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南阳西峡县景区【西峡县寺山景区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河南西峡县寺山景区经过前期发展已经具备了初步规模,但后续如何进一步发展仍然有待研讨。在分析寺山景区旅游环境资源特征以及景区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景区自然资源异常丰富、有一定历史积淀的特点,借鉴其他国内优良景区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寺山景区未来开发和建设的建议,对寺山景区后续的规划设计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西峡;寺山;金灯石;燃灯寺;古建筑;
  1.寺山景区概况
  河南省西峡县寺山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城西,地处伏牛山腹地,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建立,总面积11340亩。景区内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并且宁西铁路从山脚下穿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优势明显,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
  寺山景区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但同其它许多管理和规划不善的景区相同,从一开始就走入了以经济利益为重的误区,“以佛教文化体验为主题,以康体养生、观光、商业娱乐、商务会议、度假房产、古迹旅游等为多元支撑的产品体系”,虽然强调了佛教文化,但更多的开发建设还是偏重于经济利益,而没有注重西峡人文底蕴的弘扬。虽然说经济支撑是现有文化及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保证,但牺牲景区自然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显然是不足取的。因此,在现有资源没有遭到严重破环之前,应尽快予以调整,规划好经济与景区自然资源的关系,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平衡。
  
  2.寺山景区旅游环境资源特征
  2.1 自然资源
  寺山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四季景观变幻无穷,峰峦叠嶂,奇石林立。立于山巅远眺,层峦起伏,蜿蜒入绵;俯瞰鹳水如练,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老灌河绕景区而过,溪流淙淙,鸟语花香。进人森林公园,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色。飞崖绝壁间,灌木、桦栋树、女贞、松柏杂生一处,嫩绿、浅绿、深绿层层叠叠,就像一大块天然翡翠。景区内还有马头山、霸王寨、黑龙潭、天井等奇山异洞,尤其是其中的洼樽石,为一巨石,上有水坑,常年不枯,甚为奇妙;金灯石则是体积约800立方米的大石,夜间发光,状如金灯,极为罕见。莽莽苍苍的大森林,蕴含着灵秀之气的奇花异石,都是寺山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无不使游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使其四季之中均可前往赏山游林:春日处处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生机勃发;夏日则阴翳蔽日,瀑飞泉流,凉爽宜人;秋来满目层林尽染,野果飘香;冬日常见雪压青松,晶莹空蒙。游客置身于景区内,颇有一种超然尘外、物我两忘、身心放松、天地人相融为一的感觉。
  2.2 历史积淀
  寺山自古为宛西名胜,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外,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是其重要的历史积淀之一。景区内曾有宋代进士张舜民修建的半山亭和佛教圣地古燃灯寺,在洼樽石、登仙台等还飨刻着名越大夫范蠡、宋代翰林学士温庭筠等一大批文人雅士留下的千古佳篇。“昨夜半山亭下醉,洼单今日留题。放船直到浙江西。冰壶天上下,云佛树高低。世上红尘争白日,山中太古熙熙。外人初到故应迷。桃花三百里,浑是武陵溪。”这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寺山半山亭题》中对寺山景区的真情写照,清晰的描述了寺山当时令人陶醉的景象。然而,当时诗人笔下令人向往的美景后来由于历史上的战火而几度毁灭,直到解放后,西峡县政府广泛发动城区干部市民,绿化寺山,广植松、柏、栋、女贞等树,并在近代重建燃灯寺,基本上已经恢复了当年青松绿荫,宝殿掩隐的胜景。
  此外,寺山山脚处原来还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当年燃灯寺夜内“宝灯”照彻山上山下,二千多年来一直为夜行人指路。因此,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历史积淀,通过场景的营造、文化的展示,再现过去辉煌的历史,打造一条集佛教文化和丝路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廊道。
  
