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实践与研究】 高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职农业类专业毕业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来办学体制创新,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践,培养出了适应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农业类专业群的建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3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根据高职教学、学生、专业及产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培养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定位农业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经营管理水平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农业类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始终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培养三种精神,掌握四项技能。即围绕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敬业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四项核心技能。
  创新办学体制
  要建立专业理事会办学新体制 依托酒泉市农牧局,联合酒泉多家龙头产业,搭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为酒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建设,使其成为信息反馈平台、质量监控平台、辐射带动平台和开放办学平台,整体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创建并完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践了“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合一”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公司”人才培养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习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伴耕伴读”平台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耦合在一起,工学交融、耕(做)读(学)一体;模块是指预就业岗位群。
  开展全真情境教学,有效实践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综合技能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第二、第三学期(含暑假),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单项职业技能。第四、第五学期(5~9月,含暑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协岗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返校后完成学习内容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进入预就业单位顶岗实习。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制,取消了暑假,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了学习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岗位锻炼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完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及顶岗实习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验在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技能实训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指导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基地预就业单位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质量监控。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主,开展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研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建立以院企合同化管理为主,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学生实习评价主要依据的管理机制。在实习期间,按照“八定”的工作要求(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定效益、定奖罚、定成绩)完成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根据评定结果,成绩合格者颁发企业经历证书,不合格者重修。
  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重点构建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即实习期间的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考核评价以公司为主导,由学校、企业共建顶岗实训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质量监控系统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为服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实施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教学创造条件,形成多元评价和校内、校外双重考核,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
  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
  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和畜牧专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种植、养殖、加工三个行业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与料以及园林技术专业组成一个集合。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不同岗位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开展农业行业岗位调研,解构和重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3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农业类专业群“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是平行构建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逐层递进的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三个逐层递进的学习领域。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多数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积累不多,对生产实践知之有限,单独进行课程建设及开发必然定位不准;而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专家虽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需求也掌握透彻,但对教学规律却不甚了解。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建设计划,便可结合并利用高职教师与生产一线相关人员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模式。
  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两个方面。应重在内强“筋骨”,外引“活水”,共同构建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由以单一教师组成的队伍,转向由教师和技师按照技能实训教学要求比例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强化“双师”结构建设 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以改变教学团队的结构,提高整体实力。
  对校内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快速解决“双师”素质问题,优化“双师”结构 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政策,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每个专业要确定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骨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技术名师建设 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所谓技术名师一是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容事的气度,体现出人格魅力;二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不断追踪技术前沿,做到既能教,又能做,教做合一;三是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
  引企入校,共建共享,
  深化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以专业通用、资源共享为原则,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解决管理体制的后顾之忧。要引进甘肃昶荣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在校内投资共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并健全制度,高峰运营,促进校内实习基地良性发展。
  校企文化融合,强化校风建设
  通过政、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运行,使高职院校文化多元素相融,丰富多彩,建立充满关爱的人文精神及文明素质的校园。要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在实实在在的感恩活动中,学生更会有所触动,想到父母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从而感谢父母恩;感恩不仅是回馈,更是一种感激、乐观的生活态度。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素质教育、精神实质教育以及深刻内涵教育。
  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与学生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学校还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基础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礼仪教育亲和学生,用感恩教育感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建设
  要以“分类指导,引导就业”为就业工作指导方针,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设立专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和推荐程序。以学院与企业搭建的平台和推荐就业为基础,以自主就业和创业为主,构建毕业生双渠道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分类指导,引导就业。要实施毕业生使用情况跟踪调查,据此修改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与措施。要通过定期对就业不稳、创业力不强的毕业生招回培训补课的方式,构建终身教育和服务体系。
  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发挥高校辐射功能
  全体师生要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建设,开展农业技术、种苗服务、兽医门店以及社会培训等,使学校与社会相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变化明显的培养效果
  变化一:师生关系及社会关系悄然改变 过去学生只在学校实习,与社会大生产脱节,实习和实训内容少,时间短,实习结果只有教师的评判。理论与实习难以融合,不容易理解。另外,教师只管学生考分,片面地认为学生难教,教师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恶性循环。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于克服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的传统教育弊端,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农户学习,定岗实训,实训结果与公司和农户受益产生直接关系,评判标准更真实、更有效,而且公开、公正,一目了然。学生可以提前接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大,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效果好。使师生了解社会,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使社会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学院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这种转变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与质量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创优势,以人才创品牌”的新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建设中。教师的观念转变也促进了学生潜质的释放。
  变化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的艰辛,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就业岗位,专业、行业、产业、学业、事业有机地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思想,美化心灵。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深化了解人生意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改造世界观。有利于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塑造完美形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大有改观。学生了解了生产过程,掌握了生产技能、技术,巩固了专业理论,增加了专业知识,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据统计,每门课程成绩平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好教、好管、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变化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成为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争相订购的“抢手货”,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每年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年底,就有多家农业企事业单位预订毕业生,有88%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到毕业前的五六月份,毕业生更是一抢而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可选择多家用人单位的喜人就业情形。学生熟悉就业单位和岗位,就业稳定性高,岗位和报酬提升快,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变化四:办学的社会效果明显增强 我院2010、2011届两年农业类专业群的428名学生,通过“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次就业率达88%。就业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普遍良好,部分单位反映学生表现优秀。陕西石羊集团和敦煌先锋种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我院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又勤劳朴实,深受各部门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等.略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的衔接[J].江西农业经济,2006,(3).
  [2]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杰恩,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2).
  [5]卢宁宁.刍议“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为教学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作者简介:
  顾建勤(1959―),男,甘肃敦煌人,硕士,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农业类专业群教学改革、建设与实践。

标签:高职 类专业 实践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