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解读康德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开启他最重要的三大批判的钥匙,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其独具的优美感与思想令人耐人寻味。本文从优美感和崇高感的对象、性质以及两性的优美感和崇高感和民族性的优美感和崇高感来进行反复回味和解读,把握其作品本身形成优美感和思想性。
  关键词:康德 优美感 崇高感
  一、作为对象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按照康德的观点,人的不同感受――各种悦意的和烦恼的,都“有赖于引起这些感受的外界事物的性质”。外界事物作为人感知的对象,它的性质,取决于一个与自身无关的世界,按照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所表述的,逻辑之外都是偶然性的,那么这个外界本身,就不属于逻辑空间维度里的事实,就不是有意义的,可它却引发了人的感受,可见人是一个和外界需要有所联系,并且并不完全存在意义的世界。康德说“一个人只有满足了一种愿望时,他才会发见自己是幸福的”,愿望可以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而这里他用一个类别指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具有共性的记号,它不可再分,因为它是简单的。在康德看来的两种比较精致的感情: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只是方式不同,但“都是令人愉悦的”。崇高被分成了三个类别:令人畏惧的、高贵的和华丽的。他认为“崇高必定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也可以是渺小的”,对两者的区分,他用了一个很鲜明的概括,那就是:崇高必定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着意打扮和装饰的。伴有一种“惊愕感受”的伟大的深度和伴有一种“战栗感受”的伟大的高度在他看来是有着同样的崇高。深度和高度都只是一种维度,在逻辑空间里。
  
  二、优美感和崇高感的性质
  康德用这句话为我们道出了两者的性质“崇高的情操要比优美的情操更为强而有力,只不过没有优美情操来替换和伴随,崇高的情操就会使人厌倦而不能长久地感到满足。”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持续地发挥作用。然而,它们所占有的比例则因人而异。他从人种、社会地位、年龄层次、外型特点等,都做了一个列举。他深知“在人性中,从来就不会发现有任何一种值得称道的品质,是同时并不具有其自身的变种的,它们将会通过无穷无尽的翳影直到最极端的不美满的状态”,这点正是从一个性格特征上做的中肯的描绘,一个人只有在被欣赏的人那里才是美好的,它本身只是一个命题,只描述一个事态,它在实体里发生的种种变化,都是具有逻辑的可能性。康德认为“在道德品质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真正的德行他认为是:同情感的、善良的,“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这些原则的全部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这是建立在价值论哲学基础上的美学伦理观,它将此加上了“心灵有一种决心与力强要把自己的全部行动都归结于此作为其普通的基础――这便是真诚”。换言之,在康德看来,真诚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人性美价值和心灵力量。
  
  三、两性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认为,女性“富有人性中优美的品质与高贵的品质这两者对比的主要根源,并且甚至于还使得男性精致化”。即女性具有的是优美的理智,而男人具有的则是深沉的理智,并补充说深沉的理智“和崇高乃是一回事”,在他的美学观中,将男性和女性用崇高和优美作了区分,在一系列的表达里陈述自己视角里对两性各自的生活和人生等的分析。他对女性的迷思――“女性的伟大的学问,其内容更多地是人,而且是人类之中的男人。”对女性对艺术的感受,是用“才能、经验和一颗善感的心灵”不需借助他人,还能提高女性的情趣,他将无聊作为优美的对立,将笑柄作为崇高的对立。 “人性之中最美好的和最富生气的品性”的根植的张力。他表达出一切魅力的基础则是性别的品质。而在崇高与优美之间过渡的,则是威胁所有魅力的――年龄,它“必定要逐渐地以崇高和高贵的品性来取代优美的地位,从而使一个人――当她的可爱减少的时候――永远都值得更大的尊敬”。在婚恋观中,他将建立“被男性的理智和妻子的情趣所鼓舞和指导”呈现出的一种互补的配偶关系,这是康德作为美学维度思考的理想化的结果。
  
  四、民族性的优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将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归于优美感特色里,而将德意志人、英格兰人和西班牙人跪在了崇高感里。文化差异与特色,也被他一一概括,进而他对各国的人进行了展开:如西班牙人“骄傲的灵魂”下的真挚、沉默、真诚和冒险。意大利人则混合了西班牙人缺少的优美感和法兰西人缺少的崇高感。法兰西人“对于道德美怀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感情”,却愚蠢 “轻佻”。英格兰人在他看来则是慢热。德意志人兼具英格兰人和法兰西人的“崇高和优美感的幸运的混合”,太会“转风使舵和矫揉造作”。荷兰人是实用勤奋主义者。对于爱情,康德描述民族的差异则是: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的一个嗜好是更健康和更茁壮的情趣。意大利人是冥思苦索型,西班牙人是幻想型,法兰西人则是口味型。他接着又简述了对其他人种等。康德以一个美好的开始完结了此书“看到了正确的优美与高尚的情趣在艺术和科学上以及在道德方面的繁华怒放”。
  
  五、对康德的优美感和崇高感思考
  这是一个试图用二元论来诠释世界的方式,康德用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基于崇高感和优美感的思想,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但他在自己世界的界限里,用自己的语言,传达了他想要说清楚的和不想说的。“在人的心中会表现出一种驱迫感,要求全然独立于外在目的,去做一些事情,即单纯为了它们会发生而去做它们”[1],如果我们将古希腊人传承的美和希伯来文化传承的崇高结合起来,人的内心被表现出的道德、伦理的本性一面,也许会更真实。萨特清晰康德的唯心主义,道出了“感知不可能影响存在的感知作用,因为要受影响,感知必须以某种方式已被给定,因此必须在获得存在以前就存在”[2],换言之,如果我们我们的感知受到的影响的不只是是作为行动统一的自我,而且还有作为状态和性质统一的自我,也就是洒脱的Je和Moi合二为一的“我”。“艺术中没有偶然,正如机械中没有偶然一样。恰好发现的东西只是正确推理的结果”[3],这么富有逻辑的意味,也恰恰是康德围绕优美感和崇高感展开推理的一本作品。而当我们浅思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将它当作了一一个美的结晶,“一个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鲜活生动,是因为它富于人性”[4],也许它已经沉睡在历史文化车轮的某个位置,但它对于每一个来看它的人,呈现出的都是人们希望看到的样子。那是一个再创造、再生的世界。在那里有所有人们都渴望的自由,“自然的、智力的和道德的自由”[5],在当下的表现甚至脱离出人本该所在的维度,对世界、人自身、社会所具有的尺度,它界定了我们的意义、价值、人性与能力,我们也需要将自己优美和崇高能达到的无限高度展现。也许这就是本书最能给最能促动和启迪世人之处。
  
  参考文献:
  [1]伦理学体系,费希特 商务印书馆 2008.2 第17页
  [2]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让-保罗?萨特 商务印书馆 2001.11 第75页
  [3]我看德拉克洛瓦,波德莱尔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2 第41页
  [4]拥护马奈,左拉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2 第91页
  [5]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叔本华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10(2002.5重印)第34页
  
  作者简介:戈曼,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标签:康德 崇高 解读 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