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阴阳五行查询 [论阴阳五行的科学基础]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正确的医学理论必须基于科学世界观、完整的认识论作为前提。纵观人体所有相关因素,医学研究必须全面顾及天地人,并判断其比重占多少分量,否则,单纯研究人体的病原、细胞、DNA等非常可能抓错重点,走错方向,落入困境。中医认为最重大的力量在于天地的物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于日月交替所揭示的周而复始的阴阳,其实质即地球运动,即现代物理学中地球和万物高速的自转和公转,此周转合力规范着万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变化,决定其生死、为万物所归所宗。故《伤寒论》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生死[1]。为此,古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2],归纳阴阳推演五行构建中医学,以控制和调整人体的生化变化,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周;公转自转;科学性;道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3-0638-04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Basis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
  WANG Wei?q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ty)
  Abstract:The correct medical theory must be based on scientific world view and complete theory of knowledge. According to all related factors of the body, medicine study must cover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 human body. Otherwise, single studies on cells, DNA and others may be wrong. TCM believe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Yin and Yang, which has the same phenomena as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The combining force rules the change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and so on. Thus, ancient people established TCM theory by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so as to control and regulate the body changes and achieve the treatment and cultivate aims.
  Key words: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irculate;rotation and revolution;scientific;essence of Dao
  
  收稿日期:2011-10-15
  作者简介:王位庆(1977-),男,浙江义乌人,古典文学硕士,中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方应用。中医学是至大至精至微至细的学问。中医学将人类和万物纳入日月地宏观体系中研究,主张生气通天、天地生人、天人合一。基于此归纳演绎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区别于西方医学的核心差异。今人难解其根源,故深入阐释阴阳五行,挖掘其科学基础是中医当代化并重拾信心的迫切需求。本文试图对阴阳、道的客观性做探讨,将阴阳和道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物象上来,并指明其首要地位,以期抛砖引玉,切实解决阴阳之道的物理性问题,从而阐明中医的科学基础。
  1地球运动为阴阳之本
  《黄帝内经》非常完整的记载着阴阳定义: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从这句论断中可见,阴阳作为天地运动的共同道路,地球上万物生化演变的共同纲领和纪律,并非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规律,并非教材所谓的事物对立统一,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运动,存在于天地万物以至精神之中。故若从天地运动中便容易能找到阴阳的真相,而且应该符合: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灵枢?阴阳系日月》)
  化学生物变化都有新东西产生,有名有形;只有物理属性才可以由一推万,才能贯穿化学、生物领域的反应,故应当用比古代更丰富的当代的物理天文学常识来揭示阴阳的真相。那么哪种天地的运动方式符合有名无形呢?大道至简,不就是地球运动,即地球和万物绕着太阳做周而复始有轨迹而无形的公转和自转吗?此周行既内在于万物又贯通于天地,恰如其分地指名阴阳之道的本义。
  2地球周期运动的力量
  当代人对地球和万物自转公转的周行研究极其零星,在一些人眼里,自转和公转如此细微,感觉不到,能成为生杀之本始的阴阳吗?
