聚精会神。( )

(3)小丽看书。(√)

2. 火箭排出的燃气在空中凝成烟雾。

(1)火箭排出燃气。( )

(2)火箭凝成烟雾。( )

(3)燃气凝成烟雾。(√)

3. 观众的目光一齐投向舞台上精彩的演出。

(1)观众投向演出。( )

(2)目光投向演出。(√)

(3)目光投向舞台。( )

(4)观众的目光投向精彩的演出。( )

4. 这是一部叫人看过之后永远不会忘却的好影片。

(1)这是一部影片。( )

(2)这是一部好影片。( )

(3)这是影片。(√)

(4)一部好影片。( )

四. 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1. “你们谁见过这么脏的作业本?”是反问句。(√)

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是比喻句。(√)

3. “太阳所在的地方,黄中透出红来,像凝固了的血块。”用了比拟的手法。(×)

4. “雨像落叶一样轻,像针尖一样细。”是比喻句。(√)

五. 自己各写出三句比喻句,三句拟人句。

篇二:扩句和缩句

句子训练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句子是由词构成的。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怎么样”“是什么”。例如:“春天来了。”“我们是少先队员。”这两个部分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些句子在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还有一个连带成分,表示动作对象。例如:“外宾们游览了狼山。”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主干。有些句子除了这三种成份外,还带一些附加成份。也就是枝叶。“的、地、得”常常是这些枝叶的标志。例如:“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老人(悠然地)谈着。”“人们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一、补充句子主干部分练习题:

⑴ 他在座谈会上()自己的意见。

⑵ 今天是()。

⑶ ( )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⑷ 大家都积极地参加()。

⑸ 1946年人们()第一台电了计算机。

⑹ 在党的培养下,雷锋成长为一个伟大的( )。

⑺ ( )真是热闹极了。

⑻ 我们观看了( )的()。

二、扩句

1、扩句就是给句子的主干加上修饰或限制的成分,使句子更具体、生动。

2、扩句的方法和原则。

扩句的一般方法:

A、在句子的四处扩。“谁”之前扩,“怎么样”之前扩、“什么”之前扩,“是怎

么 样”之后扩。具体句式如下:

①()的+谁+〔 〕地+干+( )的+什么

()的+谁+是+()的+什么

②()的+谁+〔 〕地+怎么样

③( )的+谁+干+得+()

B、保留原有意思。

C、不能改变句子的结构。

D、内容力求丰富具体。

E、有例子的照例子扩。

具体来说,扩句时,一般在名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词后补上“得?”。句式如下:

1( )的+名词+〔〕地+动词+( )的+名词

2( )的+名词+动词+得< >

如:老师讲故事。扩句时,在“老师”前加上“白发苍苍的”,在“讲”之前加上“绘声绘色地”,在“故事”前加上“雷锋的”,最后扩句是“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雷锋的故事。” 练习:扩写句子(最少两处)。

(1)( )长城是()奇迹。

(2)( )雨点( )落下来。

(3)( )老师( )批改( )作业。

(4)()形象()铭刻心中。

(5)()战士们( ) 直扑阵地。

(6)列车通过大桥。 ( )

(7)骏马奔驰。 ()

(8)她笑着。( ) 照样子扩句。

例:他站出来。他勇敢地站出来。

黄小红哭了。( )

例:肖如逸高兴。 肖如逸高兴得跳起来。

丽丽哭。 ()

例: 故事吸引着我。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天真烂漫的我。

游客们喜欢张家界。 ()。

三、缩句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附加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

缩句的一般方法是:

1、读懂句子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词语是句子的“主干”,哪些词语 是句子的“枝叶”;缩句时保留“主干”,删去“枝叶”。

如 :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 缩为:焰火构成了图案。

2、注意分析与句子意思关系密切的重点词。有些词语虽然是“枝叶”, 但它在句子中起主干作用,是表达句意的重点词,在缩句时不能删去。若 删去,句子意思就会改变。如 把字句 被子句 比喻句中的比喻词 表示时态的词:着、了、过以及否定双重否定词不能删。 如:住在长江两岸的人们都爱吃鲜美的鲈鱼。缩为:人们都爱吃鲈鱼 。

