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试论教师的情意素养]情意素养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情意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本文着重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懂得爱并会爱你的学生、教师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的人格以及教师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四个方面着重论述其情意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教师 情意素养
  
  说到“素质教育”、“新课改”不少教育者往往更多的是把眼光投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考试制度等等的改革,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些只限于教育技术层面,其实说到底,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人,是具有改革精神和改革能力的人,因为任何观念、行为都靠人来完成。所以,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素养,培养能够胜任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
  其实教师之于教育质量,之于学生一生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说得夸张些,一个好教师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可以毁掉一个人。做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全才,具备较高的素养,“素养”通常指的是人的经常修习培养。“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1]可见,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有哪些方面的素养呢?这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情意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情意素养是指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道德、专业人格、专业自我在内的与人的情感、意志等相关的多种素养的总和。[2]
  一、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在市场经济充斥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教育也早被抹上浓重的功利色彩,很多人选择教师的职业看重的是稳定、待遇及社会地位,而并非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投入和崇高的责任与使命。这样就务必造成,教师工作缺少理想与激情,更多的是年复一年地循环往复,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常常兀兀穷年于三尺讲台,这种教育不会激起学生生命的情感与体验,教师也不会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没有理想的教育是可怕的,真正能有所作为的人,不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自己的一种信念,一种追求,生命的一部分。
  那么,教育的理想是什么?“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3]照此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一个好老师就应该这样,始终怀有对教育事业的理想,并付出一生的努力,去坚守、去追求。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他更是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孩子们也向他所热爱的老百姓捧出了他的一颗心。作为曾师从杜威的留洋学生,他本来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说:“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他还鼓励他的儿子:“到最信仰民为贵的地方去作最有效的贡献。”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纯粹的教育理想啊!
  浙江师大王尚文老师是跟从夏承焘先生研究古典文学的,年轻时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苏”,他一直喜欢陶渊明、苏东坡,但是觉得陶渊明高不可攀,而苏东坡则有更多现代人的味道,遂以苏东坡为钻研方向。后来王老师来到了大学,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他之所以决定转向,是因为体会到语文教学关系到每一代人心灵的成长、发展,为此贡献一生,值!苏东坡晚年被贬“天涯海角”,仍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这一转向,也许不是离苏东坡远了,而是更近了。王老师自己说“我真诚地爱我的学生,这种爱成了我生命的依托。如果真有来生来世,我将虔诚地毫不犹豫地祈求给我再次从教的机会”。[4]
  二、懂得爱并会爱你的学生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日本一家报刊,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有52.8%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只占31.1%。[5]由此可见,在教师的素质中,师爱占了多么大的比重,有时,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和动力。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如果教师用这种殷殷的师爱建立起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就会收到神奇的教育实效。
  当你的学生对你有一种爱,一种亲近的感觉的时候,你的教学效果便会加倍。因为他喜欢你,信服你,并且这样的老师即使犯了一点错误,你的学生也会原谅你,他们会主动地去理解你。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关部门对五所学校的120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然后又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者仅占10%。[6]那么,那80%的爱哪去了?一方付出了,而一方却没有感受到,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的老师,不但要懂得爱,还要会爱。
  教师不但要有爱的情感,还应该拥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那么,一名教师如何做到会爱呢?
