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寻龙记】寻龙记项思龙结局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2年是中国农历龙年。在中国和西方的神话传说中,不约而同地都有龙的形象出现,虽然它们有许多不同。   不管这些关于龙的文化差异有多大,我们惊讶地发现,世界各地很多龙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古代人类通过不断地具体化,使这种活在人们精神中的虚构动物,增加了当地具体动物的不同特征。
  究竟现实世界中的哪些动物,可以成为龙的化身?让我们一起踏上一段奇妙之旅,寻找那些现实世界的龙……
  它们还活着吗?
  中国龙VS西方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代表的形象是正面的。龙被尊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它象征着皇室,它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甚至雨水中,决定了一年当中雨水的多少和农作物收成的好坏。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了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驼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礼记?礼运篇》中,也称龙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
  在西方神话中,龙往往被塑造成一个噩梦般的怪物,它长得好像放大了的“肥蜥蜴”,而且作恶多端。它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不同的龙能喷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水、火、毒……它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喜欢居住在巨大的洞穴、火山口以及湖泊或海洋中,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金银宝藏,如果有人侵犯了它,就会进行疯狂的报复。
  西方龙的出现比中国龙晚得多。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出现了一种被称为“Dragon”的怪兽,这就是西方的“龙”。在这一时期西方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名的要算古希腊神话了。这时候,龙的形象还算中立,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扮演着反抗者角色,却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甚至沦为了被愚弄的对象。但同时,它还扮演着另一个重要角色――忠诚的守护者,看守着金苹果、金羊毛之类的宝物。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兴起,《圣经》改变了西方世界中龙的形象。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就是化成一条大红龙,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人的扩张,龙是魔鬼撒旦的恶名在欧洲,乃至在世界也就传播开来。
  因此,东西方龙在造型上、象征意义上有巨大的不同,很多中国学者建议不再使用“Dragon”这个词来包括中国龙,而选用另一个词:“Loong”。
  此外,在古代墨西哥和南美洲的神话传说中,也有龙的身影。一个身披羽毛的龙形神灵掌管整个世界的生死轮回,它也被称为羽蛇神,需要人类用鲜血来献祭。
  不管这些关于龙的文化差异有多大,我们会发现,世界各地很多龙的形象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抽象原型,例如蛇或是其他外形恐怖的爬行动物。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究竟有哪些动物可以称为“龙”呢?
  哦,原来它们都是“龙”
  扬子鳄
  扬子鳄为中国特有,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之一,现存数量稀少,濒临灭绝。在扬子鳄身上,可以找到早期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
  扬子鳄喜欢栖息在湖泊、沼泽的滩地或丘陵山涧长满乱草的潮湿地带。它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本领,它的洞穴纵横交错,恰似一座地下迷宫。也许正是这种地下迷宫,帮助它们度过了严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时也帮助它们逃避了敌害而幸存下来。
  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以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怕又敬的心理。所以在古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它甚至有个别名,就叫“猪婆龙”。
  蟒蛇
  蟒蛇是当今世界上较原始的蛇类之一,在其肛门两侧各有一小型爪状痕迹,是退化后肢的残余。这种后肢虽然已经不能行走,但都还能自由活动。蟒蛇还是世界上蛇类品种中最大的一种,长达5~11米,体重在50~160千克。
  印度的网纹蟒或许就是古时候激发人们假想出龙的形象的一个原型。古罗马的博物学家普利尼在游历印度的行程中,自称曾经看到了一条巨大的可以活活勒死大象的“龙”。现在人们认为普利尼所描绘的,很可能就是一条巨大的网纹蟒。而化石显示,远古的巨蟒身长可以达到13米,体重更是超过1吨,一口能吞下一头牛。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蟒蛇仅比龙低一个等级,有时候蟒蛇也是能够化为龙的。