  实际上,地球上万物,无论速度多慢多快,质量多大多小,自转公转都影响其运动,甚至决定其运动的方式。看似静止不动不受外力影响的物体其实也在自转。做非常简单的实验便可以了解。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水平、避风、不动,静止,轻轻放一根细木质牙签,并在一端标好方向的记号,10h后,细牙签会转动一定角度。军事中地球自转还影响高速鱼雷[3]、导弹的准确性。
  恍惚不存的自转之力,甚至改变庞大地球的模样。不少科学家认为自转促使赤道额外受到一个向内的足够大的向心力,约为赤道重力的1/288,时间足够长后,地球已变成赤道隆起的椭球体,处于流体平衡状态[4]。地球自转的变化还可以引发强烈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数十万人死亡,地震学家陈学忠通过对与地球自转关系的分析,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5]。他认为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
  自转的高速度、周行角度及位置的变化都是带来这些力量的原因。毛泽东曾经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也就是说大约每秒462米的速度在自转,比超音速还快。
  至于公转的力量更容易感知,速度更快。地球公转每年约转9.4亿千米,即每秒约30千米每天约250万千米在奔跑,如此高的速度,比单级火箭等快7倍,而且并非直线匀速运动,为周而复始的往返,所幸公转和自转都为顺时针方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者的角速度、向心力、惯性、温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纠葛,不可轻易忽视。如公转中近日点和远日点速度不同,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温度有起伏。犹如开快车和开慢车、过雪山和走火焰山,车内受到的物理影响有着必然的巨大不同,而人和万物必须对此做出适应,不适应,人体内部各脏腑也会追尾。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至微之动,蕴含大力,可以类推,人体各部分必然有着内在的处处时时的自转公转体现,但光速可测,阴阳难测,西方医学对此还没有研究过,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如月事随时而下,如处于身体末端的指纹上的螺旋犹如银河系的运转,头顶的漩涡都已经泄露出五脏六腑周转的运动轨迹。故从科学的角度讲,医学必须考虑这种影响,而且必须深入,否则就是残缺的学问,不完善。
  鱼不可脱于渊,柔弱胜刚强,亦可以判断,至微至细又至强至大的公转与自转,两者若合力者生,即阴阳相合者生;不合力者死,即阴阳背离即死;故曰自转公转的力量迫使万物沉浮于阴阳四时之门。此亦生气通天、天地生人的含义。故当正视地球周转的自然规范。此亦《道德经》所言“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含义。
  [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3物理周道贯通中国文化
  古人不用上述细致的数据,亦认识到地球和万物的内在周行力量,又难见其明显之动,故用天地、日月、昼夜等指象来阐发。正本求源,将地球和万物的自转公转定为阴阳之源、阴阳之本、阴阳本身,不仅把阴阳的概念清晰地落到实处,而且符合诸子百家的阴阳定义和实际,理由甚多,择要如下:
  第一:自转公转的周行符合阴阳的本义――周而复始。当前理论界习惯用对立统一来描述阴阳,实际上,此为来自西方的跨文化阐释,无法解释中国文化天文地理物理医学哲学社会等大一统的性质,不妥帖。在古代,阴阳其本义在于描述周而复始的物质运动。此意可证明的典籍图书之多不可胜数。如太极图就是圆圈,如此简单明了却被人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之源,为何?因为周是中国人对宇宙自然人体的总概括,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象数法等的统一,中华一切文明于此发源。常见的阴阳图则具体体现万物抱阴负阳,即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平面形象化。万经之源的《周易》书名本身强调研究周道。无独有偶,道家第二号人物南华真人庄子本人也特意取名为庄周。此处点明,周与进化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万物具体的个体而言,前者时刻必然,后者偶然以致微乎其微。
  第二:中医基础理论所有的概念如营卫、经脉、气血精神,五脏六腑等等,更直接明了地阐述人体内部的周而复始。
  《灵枢?营卫生会》讲:“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卫气阴阳皆环流不息。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血形表而为相成也。”此即阴阳相合,周流一周,气血形表方可相成。
  是故,中医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本文不探讨的药理学、诊断学全部建立在周而复始的基础上。故法家的《韩非子》也写道:“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
  然而,何种物象能给人体第一推动,带动人体周而复始?当代人该如何理解阴阳的实指呢?一旦不理解,当代人不会认同其生杀之本始的力量。知之障碍也?《伤寒论》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故曰生而知之者上,知而知之者次,难道就是说这种情况?