  首先,要师生平等。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固执”下,在我们的教室里,看上去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却恰恰是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隐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话真切地指出了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严重的不平等的问题。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有些人也许会质疑,教师和学生可能绝对平等吗?事实上,一般人们在谈教育时所说的“师生平等”,也不可能是“绝对平等”,这平等是指权利的平等,更具体的说是思想权利的平等――师生有平等的思考权利,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以及与他人(包括学生与老师)展开观点争鸣的权利。对同一个问题,教师的认识也许更全面更科学更深刻,但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
  其次,是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爱品德高尚、成绩优异的学生几乎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但能否真正把真诚的爱无私地献给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献给所谓的问题学生才是衡量一位老师师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说:能爱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有问题的学生的老师更是神中之神。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不该遗漏的,尤其是对差生。你对孩子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孩子心中是清清楚楚。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对老师来讲,学生只是你的几十分之一,而对学生来讲,教师却是他的全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态度将影响他的一生。
  第三,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情感,尽可能多地理解他、包容他。我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们需要帮助,但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人格尊严。如果我们是年纪大些的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们和他们的年龄相仿,把学生当成我们的兄弟姐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隐私,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教师都要理智地处理,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
  我们尤其应该避免的是教师与学生发生争执和口角。一旦师生之间发生摩擦,教师总觉得学生是不尊重你,其实换个角度想也许不然。学生们正处在青春的年龄,他们太需要被认可了,太要面子了,太想表达自己的成熟与不屑。所以,当学生不理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理解学生,一定不要当面和学生冲突。这样你即使把他制服了,也是凭借教师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势,学生是不会服气的,并且会大大的挫伤他们的自尊,会让他在今后成为一个永远的心结。教师没有必要用此来证明自己的权威,多理解一下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
  三、高尚的情操和伟大的人格
  教师只有师德高尚,才会敬业、律已、爱生;也只有师德高尚,才有人格的力量。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尚品德的老师能教出拥有高尚情操的优秀学生;一个缺乏敬业精神的老师能带出对祖国、对未来有高度责任心的学生;一个人格不健全、心灵不美好的老师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努力做到崇德博学,为人师表,用真情去感染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用品德去影响学生,用意志去激励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造,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争做一代师表。[7]《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这些都有力地说明,教师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对学生地影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要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老师,应先学做人,后当老师。一个人的人格、人品会在这个人所做的任何事情中显现出来,无论大事小事。作为老师,你上课的一举一动,哪怕是无意中说的一句话,都体现了你这个人,品位的高低、学识的深浅。甚至你不需要说话,学生就能从你的眼神和表情中看出你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你是坚强的还是软弱的。
  假使你实在做不到高尚和伟大,至少无论如何别让学生看不起你!教师进修班上,一位教授气得发抖,正在骂几个中学教师。市里考核教师进修要查出勤,听课证要有主管单位领导的图章,这几人趁教授不注意,偷了他的图章,一下子把听课证全盖满了,盖完以后就可以不来听课了。教授质问:你们这样人还能做教师吗?你们还配教语文吗?这样的老师别说伟大的人格,连最起码的道德,都让学生质疑!这样的教师,学生会瞧不起你。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什么人才能够做人师呢?“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行可以为表仪者。
  四、教师个体对自我的肯定和接纳
  教师个体对所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其提高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语文教师,是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他能够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及时地领悟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具有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同时又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教育本来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劳动,其本质应该是既创造被教育者,又创造教育者自己。可是由于一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自我”意识,整天陷入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与学生的交往之中,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有时间思考,更没有时间生成自我,自我淹没在日常事务的汪洋大海之中。其结果只会将教育蜕变为一种消耗性的劳动、机械性的劳动,就更提不到在这个过程在创造美和体验美了。
  教师的价值不能仅仅在于他人的评价,而是应该通过发展专业和成就学生去书写生命的轨迹;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精彩学生的同时也精彩了自己。教师应该在忙碌中停下脚步,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留出一点时间来反观自身,要学会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 班固. 李寻传.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3-374
  [3] 肖川.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湖南:岳麓书社,2004,33
  [4]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9
  [5] 王旭东.“师德”说-- 21世纪教师素质谈之二. https://sq.省略/discuz/
  [6] 邱广欣. 老师,你的爱学生能感受到吗?[N]. 光明日报, 2006-05-10(3)
  [7] 蔡祖泉.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教师[J]. 中国民族教育,2008(4)
  [8] 教师身体素质健康的要求和培养.https://life.省略/body/lists/200705/1436.html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JG11CB111

标签:情意 素养 试论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