  科莫多巨蜥
  它也有个与龙直接有关的别名,叫科莫多龙。它是巨蜥中体型最大的,也是现存最大的蜥蜴,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的科莫多岛和邻近的几个岛屿上,濒临绝种。
  科莫多巨蜥外观十分丑陋可怖,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的牙齿,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没有鳞片。它体型巨大,成年雄性大约有3米长。它奔跑的速度极快,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以及带毒的利齿是它的狩猎“工具”。它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而且其下颚发达的腺体能够分泌毒液,这才是科莫多巨蜥巨大杀伤力的秘密所在。一旦被巨蜥咬中,即使是体型较大的牛羊也会逐渐中毒死亡,成为巨蜥的口中餐。巨蜥有一定的社会性,其他巨蜥也会赶来参加聚餐。尽管科莫多巨蜥非常可怖,但只是偶尔攻击人类。
  但是科莫多巨蜥的分布远离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很难想象它会和龙的造型取材有关。
  翼龙
  在地球上所有曾经存在过的动物当中,翼龙或许是和古代欧洲传说中的“龙”最为相似的动物了。但在翼龙灭绝之时,人还没有演化出来,它不可能是西方龙的原型,也许这只是个巧合。
  翼龙是地球历史上最早能够克服地球引力的脊椎动物,它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没有羽毛也可以飞行。翼龙的双翼都是薄薄的皮膜,靠长长的第四根手指骨(翼指)来支撑。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风神翼龙。风神翼龙是名副其实的巨型怪兽,其翼展能达到12米,这使它成为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可以飞上天空的动物。而它的名字,有时也被翻译成羽蛇神翼龙。
  虽然与恐龙处于同一时代,但是它不属于恐龙。
  蛇颈龙
  鱼龙、蛇颈龙是和翼龙处于同一时代的生物,与翼龙不同的,它们是当时海洋的统治者。鱼龙长得似鱼,可能像鲨鱼或者海豚那样生活。蛇颈龙是在幻龙类的基础上演化来的,四肢呈鳍状,使身体不仅能向前运动,还能向后运动。蛇颈龙种类和数量众多,分为短颈型和长颈型两大类。短颈型头比例较大,如发现于白垩纪的长头龙体长17米,光头就有4米长。短颈型非常凶悍,能够捕杀体型较大的猎物。长颈型则是拥有一个长颈和小脑袋,长颈如蛇一般灵活,它的头可以如尖刺一般 冲入鱼群对猎物进行追击。但这样的小头使它无法捕猎体型较大的动物。
  由于这些动物早已成为化石,它们也不太可能是龙的原型。
  洞螈
  在斯洛文尼亚,生活着一种神秘的生物,根据当地的传说,这种生物就是初生的龙。
  它是一种长相怪异的动物,长约30厘米,长有细小的前肢和腿,用鳃和肺呼吸。它终生栖息在黑暗洞穴的水中,时常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它没有眼睛,皮肤粉嫩没有色素,有趣的是,如果它生活在有光线的地方,它将拥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肤,但是这眼睛不是完全的,缺失重要的视神经,仍然是个瞎子。
  在这种怪异的外表之下,它还有更不可思议之处。它终生保持幼体形态,也就是说,它不会长大,但它的寿命可长达100多岁,比其他任何两栖类动物都要长寿得多。而且,它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生存好几年。
  如果你想找到它,可能不得不深入岩洞数千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黑暗世界,才能追寻到它的踪迹。
  它就是洞螈,因达尔文而闻名于世。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称它们为“远古生命的残骸”。
  恐龙
  恐龙是动物中最为著名的“龙”,英文名为“Dinosaur”,来自希腊文“恐怖的蜥蜴”。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为庞大、最为成功的动物群之一,亦为翼龙、鱼龙和蛇颈龙同时代的生物。恐龙大致可以分成四肢着地的蜥臀类和两足行走的乌臀类。恐龙身体大小差异悬殊,巨型的恐龙是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如梁龙中的地震龙身长可达33.5米,重数十吨;而小型恐龙则可以小到鸽子那般大小,只有百余克。
  尽管恐龙依然具有爬行动物特征,但恐龙在行走方式上已经进化,与蜥蜴不同,其肚皮已经离开地面,和现代哺乳动物类似。早期恐龙研究认为恐龙如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的,但后期研究表明,至少部分恐龙具有体温调节的特征,特别是一些乌臀类恐龙体表覆盖羽毛,以及骨骼内存在恒温动物特有的血管结构;而大型的蜥臀类恐龙则较少具有这些特征。恐龙,至少有部分种类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爬行动物。
  1868年赫胥黎提出部分恐龙可能是鸟类的祖先,随着化石的发掘,尽管还有少量反对意见,恐龙是鸟类祖先的说法正在逐渐被接受,以至于一些科学家已经将部分恐龙归入鸟类。
  褶伞蜥
  褶伞蜥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森林地区的蜥蜴。正如它的名字,褶伞蜥的头颈周围,呈环形生长着一个可张开的皱边皮膜。它生性较为胆小且神经质,受到惊吓时,那个皱边就会像雨伞一样打开,好像头部突然扩大了好几倍,同时张开大口,发出愤怒的“嘶嘶”声。这种虚张声势的行为,往往会把许多凶猛的动物都吓一大跳。如果这一恐吓手段还不能够赶走敌人,褶伞蜥自己也会逃跑。它们在逃跑时只靠两条后腿,并用尾巴保持平衡,像人类一样直立着身体跑步。
  成年褶伞蜥可以长到80~100厘米。它们以昆虫、蜘蛛和小动物为食。
  鬃狮蜥
  
  这种蜥蜴也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森林地带,全长约40厘米,食物以昆虫和植物为主。
