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老师是我的什么,比喻句

时间:2017-03-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我常把学生比喻成一张白纸

丑由老师来决定。有过几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我们鼓励夸奖学生时,他们脸上洋溢的是幸福快乐的表情,当他们犯错误时,他们的神情慌张恐惧害怕,他们害怕责骂与批评,这时候如果我们老师还无休止地侮辱训斥学生,会让他们自尊自信受到严重的伤害,也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与成长。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是最能了解学生,也最能贴近学生的,因为我们都做过学生,很能体会学生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安慰与帮助,而不是责骂与批评。作为学生的我们如果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宽容的时候,内心会很感激,也会默默地改变自己错误的行为。反之如果听到的是老师一味的抱怨与责备,内心不仅仅是委屈、愤恨,更强烈的是反感,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真正的错误。记得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一句话:“女孩怎么成了老妈子了就那么可恶”。那么当我们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为什么要那么可恶呢?我们同样经历过学生时代,很多事情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替他们想想。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出类拔萃,哪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表扬,哪个学生不需要关爱,哪个学生没有自尊。当我们真诚地、像他们朋友一样地去了解他们贴近他们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在每一个学生的

身上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潜能,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展示。

教师是画家,学生是白纸,一张张五彩缤纷的从我们的手里飞出去,构建出祖国的大好河山。白纸都是一样的白纸,唯有画家不一样,只有画家素质的提升才能描绘出越来越优异的画卷。

篇二:关于教育的比喻

人们总是喜欢用比喻来说明一些事情,因为比喻总是比事物的本身更加浅显易懂。对于教育的比喻有很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对它的比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我看来无论哪种比喻多多少少总还存在一些问题。 “春蚕和蜡烛”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首七言《无题》一下子就给了教师两个比喻:春蚕和蜡烛。春蚕吃的是桑叶,可是却吐丝不尽,直到生命的终点。蜡炬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到“风烛残年”再到“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着太多的悲壮,悲壮之后还有更多的伤感,隐隐之中暗示着教师有了一个悲剧角色的意象一一燃烧、流泪、毁灭!的悲剧人生,只有奉献,不讲回报,劳碌一生,终无所得。而社会却视之为教师的必然本分。

“蜡烛”、“春蚕”,多么可歌可泣的教师形象,多多少少也使教师教师通过奉献自己、牺牲自己、毁灭自己使学生获得发展,自己却无法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我想人们不应再歌颂教师的“红烛”精神,有谁知道那泪滴中的辛苦?也不要再以“春蚕”作为教师的代名词,又有谁知道那春蚕的悲伤与苦恼?更要请做教师的不要去做蜡烛、春蚕,蜡烛叫人平庸、渺小,光亮微小短促;春蚕叫人封闭、保守,缺乏创新。既做教师,就要有比蜡烛更多的光亮照耀世界,就要比蜡烛的生命更加永久,更加辉煌,就要有比春蚕更多的打破常规的精神。 “蝜蝂”说

柳宗元在《蝜蝂传》中写了一种很奇怪的昆虫,它看见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背起来,以至后来为些而丧命。我们的教师在强大的媒体与理论面前现在已患了失语症,他们见什么学什么,以至于到后来不会说话,真有点类似作品中的小虫了。

注:蝜蝂(fù bǎn):一种黑色小虫,性急躁,背部隆起,背上东西后就不能放下。

“驯兽师”说

训兽师做的是什么?教师做的又是什么?

抹去两者的对象之后,可能我们看到更多的相同东西。可能训兽师做得比教师好,因为不管怎样他们有物质上的刺激,而教师面对学生更多的是指责与批评。 把学生当人看,应该是我们面对教育的一条最低的也是一条最曾基本的准则。

“导演”说

“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几年前这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

老师设计好教学的一切,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老师说该怎么干,学生就怎么干。老师是“指挥”的,学生是“干活”的。这样一来,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导”,学生“演”。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学生的发展如何,而是重在看老师“导”得如何。

面对新的课改的理念,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比喻的说法,已感到它的不足:学生永远是学习的被动者,一旦没有人“指挥”,学生还知道做什么吗?

因此,又有人进一步发展这一说法,即:老师是顾问,要让学生自导自演;

老师不再是学习活动的全权策划者,而是学生渐渐丢掉老师这根“拐杖”。要让学生自己去

“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自己去“演”,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干。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

“红娘”说

红娘,俗称媒婆或媒人,一般指男女双方建立婚姻关系的中介人。她怎么与教师的职业联系在一起了呢!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的情况而提出的。

一对男女初次见面,需要有一个媒人,因为双方刚开始接触,互不了解。此时,媒人便要两头忙,互相介绍双方的情况,以增进彼此的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无异于此。学生拿到一篇新的课文,感觉生疏,此时教师便要充当红娘的角色,把学生和教材“连”在一起,给学生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如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等等,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但当男女双方建立关系后,此时的红娘便要“退避三舍”了,如果还是在旁边“忙”个不停,岂不成了“电灯泡”了吗?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多接触课文、多读、多思考。做老师的,也请明智一些吧,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彼此说一说“悄悄话”,让他们“独处”一会儿,不要总是放心不下,“唠叨”个没完。

恋爱中男女双方有时会出现一些波折,这是常见的事情。这时红娘要站出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调解的责任。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拦路虎”阻碍了学生与课文的交流,此时的教师便要真正发挥作用了,要“精讲”,讲到“点子”上。

教师是“红娘”的说法,形象地说出了教师要相信学生,把他们当成学习的主人,“该撒手时就撒手”,不要总是“包办婚姻”。老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 “园丁”说