  第三:对人体的第一推动力,古人早已有答案。古人非常清晰地知道地体的运动模式,《素问?五运行大论》讲:“帝曰:地之为下,冯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此言大地与人和万物在太虚中被大气所举,如五星般为太虚中一物,六气从六个方面不断影响她,并令万物生化。
  古人亦非常清楚在太虚(即宇宙)中,地体(地球)并非静止的,不断在运动,不断周而复始的往返。相对不动的是北斗星。
  《列子?天瑞》则说:“运转靡已,大地密移,畴觉之哉!”故地球是不断地运转旋转周转,永不停歇,只是人的感官不能觉察。
  《春秋纬?元命苞》记述了:“天左旋,地右动。”
  《春秋纬?运斗枢》则说:“地动则见于天象。”天体的运动体现了地体的运动。
  故古代中国天文学建立起赤道坐标系的天球坐标系。该体系以天极为中心来划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是将整圈赤道等分为四;以天顶为中心来划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其实质是划分以观测者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相对固定的不变,这种划分比希腊黄道坐标系和阿拉伯地平坐标系的天文体系更加合理,故现今天文学中以英国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的一天24h划分与古代中国历法的一天十二时辰直接对应,赤道大圆360度与二十八宿同出一辙,现代南北两个半球的划分是依据赤道一分为二。
  有了这些正确的体系,古人主要观测地球与北斗、太阳、月亮、五星、二十八宿等天体复合运动的现象,可以正确标示天体(自然也包括地球)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对应出没的规律。
  如《尸子》的论述:“天左舒而起牵牛,地右辟而起毕昂。”即天是从左向右伸展开来,起点处是牵牛星宿,此即为冬至起点;地是从右向左旋转,起点处是毕、昂两组星宿,即为夏至起点。牵牛与毕、昂在二十八宿中处于遥遥相对的位置。而天地的运行就在相对应的位置之处互相展开,呈现对立复合的模式。天下之变,便在此对立融合中演化,此即中国独特的阴阳相合天文观及价值所在。
  《素问》言在天为玄,在人为道。故古人非常清楚,所谓阴阳就是地体表现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因其地位最重,影响又绝对,万物无遗漏,其变化又有规律可循,故作为官方秘传的学术严禁民间修习。是故,李约瑟不得不赞叹说:“显然,中国天文学在整个科学史上所占的位置,应该比科学史家通常所给予它的重要得多。”[6] 故中国文化来源于天文学所言非虚,不了解天文学一定讲不通中国文化。
  第四:为描述简易可行,古圣人不强调地球和万物的天体周行,建立相对静止的地体参照体系,用日月之象来描述万物的阴阳交替。故本文的论断符合《灵枢》中阴阳系日月的判断,亦符合传统中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治道路径。《周易?系辞上》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略例?明象》中写道:“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研治古人之学,由言入象,由象得意,必须得其真意,否则徒劳无功。那什么是阴阳之象背后隐藏之意呢?
  非常明显,日月不是阴阳,从造字角度来看,阴阳都有包耳旁即为此意。尽管有日出而热、日入而寒的交替,有光明和昏暗的轮流,可以称呼成阴阳,但非阴阳本身。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日月男女、左右水火、光热寒凉等,有名有实都仅仅为阴阳的道路、气血、征兆,阴阳最关键的性质是贯彻万物终始的,唯有不变的物理属性了。不过万有引力,其力方向向下,不能解释万物向上生长的力量。
  故《阴阳?系日月》篇中,用一个系字非常传神的阐述日月与地上万物阴阳的关系。相系,犹如轮流的指示动作,用天象来说明地上万物如日月交替而动的周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后人当知,伴随着太阳的指向为阳,为天,实以公转为主;伴随着月亮为阴,为地,实以自转为主;两者轮流交替,杂合一处,周而复始。
  第五:该论断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阴阳历的时空观。由于自转,日往月来,于是有昼夜,故用月相的变化来记载自转,为阴历;由于公转,于是有四季,用日晷来记载回归年中日的位置,为日历。古人认为日月周期交替,阴阳相合万物化生,此中有大变化,为变化之源,须把握之,因此自迟在四五千年前,古圣人将地球月亮太阳处于一条直线并且冬至时月相为朔月定为黄帝元年(约公元前2697年),将阴历阳历合为中国特色的阴阳历。目前还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实用的历法,其目的在于研究人和万物与日月相互发明的规律,正体现自转公转的周期变化,与中医有密切的关系。