3、缩句后要看句意是否符合原意,是否还有可以再删去的词语。是否通顺。 练习:缩写下面的句 子。

(1)报春的大雁成行成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

(2)笨得可爱的小熊猫差点儿掉下深深的水潭里。

(3)①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地跳起来。

②听了这件事,他高兴得跳起来。

(4)托塔李天王和哪吒三太子气势汹汹地来捉拿“齐天大圣”孙悟空。

(5)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6)夏日里,老人们喜欢到湖边的树阴下去钓鱼。

(7)英勇的红军冒着蒙蒙的细雨和踩着泥泞的道路前进。

(8)勇敢的刑警把狡猾的罪犯抓住了。

(9)海里的泥沙被澎湃的波涛卷到岸边。

缩句方法2 :

第一步,按照汉语语法,“的”“地”“得”用法的一般句式如下:

a、( )的+名词。缩句时,将名词前的“( )的”去掉,如:辛勤的蜜蜂采蜜。去掉“辛勤的”,则缩成:蜜蜂采蜜。

b、( )地+动词。缩句时,将动词前的“( )地”去掉,如: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去掉“绘声绘色地”,则缩成:老师讲故事。

c、 动词+得( )。缩句时,将动词后的“得( )”去掉,如: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去掉“得合不拢嘴”,则缩成:爷爷笑。

(注:以上说法只是大致而言,并不代表全部;代词前面也用“的”。) 如: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缩句时,去掉“清晨的”、“柔和地”、“一望无际的”,剩下的主干是“阳光抚摸着土地。”

第二步,根据“自问”及句式如下:

1、 ()的+事物+〔 〕地+动词+( )的+事物

〔 谁干什么 或 谁是什么 〕

练习:缩写句子。

(1)赵刚的爸爸是我们县里的劳动能手。

(2)他那慈祥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锅炉和刚上吊的木箱。

(3)九岁的学徒凡卡在桌子前伤心地给爷爷写信。

2、( )的+事物+〔〕地+动词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天堂”里的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2)鸟类的飞翔能力十分惊人。

(3)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狱中的革命者高兴地哭

了。

3、事物+动词(形容词)+得+〈其它〉

〔 谁 怎 么 样 〕

练习:缩写句子。

(1)小丽跑得很快。

(2)他走得很慢,像蚂蚁一样。

(3)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4)新中国成立了,革命者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篇三:句子转换练习缩句

句子专项训练

1、陈述句:简单说就是以句号结尾的。

陈述句用来叙述一个事实,句末标点用句号。

有的陈述句表求肯定的意思。如:我喜欢语文课。

有的陈述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如:我不喜欢语文课。

在说话、写文章中,对陈述语气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只会简单肯定和否定,不能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

让我们比较下面两组句子。

①我喜欢语文课。

我会喜欢语文课的。

两个陈述句都是肯定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

后一句肯定程度减弱了,还含有“现在不喜欢”的意思。

②我不喜欢语文课。

我不大喜欢语文课

两个陈述句都是否定语气,但第句二语气委婉多了,不喜欢的程度也不那么厉害。陈述句使用得很广泛、说话、写文章几乎离不开它,善于揣摩陈述句下 的语意、语气,对提高读、写能力都有帮助。

2、反问句:是句式中的一种。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等词联接。通常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与人辩论时犹如“回马一枪”,写作文时用上排比反问,曰:“增强气势”。

3、把字句

“妈妈,把窗户关上。”

“你把地图朝左边挪挪。”

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书上称为把字句。把字句是一种非凡的句式,即由“把”字短语接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式。“把窗户”是“把”字短语,“关上”是动词短语,“把窗户关上”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把地图”是“把”字短语,“朝左边挪挪”是动词短语,“把地图朝左边挪挪”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

用把字句和不用把字句在表意上是有区别的。

譬如,“李二嫂哭哑了嗓子”侧重于“嗓子”,“李二嫂把嗓子哭哑了”则侧重于“哑了”;“我们一定要修好淮河”是强调“淮河”,“我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则强调“修好”。把字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谓语中主要动词不能是个光杆动词,也就是说在动词前后要有一点别的成分。

“把窗户关上”,“关”后边有个“上”;“把地图朝左边挪挪”,“挪”前 边有个“朝左边”,而且自身还重叠了(“挪挪”)。光说“把窗户关”“把地图挪”都不行。最起码得加个“了”,说成“把窗户关了”“把地图挪了”。

但歌词和戏曲唱词可以例外。因为受字数限制或者考虑押韵,容许在把字句中使用光杆动词。譬如大家熟悉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还有一些双音动词,其本身带有结果义或完成义的,可以用“光杆儿”充当谓语,不必添加别的成分。例如:“赶紧把俘虏遣散!”“我们年内一定把这项任务完成。”

