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浅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与指导】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安排,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注个性发展。语文教学应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通过巧妙地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鼓励学生自读找疑,读中自释,适当点拨。经过“预习”和“提问”两关,学生明确了自己已读懂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巩固、积累课内所学的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在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 自主、合作、探究; 巧设情景; 提出问题; 课后延伸; 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81-01
  
   勇于创新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造就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如今,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能充分调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保持。
   一、巧设情景
   1.声色结合,直接入景。动听的声音、优美的画面,不但能给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吸引学生,这是最直观的入景手段。学生入景后,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兴趣盎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观潮》时,借助课件再现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壮观景象,图画、文字、与声音有机结合,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饱含深情地诵读全文,把学生带入观潮的人流之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的喜爱之情,也奠定全文的基调,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手脑并用,自然入景。通过动脑、动手,可以把文中抽象的语言变的生动具体,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自觉融入特定的环境中,从而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意境,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在学习体会“孔隙的窄小”时,经过充分地朗读,结合课文的描述,全体同学动手实践,教师示范,学生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围成一个只能伸进一个手指的圆,当做孔隙,左手的食指充当小船,在孔隙中通过,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真实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窄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动手过程中,既开动脑筋,又学到知识,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3.读想结合,想象入景。善于发挥大胆的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头脑中有一个幻想的童话世界,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创设想象的环境,一定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教学古诗《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看注释、看插图、知诗意。为了更好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时除了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自读外,我还下载了歌曲《烟花三月》,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那优美的画面,再反复朗读,让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再现眼前。学生在读想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学会提出问题
   1.紧扣课题质疑。如教学《搭石》一文,可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什么是搭石?是谁在什么地方搭石?为什么搭石?学生提问后教师及时进行表扬。紧接着使用教师引导:老师认为我们班的学生特别聪明,因为,有的问题的答案已经在文中向你招手呢!你能认真读文,找出刚才问题的答案吗?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体会并质疑,学生会问:“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么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好象”和“模模糊糊”能不能去掉?从句中能体会到什么?
   3.从反复处质疑。如教学《小英雄雨来》,让学生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然后质疑,这句话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
   4.抓住文尾质疑。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尾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和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此外,还可以从标点、词句、层次、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质疑。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能提出一些问题,部分同学还能提出新颖别致的问题。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探究交流
   1.汇总问题,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汇总。简单问题由其他学生直接做出答案;比较复杂的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解决。
   2.合理组建小组,有效合作。组建学习小组,应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情、性别来均衡搭配,既要照顾组内学生的能力差异,又要照顾学生的参与机会,优、中、差合理调整,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承担组内的管理员和监督员,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成长,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团结互助,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一定要目标明确,认真倾听同伴的学习结果,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学习结果提出建议和补充,共同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还可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参与某个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研究,并了解情况。
   4.及时反馈,班级交流。讨论结束后,应及时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情况,大家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小结,不统一具体答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
   在这一环节中,如讨论的问题较多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学习。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得到质疑、解疑的方法后,就应灵活运用,自学略读课文,逐步学会阅读、大量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课后延伸,注重巩固、积累、运用与实践
   1.复习字词,扩大识字量。在多年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当今的孩子能说会道,语言丰富,但要想把语言转化为书面文字,则有一定难度,具体表现为,提笔忘字,或错别字满篇,究其原因,前学后忘,对字义并不理解。因此,巩固已学生字应该常抓不懈。每学完一课,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听写、及时纠错。当学完一单元后,围绕词语盘点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中,那还记得那些词语你改过错?学生都能认真回忆,告诫其他同学。平时的作业、习作中发现错别字,及时指出,及时订正;在大量阅读中自觉识字,注重积累,不断扩大识字量。
   2.课内外积累有机结合。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现实的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在教学中,一方面是利用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实实在在的课内阅读,另一方面要设法与家长配合,作好家庭阅读的组织工作,教师在家庭阅读中也应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其指导作用表现在:
   一是扩展阅读。学完一篇课文,并不意味阅读的结束,这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完《蟋蟀的住宅》后,我要求学生阅读法布尔的其他文章,初步学会如何观察、描写小动物。学完说明文《飞向蓝天的恐龙》后,要求他们继续搜集有关恐龙的各种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恐龙,活动课上,以“恐龙的自述”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做到资源共享。二是自主阅读。兴趣是激活学生阅读的钥匙,自主阅读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方式,无拘无束地进行阅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正确运用已学的阅读方法,勾、画、点、批,并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或熟读成诵。
   总之,教师只有不断地创新,将自主、合作、探究之路有目的的延续下去,成功一定会在彼岸向你招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标签:学习方法 浅谈 探究 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