现实中的很多人(教师)喜欢以“辛勤的园丁”来比喻教师,但这种比喻的后果会是(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老师是我的什么,比喻句)什么呢?众所周知,园丁的工作几乎按照其个人意志、审美观念进行操作,寻求的是人工的雕饰和整齐划一,有大量造作的痕迹。

学生是园中的花、圃里的草,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木。

如果园丁只是辛勤地施肥浇水,让花草树木顺其自然、顺其天性地自由发育、生长,也许会生出一片森林来,但是,园丁手拿着锄、拿着刀、拿着剪??同样,教师往往按照“教育理论”统一的追求、统一的规格标准、统一的审美需要去耕耘,去铲除,去修剪,学生是被动的、被迫的,在“园丁”的照顾下,不允许有自己的自由和个性,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

这样,本想培育的所谓栋梁之材,砥柱之木,难免成为供人玩赏和摆设的盆景。

那么,教师越是辛勤,其害处就越大。

“教练员”说

关于游泳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否则让运动员岸上千万遍地重温游泳要领,收效也是甚微的。

许多老师反复地让学生背记中心思想、写作方法,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与课文亲近,有时甚至学生连课文还没读熟,老师也不问这许多,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这些技巧记得再牢,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是帮助不大的。几年或是几

十年后,那些游离于文章之外的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早已荡然无存。只有通过“自悟”、“自得”,才能久远。

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思考中学会思考。正如新的课程标准里提到的,“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人类灵魂工程师”说

工程师指具有从事工程系统操作、设计、管理、评估能力的人员,工程师的称谓,通常只用于在工程学其中一个范畴持有专业性学位或相等工作经验的人士。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程系统;学生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的。教师的专业属于教育学的范畴。

灵魂是什么?看不到,摸不着,人类灵魂更是不能被操作、被设计、被管理、被评估的。可见,教师不是工程师,尤其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职业”说

老外更古道热肠心直口快,说的已够明白:教师是职业,不过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

中国教师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而非谋生的职业,因此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一直非常尊重老师;国外的教师则只是将教育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看待,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投入太多私人情感,师生关系比较隔膜。 “一桶水与一碗水”说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不是灌输”。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水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如果你认同一桶水理论,那么也应该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水杯原理

水杯原理。一个杯子,原来是空的,你往里面倒一点,它的水就多了一点,无论你是用什么工具给它倒水,或是直接拿着它去井里、去河里舀水,只要杯子是好的,水终究是可以存到杯子里去的,直到满了为止。

显然,这个比喻把教育说的过于简单,在整个比喻的过程中,那个用来装水的杯子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它只体现出了教的过程,把教和学完全的分离,否定了学生的主动性,似乎只要别人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直到他的接受能力达到一个瓶颈为止。

然而,水杯教育的问题还不仅于此。我们倒入杯里的究竟是什么,是黄河水,是长江水?或是幼发拉底河的水,尼罗河的水?作为一个杯子来说,它是照单全收的,如何才能让这一杯水变成一杯美酒而不是一杯浑水?或者,至少不要让它变成一杯毒药。

仙人指河

仙人指河。仙人说,河流就在那里,你自己去取水吧。这种观点要比水杯高明的多,至少它包含了教与学的过程,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似乎仍然存在着问题。杯子没有了,我来到了河边,河流很美,水很清澈,尝了一口河水,味道十分的甘甜,可是我来到河边究竟是做什么?还是拿着

我的小杯子在河里舀一杯水吗?当然这次我可以想在哪舀就在哪舀。或者不如来个亲密接触,脱光了衣服在河里畅游一番,顺带着还可以呛上几口。又或者我会成为一个渔夫,每天到河里来打渔,这样连生计问题也解决了。

当然,选择还有很多,就如同这世上的学问,真的是告诉学生学问在哪,他就能学到了吗?如果直接呛水溺死或许比酿成毒药还来的快些。

教师是什么?教育是什么?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不停地追问,但就目前而言,不要再用其他职业来比喻教师,也不要给教师太多美丽的光环。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承认,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给我们以深远而重大影响的,除过父母之外,就是敬爱的老师了。教师就是教师,是一个人,是一个专业工作者,是“教”者更是“学”者,是“教”者与“育”者的统一体,是通过与学生对话而不断促进自我反思与发展的人。

篇三:比喻句练习 老师

1. 什么是比喻?

2.比喻的三要素指什么?

3.比喻常见的类型(基本格式)有哪三种?

明喻、暗喻、借喻

4.在常见的比喻类型中,比喻三要素的隐显情况?

二、分析下边比喻的类型,并指出三要素的出现情况。

⒈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⒉她们是带工赚钱的“机器”。

本体:春天

喻体:青年

比喻词:像

本体:她们

喻体:机器

比喻词:是

三、运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⒈本体和喻体必须不同类 ,但在某一点上必须相似。

⒉比喻要通俗易懂。用浅显的比深奥的,用熟悉的比陌生的。

⒊比喻要新颖,不落俗套。

⒋比喻要褒贬得当。

⒌要用具体的比抽象的,使表达形象生动。

四、比喻的形式

1、较喻:

⑴妈!你的心比针尖还小。(柳青《创业史》)

⑵对人民,你比炭火更温暖!(李瑛《一月的思》)

喻体:针尖

本体:你

喻体:炭火

本体:你的心

表比较的连接词:比……还(更)

2、引喻

柴多火焰高,人多主意好。(谚语)

3、修饰喻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4、同位喻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贺敬之《回延安》)

5、否定喻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 不合适的。(郁达夫《故都的秋》)

标签:老师 比喻句 老师像什么一样比喻句 关于老师的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