二、主要动词通常都能够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如“关窗户”“挪地图”。

有时候动词本身并不能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像“别把肚子吃坏了”“李二

嫂把嗓子哭哑了”,总不能说“吃肚子”“哭嗓子”吧?不过,整个动词短语可以跟“把”后边的成分构成动宾关系,即“吃坏肚子”“哭哑嗓子”。这同样也符合把字句的要求。“关窗户”的“窗户”,“挪地图”的“地图”,我们称之为受事宾主。所谓受事,指的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把字句中,“把”字后边的成分,不限于受事,

也可以是处所。在“昨天把仓库都堆满了”“一口气把那三百级台阶走完了”,这两个把字句里,“仓库”和“三百级台阶”都表示处所。当然,这儿的动词短语和表处所的词语仍然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堆满仓库”“走完三百级台阶”。

三、一般的把字句,主要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如上边的“关、挪”等。

在北方话口语中,一部分把字句可以使用不及物动词,像“千万别把犯人跑了”“真没想到,把个大嫂死了”。这两句中,“把”后边的成分不是受事,也不是处所,而是施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动词则是表示消失意义的不及物动词。整个句子说明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这两个动词都不能直接跟施事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不能说“跑犯人”和“死大嫂”。但是,在动词后边加个“了”,还是可以构成动宾关系:“跑了犯人”和“死了大嫂”。只是这类宾语非同一般,语法书上称为存现宾语。

必须指出,即使是及物动词,也不是个个都能充当把字句的主要动词的。譬如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有、是、像、存在、属于、姓”等,都不能用于把字句。

4、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一种句式。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其结构模式可以记作:甲被(乙)怎么样。

被字句的成立条件:

⑴主语是受事,“被”字所介系的名词是施事。

⑵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

有时“被”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即施事者省略。

过去被字句一般用于表达不幸或不愉快的遭遇,后来突破了这种局限。 口语中常用“叫”、“让”、“给”替代“被”,仍称被字句。

5、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直接引语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而间接引语则是转达别人说的话, 因此,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 我 ”要改 为第三人称“ 他 ” 或“ 她 ”。

6、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引述别人的话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引用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称为直接引语;二是用自己的话加以转述,被转述的话不放在引号内,称为间接引语。间接引语就是由别人转述某人曾经说过的话。

7、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不一定要有“必须”二字。

8、否定句

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

否定句是把这个句子否定,双从否定句是加两个否定词而不改变句意。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否定句:小兴安岭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9、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小兴安岭不能不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感到自豪。

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感到自豪。

双重否定句:我们班得了“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同学们个个不得不感到自豪。

10、修改病句

常见的语病

a,成分(份)残缺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有的谓语不带着宾语,如果一句话里缺少其中之一,就是成分残缺。

按“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横式去检查,就可以发现缺少什么成分。知道缺什么成分,才可以对症下药进行修改。

如 : a,看了这部电影,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c,通过游览长城,使我受到了教育。

d,少先队员们和积极响应学习雷锋

e,我们募捐活动。

f,课文赞扬了默默无闻。

b,用词不当(褒、贬、范围、大小)

说话写文章时,应恰当地选用词语,特别要注要,分辩一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否则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如:a,小明办事不调查研究,不和别人商量,他这种办事果断的做法,受到大家的批评。b, 现在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大大提高了。

c,在班会上,同学们实事求是地揭发了他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 c,搭配不当

句子中的词语要互相搭配正确,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主,宾之间,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之间,都要搭配正确。如果句子中的词语不互相搭配,就犯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a,狂风暴雨从半空中一齐倾泻下来。

b,我的家乡是株洲市人。

c,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快乐的舞。

d,词序混乱

一个句子在词语的排列上,要有一定的次序,这样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如果词序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就会改变,或者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如: a,语文对我很感兴趣,我上语文课总时特别专心。

b,老师

比喻句如何缩句

介绍了许多张海迪的事迹。

c,陈春梅的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e,指代不明

说话写话时,为不避免重复,我们常常使用一些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词语——代词。如:我、你、他、它、这、那等等。但是代词不能滥用。如果不该用的时候也用了,或者用得不正确,就会产生指代不明的毛病。