  第六:该论断体现中医治疗学的精髓,首重物理,贯通生化。有别于西方医学中物理化学生物各门分离,不完整顾及人体物理反应如寒凉温热轻重酸胀等,中国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很早就发现,物理变化先于化学和生物变化才可以带来生物变化,并且生化都在物理变化之中。物理的变化影响和决定化学和生物的可能。如孵鸡蛋,总是先加温才能孵出小鸡。因此,医学必须首先考虑物理属性并贯彻之。如某些肿瘤之处较身体其它部位有温度异常,或者特别冷,中医治疗后此处当正常,而非一割误事。再如心脏病患者大多脚冷,治疗之后其温度应该正常,而非愈治愈冷,西医者反是。
  中医治疗外感的法则尤其体现这点,汗法、下法、吐法、和法都不直接和病原作战,而是按病位依寒热虚实,通过针灸药物或按摩、导引、吐纳等方法直接发挥身体的机能,将病原通过毛孔出汗或大便等清除出去。故中医着重针对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的物理属性,不讲究分析病毒细菌等、不重视生化检查但利用生化反应。毕竟所有的生化反应都逃不过物理变化的规矩,犹如孙悟空的72变,总是逃不过如来的五行山。
  第七:《伤寒论》是非常清晰地明了地体运动的力量。在疾病发生学上,张仲景写到: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1]
  冬至夏至都是地日关系的四时描述,其实指在讲公转。二至二分交替变异而人病,故张仲景认为日地关系的变化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更进一步,《伤寒论》在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写得更加明确: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1]。
  众所周之,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以地球在公转中位置划分,故此语更直接表明,地球和万物的在公转中的位置决定疾病的兴衰。对自转的力量指向,《伤寒论?辨脉法》中写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1]。
  日中夜半是日月关系,两者截然相反相对,正好是地球和万物自转的表现。故病之愈,《伤寒论》求于此两者力量,令阴病得阳而解,令阳病得阴而解。怎么利用这两者力量组织经方实现治疗疾病便是伤寒论的精髓。故在张仲景的体系内,不同的经方可以与不同的节气对应,做医生的需要洞察并利用之。
  第八:自转公转有轨迹但无形,此形象符合道的描述。《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7],而道看不见、听不到、闻不着,现代科技都不能测量,《道德经》形容得非常好: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8]。
  自转公转在人体万物,变化及影响,真看都看不见,听不到,非常恍惚,然而又能混而为一。故道可道,周流反复,万物并作;道不远人,清净无为,归根曰静,可以感受跟随,是谓道纪。
  第九:该论断符合阴阳无形而能散布的定义。公转自转的周转力量,作为复杂有序而恒定的物理力量,极其微小,故可以无限散布在人体,符合推之可万,也可以概括为一。故可以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生气通天概念: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此语明确地指出人体的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经络腧穴、形体官窍等生理活动都与天时的运动变化相通相似。
  那么此力量到底占据多少分量呢?在公转的椭圆形轨道上,有地日远近的变化,有公转速度的变化,有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这些力量对人体和万物,又能化而裁之,不可忽视,故《道德经》讲静为躁君,柔弱胜刚强,《灵枢?阴阳系日月》更进一步肯定阴阳之道的力量:“非道,何能小大深浅,杂合为一?”
  意思说不是道,不是道,什么东西能将毫毛、皮肤、肌肉、筋骨、津液、脏腑、经络、精神魂魄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成分统一在一起,杂合成为一个整体?不是道,怎么能将人体多达60万亿的细胞混合在一起,组成器官,构成组织,变成一个人?
  看上去,人体和器官力量如此之大,道的力量怎能强过呢?《道德经》: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无论细胞器官人体之类力量有多大,但是,都终止休息之时,有其时而不能久,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故同于道者,道德之;同于失者乐于失。
  因此,当代医学执著于研究可见的病原、基因、解剖等,是否能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何况药物和病原的最后起作用之极细微处定然是物理力量。为何不利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呢?
