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生命的广度和深度_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近年来,生命教育受到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许多省市的中小学校都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提高生存技能的同时,生命教育更需要关注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 中小学;生命教育;家庭教育
   “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用凝练的诗句道尽了人类在生与死问题上的理想憧憬。生命作为人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正在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呼唤人们要关注生命、更新生存方式,使生命个体能勇敢地面对生活、自我发展、自我更新。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究竟生命教育的实践进展现状如何?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校在普及对生命的认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应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从学校、家庭教育中拓展生命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本文将结合几则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案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
   一、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深度
   生命教育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分门别类的生命知识、从而为未来做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应体现在哪里?巴金曾说过:“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这一番对生命价值观的阐释,对于尚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的全体中小学生而言,是需要细细体会、慢慢感悟的。
   案例1:“麻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千百年来,匈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留给后人的诗句,凝练了人类矢志追求的自由精神,在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得到演绎!野性的麻雀一旦被人类捕捉到进笼之后,通常都会不吃不喝绝食而亡。
   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曾发生这样一幕:
   当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完麻雀被人类捉住之后通常绝食而亡的情况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觉得麻雀的这种精神可贵吗?你愿意做麻雀吗?”结果学生虽然表示麻雀的精神非常可贵,但是愿意做麻雀的几乎没人,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愿做麻雀,理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面对学生几乎众口一词的回答,教师面露困顿之色……
   分析与思考:
   生命教育固然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教育学会珍爱生命,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热爱大自然,有一个健康愉悦的身心,但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生命价值取向。从案例1中,我们看到学生宁可要生命的长度,而不要生命的深度,这值得我们深思。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地震发生后,许多人为了保护他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相反,基于对生命的敬畏而毅然作出的献身,正是人对生命本质最伟大的诠释。笔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取向是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他人,甚至要为了国家的利益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另外,从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于《麻雀》这一课的生命教育意识和价值,自身还没有十分明确,也显然没有充分地预见到学生一面倒的倾向性问题,导致当场有点不知所措了,无法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认同了生命的价值取向,才能通过教育传递给学生,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我们常说:“教育对于生命不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价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即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关注生命教育,既要关注学生,也需要关注教师,关注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有效发挥,还要关注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
   二、拓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广度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社会各个环境融为一体、方方面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对象,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头等大事。家庭教育和学校优质教育一样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实施生命教育要遵循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学校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然而现实生活中,生命教育的这股合力却在部分学生家庭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家庭教育不但没有关照和提升生命,甚至遗忘、忽视、摧残和压抑生命,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
   案例2:“我要离开这个家!”
   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然而有一天,他却哭着对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说:“我要离开自己的家,再也不要回家了。”老师细细追问之下才得知,原来孩子的爷爷和爸爸妈妈对他期望值非常高、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导致他们不能容忍孩子些许的失误和松懈,甚至动辄挖苦打骂,使得孩子感到身心疲惫。而据老师了解其爷爷居然还是一位退休的小学校长。
   分析与思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在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中小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期望值影响下,家长们或过分苛责,或过分包揽,或放任自流,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倾向,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案例2中的家长若不能正视自己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就会制造出一个“不完美的家长追求完美孩子”的生活悲剧。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有应试教育和成才教育,更应该有生命教育。家庭应该成为守护孩子生命的乐园,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3:家长,请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吧!
   某小学地处一交通主干道旁,距离校门口50米处就有一个十字路口。学校经常教育全体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把这一要求列为学生行规重点内容之一,还在路口安排学生志愿者维持秩序,但却发现违反交通规则的往往是一些成年人和家长们。一日早晨,当红灯亮起时,正好路上没有机动车,行人也寥寥。一位年轻妈妈牵着儿子的手就要过马路。刚入学不久的孩子示意前面红灯不能过马路,妈妈却说:“等什么红绿灯呀,又没有车,走!”孩子拗不过妈妈,只好闯红灯过马路。
   分析与思考: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仪、道德修养及对生命的认识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笔者呼吁家长们能身先垂范,给孩子树一个正面的好榜样,尤其在可塑性和模仿性都非常强的孩童时期,家长们不仅要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当好引路人,更要努力成为培植孩子生命意识的导师,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更加安全、更加健康、更加精彩、更加幸福。
   从上述三则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中小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教育问题。家长自身的知识底蕴和精神修养是影响家庭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因素。师生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进一步地审视和推敲。
   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
  纵观生命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提醒我们教育要以生命为重。笔者认为生命教育需要全方位地拓展其深度与广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都值得探究。因为生命教育是全人生的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当然,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需有一个豁达的心境,有这么一段话值得细细品味: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
   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你的笑容;
   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
   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
   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任何人都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他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提升生命的品质,丰富生命的内涵,增加生命的深度――增加生命的价值。
   我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包括整个社会教育,都应该为全体中小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成为放飞生命的绿洲。而我们的生命个体更应该保持一份美好的心境,让爱和快乐奏响生命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后雄.冯娟.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4.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5(9)
   5.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136

标签:广度 中小学 深度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