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文书 > 正文

[文化的自觉与担当] 责任与担当素材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1年11月7日,文山州新闻出版局在文山市秀峰路1号六楼会议室,召开文山州音乐家梁宇明等编著的文山州第二套“文山民族音乐文化系列丛书”首发座谈会,座谈会由州文联副主席、州新闻出版局局长陆仕兴主持,中共文山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来宾共40余人出席座谈会。原州长王永奎、原州政协副主席邓智义、州文联主席周祖平等来宾和领导在座谈会上发言。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文山州音乐家梁宇明等编著的文山州第二套“文山民族音乐文化系列丛书”(《文山民间歌曲选》、《文山洞经音乐》、《文山乐西土戏及其音乐》、《广南壮族沙戏音乐》、《西畴梓潼戏及其音乐》)一套五部,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发行,是件大喜事,为文山州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值得祝贺。
  
  文山州文化艺术界的大喜事
  陆仕兴(文山州新闻出版局局长、州文联副主席、会议主持人):
  梁宇明先生编著的第二套民族音乐文化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了,这套丛书含《文山州民间歌曲选》、《文山洞经音乐》、《文山乐西土戏及其音乐》、《广南壮族沙戏音乐》、《西畴梓潼戏及其音乐》五部,加上他前几年编著的第一套,梁宇明先生已推出十部民族音乐的专著。这是文山州文化艺术界的一件大喜事。尤其是在当前全国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这五部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发行,为我州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今天,文山州新闻出版局为此在这里举行首发座谈会,邀请州政府、州政协的老领导、州属有关部门领导和文艺界同行聚在一起,畅谈我州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国的感想。
  
  把责任二字扛在肩上
  梁宇明:
  为什么在退休后不甘寂寞地著书布学?为什么又贴辛苦又贴钱仍坚守在这个阵地上?两个字:责任!1970年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民族民间音乐事业,40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使我深知文山这块红土地上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环顾四周,眼见同代携手前行的老哥老弟一个个逝去,下一代愿像我们这样甘当苦行僧的人则少之又少。在现代强势文化挤压下的传统文化走向衰弱,继而面临消失,乃是不争的现实。我们的党很重视这项工作,所以上个世纪组织数万名专家学者开展了“十大民族艺术集成志”的编撰,在本世纪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不论国家提倡搞什么,下边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去搞,一切号召都将会过眼烟云,无果而终。而我及我的同辈同行们穷一生精力从事的,正是这种工作。退了休,虽然少了工资,没了车坐,却仍将“责任”二字扛在肩上。不这样做,上对不住祖宗,下有愧于后人。
  有人善意地讥讽我等:这些书又不是什么畅销书,送给我都不要。我回答说:你不识宝,我无可奈何。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你自然觉得稀松平常。过了十年这些东西便成孤品,再过五十年,就成绝品。一百年过去,当我们的后代翻开这些书,他们会怎么说呢?我想起码会说:“哦!文山的壮族民歌是这种样子。”“咦?西畴有过什么梓潼戏呀。这都是上几代的老人留下的宝贝呀”。
  20年前的1991年,文山报的一名记者为我作了一个专访,提到精神财富的问题。我说:“要说物质财富,我是一个贫民。如论文山民族音乐的财富,我算个富翁。”文章发表后,有人说此话说大了。20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这样说,而且毫无愧色。这在“责任”之外,便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傻乎乎写书的动力了。
  
  可喜可贺的文化财富
  邓瑞林(原州文化局局长、现州艺术创作基地主任、州老干部书法协会会长):
  五书出版,可喜可贺。颇有志气,颇费心血。前后十部书,没有几十年的奔波和积累是拿不出来的;没有甘于寂寞、潜心研究的毅力是造不出来的。32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字字渗透着他的心血。梁宇明的籍贯是广东台山,在个旧长大,不是文山人,却为文山人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文化财富。
  2002年梁宇明退休时,说及要写几本书。我还打击他:写什么写,退休就好好过几天舒服日子,你还没有累够吗?写书不是好写的,自己要苦想苦熬。写出来还要厚着脸皮去讨要出版费,出了书辛苦地背着书去送人。写着写着断了气怎么办?可是我们这一辈人,包括在座的梁宇明、何朴清、刘德荣以及我本人在内,“责任”两个字深深刻在心上,想抹都抹不掉。到我退休时,因为不忍看到文山古典家具的失传,便钻头觅缝地去收集,越收越爱,自己也陷进去了,到现在欲罢不能。我也准备写一本文山古典家具的书,填补我们州这方面的空白。
  