如: a,中午,许敏和童林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b,动物园里有熊猫、大象、猴子等可爱的动物,我特别喜欢它。 f,五一班和五二班约定,要在他们的教室里举行联欢会。

g,苏州、杭州、大连、昆明是我国江南旅游胜地。

h,重复啰嗦。(重复累赘)

句子既要完整、正确,又要简洁、明了。不恰当地连续使用几个形容词,或者堆砌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成分,都会弄巧成拙,造成句子意思重复,啰嗦累赘。 如:a,爷爷经常向我讲起他小时候过去的辛酸的往事。

b,树上结满了许多又红又大的苹果

c,老师批评我的作文“内容简单,不够丰富”。

i,分类不当

有时候,人们把从属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这就发生了分类不当的错误。如: a,妈妈买来了许多蔬菜、白菜、胡萝卜和糖果。

b,星期日,同学们带了面包、鸡蛋、苹果、香蕉、炊具和食品去野炊。 c,我带了课本、笔、纸等文具,按时到校。篇二:句子转换练习及答案

陈述句改为转述句练习及答案

方法:

一、改变人称;

二、去掉说后面的冒号和双引号,改为逗号;

三、看句子前面是谁对谁说话。

练习题:

1、妈妈对我说:“今天我要开会,你自己做饭吃。”

妈妈对我说,今天她要开会,叫我自己做饭吃。

2、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你冤枉了小红。”

张老师对小明说,这件事情,小明冤枉了小红。

3、鲁肃对我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鲁肃对我说,都是我自己找的,他怎么帮得了我的忙?

鲁肃对我说,都是我自己找的,他帮不了我的忙。

4、妈妈对小宁说:“昨天,你到哪里去了?我找了你一整天。”

妈妈问小宁昨天去哪里了,妈妈找了他一整天。

5、妈妈说:“我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你先睡觉。”

妈妈说,她今晚上要加班,回家要迟一点,叫我先睡觉。

6、总理对我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

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

叫我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7、老师傅对鲁班说:“我要考考你的木工活。”

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8、妈妈对我说:“下午我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

我答应把你的借给她。”

妈妈对我说,下午她们班要参加歌咏比赛,许小燕没有蓝制服,她答

应把我的借给许小燕。

9、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你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老师严厉地对小敏说,她必须把教室打扫干净。

10、老师对王小宁说:“我有事,你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老师对王小宁说,老师有事,叫他组织同学们继续完成制作。

11、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王明再也忍不住了,抢着对老班长说,他帮老班长一起找,他看得见。

修改下列各病句。

1、我和耿亮一前一后肩并肩地走出学校。

我和耿亮一前一后地走出学校。

2、王老师光荣地被评为“模范班主任”的称号。

王老师光荣地被评为“模范班主任”。

3、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4、不论做什么事情,既然有水滴石穿的精神,都一定会成功。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5、考古学家在三峡库区发现了许多过去的古文物。

考古学家在三峡库区发现了许多古文物。

6、你去劝劝他,过去的往事就不必再提了。

你去劝劝他,过去的事就不必再提了。

7、院子里,公鸡、母鸡,白的,花的,金黄的??真使我眼花缭乱。院子里的鸡有:白的,花的,金黄的??真使我眼花缭乱。

8、狂风暴雨瓢泼似的浇下来。

暴雨瓢泼似的浇下来。

9、我把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标语和口号贴在墙上。

我把宣传义务教育法的标语贴在墙上。

10、小足球比赛增加了各班同学之间的友谊。

小足球比赛增进了各班同学之间的友谊。

二、改写下面的句子

1、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真是应该好好珍惜。(改为反问句)

_我们现在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

2、溪水在田间哗哗地流淌。(改为拟人句)

溪水在欢快地唱歌。

3、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改为比喻句、感叹句)

比喻:这里的景色美如画。 感叹句:这里的景色真美啊!

4、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撕破的鱼网走了进来。(缩句)

5、我摔在水泥地上。(扩句)

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复兴创作的。(修改病句)

7、世上竟有这样的后娘?(改为陈述句)

8、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死得好惨哪!”(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9、老奶奶等待着。(扩写句子)

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焦急地等待着。

10、长江奔流。(扩写句子)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流不息。

11、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缩写句子)

形象刻在心上。

12、被植物学家称为“植物熊猫”的银杉是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繁衍至今的稀世珍宝。(缩写句子)

13、从中国的奥运健儿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心情怎能不

标签:比喻句 比喻句的缩句方法 小学比喻句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