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材料作文 > 正文

[有效教学―――永恒的追求] 有效教学追求的三大教学品质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发展。实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关系到素质教育思想能否在课堂教学上真正落实到位。因而,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是平行的。教师的参与影响着教学模式的建构,学生实际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设置,学生参与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参与不是互相独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渗透与融合的。
  
   【关键词】: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学 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即合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教学过程合规律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合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教学的高度统一,四者构成了有效教学。
  
   二、高中化学教师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2004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四个省(区)启动,2005年扩大到江苏省、福建省,2006年又扩大到浙江省等。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有明显的不同因而,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有极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实施阶段,研究高中化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现状,探讨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显的非常迫切和极其重要。
  
   (二)改变低效化学教学现象的需要
   重视并加强“有效教学”的研究,有其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如果我们深入高中化学课堂,就发现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俯首皆是。要改变种种低效、无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深入研究化学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建立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讲授策略
   讲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而言:
   其一,讲清内容的相关性。化学教师通过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揭示新授化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内容的异同之处;并将新授化学知识置于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其二,讲授内容的条理化。化学教师应认真研究所讲授化学知识,把讲授内容组织成重点突出,易于理解的知识版块通过在黑板上采用主标题、小标题、画关联表、概要、斜体使讲授内容条理化,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减少学生思维和视觉上的混乱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其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理解
   教学资源主要指为教学设计出来的指导教师的教(备课、上课、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课上和课下)的软件资源,不涉及硬件、环境和人力资源。从载体形式上包括计算机、电视、幻灯、投影等各种载体,也包括模型、标本、实物等等。化学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理解,让学生“跳起来”努力思考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充分利用化学教学资源的能力与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设计合理教学情景的能力紧密相关。
   【案例1】必修1专题一:气体摩尔体积教学
   本节教材在学习了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有关计算。首先从1mol Fe、Al、H2O、H2SO4的体积各不相同,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大小三个因素的基础上,在介绍气体体积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之间关系。通过学生对标准状况下1mol H2、O2、CO2体积的计算,得出结论: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22.4L。在此基础上引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教材采用了对比和从具体事实出发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并使学生明确“22.4L/mol是气体摩尔体积的特例”。由于本课概念比较抽象,而且与初中内容相差甚远,所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为学生提供比较直观的形象的课件和一些易理解的图片,这样有助于学习。本课也基本是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设计。也更加关注情景设计和老师与学生的活动。
  
   (三)根据学生实际调整学习速度或进度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这种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就教材知识点设计方面,变化则较少。化学知识重点、难点仍偏多,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适宜的化学教学速度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是饱受挫折或是轻松无比的差事,这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进度适合75%的学生是比较适宜的教学进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要研究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潜力,使教学速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相适应。并且在教学中运用探询等行为了解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化学教师不能在学生明白了教学内容后仍进行重复性教学研究,而应快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否则,会令大多数学生沮丧,发生上课走神,扰乱课堂教学的事件,严重影响有效教学。
  
   (四)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能力培养获得,其中交流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目前学生所用化学教材中对“交流讨论”予以充分的重视,开辟出“交流讨论”栏目,设置出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积极思维,交换意见,促进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质。
   【案例1】必修2专题二在《化学反应限度》这节课中:
   《化学反应限度》是在化学反应速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同时又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后继学习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酯类水解平衡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本章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在这之前,学生曾学过了有关可逆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可逆反应,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概念之前所接触的化学反应大多是的、非可逆的反应,思维定势及其认知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于化学平衡的动态性、“左右两向性”等本质特征的理解存在偏差,另外日常生活用语以及数学、物理学等学科对于“平衡”的表述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误解,是学生科学概念形式的干扰因素。
   【教学过程】:
   1、通过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分组实验:FeCl3溶液KI溶液反应(必修2第32页活动与探究)
   明确:FeCl3溶液KI溶液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为可逆反应
   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
   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
   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何一个可逆反应来讲,都存在一个化学反应限度问题。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强化相关概念的要点,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媒体模拟:水槽中水位的变化,体会流水的动态平衡。
   回忆:蔗糖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的情况,分析达到溶解平衡的过程。
   组织课堂讨论:得出要点:
   ①开始时溶解速率很大,而结晶速率为0;
   ②然后溶解速率降低,结晶速率增加;
   ③最后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建立溶解平衡。
   思考: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溶解平衡后,烧杯底部的蔗糖的量和溶液的浓度是否变化?溶解和结晶是否均停止?
   问题:密闭容器中投入2mol SO2和1mol O2,充分反应后能生成多少SO3?
   设计意图: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感受平衡,理解平衡的特征,为化学平衡的学习打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3、建构化学平衡的概念:
   组织课堂讨论:能生成多少SO3?
   介绍:可逆反应与溶解平衡有许多相似之处。
   组织课堂讨论:
   ①反应开始时正逆反应速率和以后正逆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与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变化的联系。
   ②当V正=V逆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及百分含量是否继续变化?为什么?
   ③画出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归纳小结:形成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小组组织课堂讨论,促进概念的顺应。
   4、化学平衡状态简单计算
   组织课堂讨论:
   (1)在1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2mol SO2和1mol O2,正反应的速率如何变化?
   (2)达平衡时生成1.6molSO3,平衡时SO2、O2、SO3的浓度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针对容易问题展开组织课堂讨论,通过发言、组织课堂讨论,促进概念的提升。
  
   5、应用概念和反馈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讨论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取决于化学教师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学生参与。首先,化学教师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我国高中班级容量大,在全班讨论中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点很困难,那么最起码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代表发表观点。当然,在小组讨论中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其次,化学教师要用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学生为讨论做出贡献,不要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评估性判断,更不要轻易批评、指责学生,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当然仅仅有化学教师的鼓励还是不够的,化学教师还应采取策略使学生专注于讨论,防止发生分心现象。在课堂讨论尤其是小组讨论中,学生容易离开讨论的主题,发生分心现象。因此,化学教师应采取措施,有效地监督讨论进行的程度。首先,当化学教师布置给学生小组讨论的任务之后,应在教室内走动,巡视每个小组进行的情况,以确保讨论集中于讨论的目标、并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给子帮助。化学教师在确保讨论目标的同时必须时刻了解、监控每位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巧妙地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手段制止分心的学生。其次,讨论时间不能太长。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注意集中程度会随时间增加而降低。同样,学生专注于讨论的注意力也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高中生自控能力还不是特强,讨论时间过长势必会使其发生分心的不良后果。因此,化学教师安排的课堂讨论时间不能太长,并能根据讨论进行的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再次,让学生对讨论负责任。化学教师应明确规定讨论时的责任、具体任务或要求,规定学生在讨论时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可以说学生一旦认识到他们在课堂讨论时应该负的责任时,他们就会更加专注于讨论。
   化学教学研究是化学课堂改革的基础和归宿,本文的研究是以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行为为切入点来研究高中化学有效教学。高中化学教师要在仔细研究学生和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好并掌握教学内容。这是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策略,应引起化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化学新课程教学有效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效教学环境下,通过实验、观察、操作、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而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包朝龙,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探微―――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一节的教学为例,化学教育 2008/04。
   2王学兵,高中化学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广东教育 2008/04。
   3许振勇,建构主义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化学教学 2008/03

标签:追求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