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审美是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有效的结合点、训练点,发展学生的审美体验,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体验;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84-01
  
   一、立足文本,从课文的意境、人物、语言、结构中感受美
   (一)从课文的意境中感受美
   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的教育。其意远在诗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诗人以梅花目拟,寓于“境”中那种人与梅的高风亮节,就是人类与物类美的情操。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对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周总理……都铭刻心中。启发学生从横刀立马,威震边关的我国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在隆化中学暗堡桥下,手擎炸药包,拉动导火索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联系到在祖国边疆为维护祖国尊严英勇献身的滚雷英雄,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付无畏的面孔,都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美。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周总理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虽然不是在炮火硝烟之中,而是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与感受,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三)从课文的语言中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感受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中感受美
   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是“小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地本能呼喊。教学中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想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最后达到高潮。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同样像一篇檄文,像一把砍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板斧。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
   二、张扬个性,在读、说、演中表现美
   (一)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7]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为“美读”。因此,我们的诵读要美,不仅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情感,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相通。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赛读等各种形式,通过联系生活、启发想象、媒体促读、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指导,充分表现文本的美。
   (二)深层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8]这种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这种对话式的相互作用,去领悟文本的美。如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在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追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文本的深层对话。教师给予引导和恰到好处的评价,融入学生的身心,他们代萨沙说话,体会人物三次讲话时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由“奇怪”到“倔强”,再到“自豪”的心理变化过程;代妈妈说话,体会长辈的语重心长。学生披文入境,在与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锻炼了读书、习字等语文能力,也经历了愉快的精神旅行。
   (三)角色表演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审美情趣的好文章。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美景,与文本展开对话。课上完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熟读课文后,当一批外国游客的导游,将拉萨的美丽风光介绍给游人。要当导游,必须能对课文熟读成诵,这就促使学生自主诵读,并在诵读中传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美,在表演中表现自己所领悟到的美。
   参考文献:
   [1] 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2]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4] 俞冬伟,励汾水主编.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6.
   [5] 王者,宋元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教法创新[M].沈阳出版社,2000,6.
   [6] 李维主编.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7] 曹廷华主编.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标签:审美 语文 体验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