  第十:该论断亦符合《易经?系辞》的昼夜之说。不同于当代人的忽视,昼夜之道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通之为智[7],它揭示天下万物同归所向,因而是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则:天下同归而殊途,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7]
  此语气势磅礴,可见天下万物所思所虑,殊途同归都遵守日月往来背后的物理规律。《系辞》总结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7]”。的确,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寒暑易节,万物随着四季生长化收藏,要其生不得不生,要其死不得不死。古圣人见微知著,指出日月昼夜四季往来具有非常核心的地位,为天下万物共同遵守的规则,通之为智[7],故以同归之力、周行之向为用,撰《周易》论周而复始、绘河洛图书明万物之数等为中医立法。
  第十一:该论断揭示天人合一的基础。人和地球以同样的速度自转公转,喜马拉雅山和小石头哪有分别?小大齐一,故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故用天人合一来研究人体、阐明人体规律是中医的不二法门,其背后有深刻的物理学原理。
  因此,古圣人建立起博大精深的阴阳五行体系,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体现出中国人区别西方的深邃判断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天为玄,在人为道,阴阳之道并非玄学,并非飘渺虚无,实指地球和万物的公转自转。从现代科技知识的角度,实事求是,亦可体会地球运动的合力为万物所归、万物所循、规范着生化反应、决定万物生死。故确立物理学在各学科的首要地位并贯彻之,亦可以得到阴阳为重的文化原点。如此才可理解,阴阳之道为何成为中医学发源之处,并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西方医学与此相反,尽管不否认天地对人体的影响,但由于思维方式、追求目标、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而另有所求,走上资本整合的实验室渠道,基本上割裂人与天地的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重大关系。
  《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假如医术必须只能符合自转公转的阴阳之理,才能正确治疗疾病和养生,那么,中医的科学价值真不可估量。《内经?六节藏象论》更明确指出,不知道公转一周的影响,不能当医生:“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那么如何研究这种周行呢?如何计算公转和自转的数量和性质?如何合于术数?
  公转有其寒热温凉四象,自转有其刻数周数,两者又混而为一,故古人用象和数来把握之。故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故《素问?天元纪大论》借研究天地之周数来阐明人体的奥秘: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为何能用天地来研究人的阴阳?为何天地周纪之数五和六?通俗地讲人体虽然有千变万化的生化反应,但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不能今天五个手指头明天多长一只,故再怎么生化也逃不出五指山的物理规则。五行其实质指日一大周之中五个时段,如何利用各段落的生克关系便是五行之用。然而为何分为五段而非七段呢?限于篇幅,其中必要必然性、归纳推演过程,即如何将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综合统一起来,另文详述。
  总之,中国文化早有完整的多角度的方法来研究地球运动及阴阳,例如设立太素太朴太初太极、两仪、三玄、四象、五行、六经、八卦、九宫、十变、十二宫、二十四律、二十八宿、三十六变、七十二候、八十一部、五运六气、河图、周易、甲子、三元八运等一系列象数相依的法门来穷究物理,计算数从0算到360的31次方,比当代的宇宙数还大,并且有完整系统的结论,并将其贯彻到六经和八纲。
  由于各法都应用天地中细微而强大的力量,自天佑之,无往不吉,其应验立竿见影。中医遵循天地阴阳之象数,践行疗病至少8000年,更创立经方,只要方证相合,病机相符,屡用屡效,近乎神迹。故阴阳五行,博大精深,后人遵循,理得心安,受惠无边,莫因不解而轻率否定。
  参考文献
  [1]张仲景述,王叔和撰.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19,17,5.
  [2]韩非子著,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
  [3]谢勇.地球自转对鱼类作战的影响[J].四川兵工学报,2010:72.
  [4]刘序俨.万有引力和向心力在行星公转和自转中的作用机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5:11,96.
  [5]陈学忠.地球自转与汶川地震的成因[J].四川地震,2009,12,18.
  [6]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M].北京:科学社,1979:6-7.
  [7]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38,535,581,569,535.
  [8]老子,著.苏男,注评.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47.

标签:阴阳 基础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