  和褶伞蜥不同的是,鬃狮蜥头部周围的皮肤上长有大量长而尖的角质附属物,仿佛狮子的鬃毛,也像是长了一圈胡子。在受到威胁时,鬃狮蜥下颚下方的一个皮囊能够迅速膨胀起来,使它看起来更具威慑力。
  和褶伞蜥一样,鬃狮蜥也能用两条后腿跳跃着奔跑。另外,鬃狮蜥还能改变皮肤颜色的深浅,以反映它的情绪状态或者帮助自身调节体温。
  由“营口坠龙”谈复原“幽默”
  事件
  1934年的夏天,辽宁营口阴雨连绵,持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辽河水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变成了一片汪洋。大雨过后,一个农民惊奇地发现在芦苇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
  之后,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龙尸”腐烂后剩下的骨头,运走陈列数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盛京时报》还派人采访,称之为“天降龙”,同时还配以照片,轰动一时。后因社会秩序混乱,这具“龙骨”下落不明。
  虽然有大量目击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由于缺乏实物,营口坠龙仍然成了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
  营口坠龙,几度作为神话中的“龙”真实存在的民间证据,或是一种科学界尚未得知的神秘动物而沸沸扬扬。央视十套曾为此作了鲸鱼论的推测,并多次播出,却还是未能在观众中取得致,并由此带出更多的所谓证据。但是,单纯靠未有现代生物学基本知识的一些旧时文章,加上几张模糊的角度怪异的照片,再加上靠搜索引擎来议论的好奇网友,这件事情确没什么值得讨论之处。而央视节目邀请的专家,一口一个“根据形状看有可能是恐龙”却不可理喻,他连恐龙的基本定义都搞不清楚,也就是说即便那真是未知的、远古的海龙类,也决非陆生的恐龙。
  退一步说,就算那是神秘动物,其实最期待新物种的必然是科学界,而非公众。但每每海边或海上有神秘动物传言,学者去后基本全数落空。原因在于要么缺少证据,仅单纯目击,要么还是鲸鱼或者章鱼而已。要知道,海洋动物的结构与陆生动物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它们的体积根本就超出人类的正常思维,比如,你能想象蓝鲸拥有1.8米的生殖器吗?或者大王乌贼那直径达30厘米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动物从新鲜、腐烂、直到一堆白骨,再加上遗骸的不完整保存,这其中不同阶段的差异也非常惊人,这点可以在古生物的化石重建中得到辅证。
  禽龙是第一种被正式发现的恐龙,兼第二种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它的前足拥有特化的五指型,其中拇指为钉状,酷似一只角。以至发现者曼特尔根据最初那些不完整的骨骼,把禽龙的钉状拇指,错当成了一只角,放到了鼻子上。1853年的新年之夜是古生物学家一次盛会,20来个人在一个巨大的禽龙模型中用餐。如果那只禽龙有灵,看着肚子里一群正在大快朵颐的人类,想想自己鼻尖上的“角”,再想想自己的前足,心里要有多郁闷就有多郁闷。
  五角龙是角龙类的一种,顾名思义,你一定认为五角龙有5只角了――错了!五角龙其实只有一只鼻角和一对眉角,但最初的研究者把它眼睛下后方颊部的2个角质突起也当成了角,所以把它命名为五角龙,并一直用到现在。
  青岛龙是我国发现的最著名的有顶饰的鸭嘴龙化石,它与“标准”的鸭嘴龙似无多大区别,只是头顶上多了一只细长的角,样子就像独角兽一样。至于这只角的作用,更是众说纷纭,它既不像武器,也不像其他有冠鸭嘴龙那样能扩大自己的叫声。现在有人指出,这或许是一个移位了的鼻骨,被误放在头骨的前方垂直立起的位置。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青岛龙可能就属于一只扁平头颅的鸭嘴龙类了。
  最后来看看最离谱的复原――那真是一段充满了幽默、错误、奋战不休、困惑不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寒武纪的奇虾。
  奇虾的第一件标本约于121年前发现于著名的加拿大龙王盾壳三叶虫层位。1892年,加拿大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惠特魏将其描述为一只没有脑袋、形似虾的节肢动物体躯,它腹部的刺是“虾”的附肢。接下来,美国地质调查所主管、史密森协会主任瓦寇特命名了Sidneyia,认为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它的头部具有硕大的觅食附肢。1911年,瓦寇特命名了属于海参类的Laggania,标本有一个大口的构造。最后,他又命名了一种名为Peytoia的水母类,这个生物体具有一个环状构造,带有32个骨片围绕在中心的开口位置。
  直到多年以后,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部的教授、杰出的三叶虫专家惠汀顿检视了加拿大寒武纪化石标本,其中一块保存得并不完好的大型标本让他无比震撼,以上四个物种竟然在一个动物的身上次第出现了,谁又能想象到这样的一个组合模式――奇虾的后端、Sidneyia的觅食附肢、压扁的海参Laggania、再加上有一个中间开孔的水母Peytoia?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家伙能够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生物体!
  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生物学正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当真相完全露面前,任何孔窥之举都可能偏离正确十万八千里,包括上个世纪营口一条腐烂的所谓“龙尸”,在基本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七嘴八舌的讨论也就是娱乐一下冬日午后懒散的时光而已。

标签:寻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