  3.景区现状分析
  历史上寺山几次走过了毁灭与恢复重建的反复之路,可见其在当地人民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最近的几次大的修缮是在1985年以来,西峡县政府投资二百多万元,修建了通往山顶的盘山公路,修复了山门、瞻亭等古代建筑,并广泛吸引民间投资八百多万元,恢复了古燃灯寺原貌,千年古刹,为园林平添了几分古朴神韵;亭台楼阁,点缀于悬崖飞瀑、万顷绿涛之间,更显庄严肃穆。1992年,原林业部正式批准西峡建立国家级“寺山森林公园”,原林业部副部长董智勇为公园题写了“山门”二字,慕名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
  西峡县政府对寺山林区及历史古建筑的阶段性恢复,已取得了建设性的成效,目前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利”字当头的一些建设中,必然会有一些问题接踵而来。
  其一,景区已通的公路,一定程度上因汽车的驶入而扰乱了野生动物平静的生活,而探秘蝙蝠洞旅游项目,让人们享受到了融入大自然的欢悦,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打乱了动物们正常的生活。以前是人怕野生动物,而现在反之成了动物怕见人了,人成了动物界最为可怕的物种了。现在的景区中,鸟禽依稀还可以见到,其它的刺猬、野猪、野兔、狼等很多的野生动物基本早都因为人类的入侵不见了踪影。因此再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如果不注意保护,也会随着人类的入侵而越来越少,直至灭亡,最终变成“空山鸟飞绝,但闻人语声”。
  其二,目前,西峡县委、县政府已将开发寺山森林公园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了以木寨林场为主的寺山旅游开发办公室,完成了寺山旅游开发的远景规划和总体设计,拟筹资一千万元,筹建动物园、儿童娱乐城、空中索道、游乐场、森林疗养院等公益性设施,力争把公园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与经济开发为一体的大型游乐中心。林场与县旅游局共同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本着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原则,将分别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开发等形式,广邀各地有识之士前来合作开发。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寺山景区的旅游发展,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开发,但从这些举措中不难看出,“大型游乐中心”的建设思路,还是将经济发展放到了首位,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保护,人为活动过多,必将对对景区的动植物造成不少干扰,长此以往,生态环境必然会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会逐渐失去它原来特有的文化和自然意境,从而沦为与其他普通景区相同的游乐区域,会使游客觉得去不去无所谓,失去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对于寺山山门、瞻亭、燃灯寺等古建筑的恢复,社会舆论中存在较大的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走入景区会有强烈的假古董感觉,造成景区的不伦不类;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寺山在千年之前就存在的建筑,现在只是恢复其应有的外观特征而已,只会增添寺山古朴的神韵特征,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些争议也将会对管理部门将来的规划去向产生较大影像,因此也应慎重考虑。
  
  4.开发与应用对策及建议
  结合寺山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特点,建议寺山景区走生态旅游与佛教文化共同发展的景区规划路线,逐步走上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依托,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灵魂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首先,应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依山建势,适度恢复以前寺山辉煌时期的部分历史风貌,但不能过度,原则上不能破坏寺山的基础自然环境,并应与寺山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画龙点睛,点到为止。目前有些学者坚决反对对历史建筑的恢复建造,认为是“假古董”,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个人并不完全认可,历史建筑的恢复也有许多做的比较成功的典范,例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就在恢复古建筑外观的同时也对古建筑的神韵进行了体现。再如西安的大明宫遗址,整个地区唯一恢复兴建的大型历史古迹就是大明宫的正南门,被誉为“盛唐第一门”的丹凤门,其恢弘磅礴的气势很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强盛。但同时,大明宫并未对其他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恢复,只是保留了当时的较多历史遗迹,并在旁边注以文字介绍,给游客保留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因此,适度的恢复以前典型代表的历史遗迹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以经济利益驱使而盲目复建。
  其次,需要把握寺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特质,发展生态旅游,以景养区,以区护景,二者互相支撑,互为促进。在对景区进行建设时,一方面需要考虑道路规划、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便于游人通行和游览,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到到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的减少对动植物正常生活的干扰,保证优质生态资源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东北的长白山景区中,就较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景区道路一般均顺势修建,在原有的小路上稍加修葺而成,建筑也一般建造在远离动植物正常生活环境的地方并充分考虑排水、废弃物处理等的影响,尽可能的保证了景区生态环境的原始风貌,也让这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
  再次,寺山景区还可以利用其佛教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积淀,适度发展文化旅游,打造一个由现代向古代过渡、古文化意境与现代形态相融合的入世境,让游客充分体验寺山的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一方面,“度”的把握特别重要。五台山景区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过度宣扬佛教、过度兴建寺院,最终导致五台山景区的森林面积逐年锐减,从古时的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直降至近现代的6%左右,景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发,野生动植物骤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青山绿水,宝刹掩隐的意境。而正面的规划案例如南京的中山陵,主要是在维护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大力保护和添加自然资源,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来充分体现其蕴含的文化理念和人文精神。
  总之,寺山景区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如何在保证景区优越的生态资源不受影响的前提上,将其打造为旅游条件便利,同时又能体现文化底蕴的优质景区,仍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因此,应在充分掌握寺山景区的动植物生态资源分布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佛教文化和丝路文化的背景,吸收其他国家优良景区的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寺山景区的特色,形成个性化的符合景区特点的发展思路,将景区打造成独具匠心且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 曹壮伟 杨文甫 刘宏伟 著。走进寺山国家森林公园[J] 。国土绿化,2001年01期;
  [2] 冀晓燕 著。寺山佛文化旅游区打造模式[N] 。中国旅游报,2010年12月27日;
  [3] 曹华 著。浅谈旅游风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4] 程柯 著。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体行为优化的理论分析[J] 。河南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5] 杜丽菲 著。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月1日。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名称:西峡县寺山景区环境设计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12400450230)

标签:西峡县 景区 开发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