  全州文化人的精神
  何朴清(原州文化局副局长、州戏剧家协会主席,《壮剧志》和《壮剧史》的编著之一):
  梁宇明编著的第二套丛书出版发行了,这是他的高兴,是我的高兴,也是大家的高兴,全州人民的高兴。在表示祝贺的同时, 说说我们文化人的精神。宇明编这套书的艰辛,内中的曲折和磨难,我也有同感。我们俩是同龄人,退休以后,为什么都回绝了大公司的高薪聘请,自找苦吃去编书?就是觉得我们肩上负有一种责任,一种惟恐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就消失而揪心的责任。文山的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没有人去发掘,去整理研究,并以成果的形式出版保存。那么说多少漂亮的话都是空话。失去了这样的基础,还谈什么继承,谈什么发展?宇明是搞音乐的,我是搞戏剧的。现在云南壮剧三个支系的音乐由宇明出齐了,但还有很多事等人去做,比如壮剧剧本。我收集在手的就有120多部,整理好了,求这个,求那个,都未得到支持。现在的年轻人手中没有资料,又甚少懂得研究,怎么出成果?我们的领导应不应该重视一下,发挥老同志的余热,不要让他们把这些珍贵的宝藏带到棺材里去。回顾一下这些年走过的路,虽然艰苦,但我们的这些做法和想法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吻合的,我们深受鼓舞。今后怎么办?我们热忱地期待。
  
  梁宇明本身就是一本书
  周祖平(文山州文联主席):
  三年前,也就是梁宇明在他的第一套民族音乐丛书的首发式上,他说:“我手上还有很多音乐资料待整理出版,就是无法筹到钱。力我可以出,苦我可以受,但没钱交出版社,人家不给你印啊!”我当时听了,心中涌起一股悲戚: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施展的空间,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写书的艰辛,个中的酸甜苦辣,作为都是这条战线上的人,大家心知肚明。梁宇明手中的民族音乐财富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在我们这代人面前消失了,不仅是文山的一大损失,更拷问着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良心。今天,五本书整整齐齐地摆在我们面前,令人惊喜,令人佩服。我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五本书,一百多万字,不要说写,就是读,也很得花费些时间。尤其在已经退休无人管,既无人下任务,又无经济支撑的情况下,换做一般人万难坚持下来,而梁宇明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出色。这些坚持,这些凝练,这些煎熬,透出了一种精神:中国文化人的责任。要文化强国,要发展和繁荣我们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要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号召,缺少了这种精神是难以做到的。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在哪种社会环境条件下,我们文化人中总有这么一些人,视自己的生死而不顾,甘愿坐冷板凳,甘愿守着寂寞,甘愿无声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把民族的、大众的文化传承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可以说,梁宇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连任10余年的州文化局副局长、州音乐家协会主席,在大学学的是中文,却在音乐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功,令人有些不可思议。现在的不少人追求的是奢华的生活和另类的享受。相比之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这种精神。大家都说:梁宇明写了这么多本书,可是我说,写书的梁宇明本身就是一本书。
  
  “文化强国”的事业中我们尽到了责任
  刘德荣(原州文联副主席、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参加这个首发座谈会,我很激动。梁宇明的书摆在这里,就像一块巨石立在壮乡苗岭的大地上,千古流芳。
  我是搞民间文学的。从自己近40年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几个难:收集难、整理难、出书更难。去收集时,自己掏钱买酒,背着酒壶翻山越岭找民间艺人。和他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回到家一脱衣服,爬满了虱子。那年去收集民歌民谣,从那伦、剥隘一路走去,乡政府说我搞封建迷信,让抬枪的民兵像赶麂子一样把我赶来赶去,甚至把我告到云南省委。整理也难:我和梁宇明都是“淌汗的民族――汉族”,收集到的东西要翻译成汉文。要把精通民间文艺又懂汉文的人请来,当老祖宗似的供着,让他们一句一句讲,我一句一句记,熬天熬夜地进行整理。出书当然更难了。卑躬屈膝地去求人,厚着脸皮去化缘。出的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通俗的畅销书,所以卖不成钱。想到这些,宇明的书摆在眼前,怎能不激动?
  我和梁宇明有几个“同”:同是云南大学中文系老学制的学生,而且是同一个班;在近40年的工作中,同样为搞民间艺术遗产而吃苦受难,又都同样著书立学。又有几个“不同”:他搞音乐,我搞文学;他是外地人,我是本地人。说实话,我们退休后,不是没饭吃,不是没事做。却又都舍高薪自找苦吃。为什么?责任!梁宇明这样说,邓老局长这样说,何朴清这样说,我也这样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思想高度。我等现在都已年近古稀了,在实践“文化强国”的事业中,可以无愧地说: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杨青华(文山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
  这五部民间音乐著述的出版,是梁老师40年奔波于文山乡间田野的劳作成就。当大家了解到他为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足迹遍布壮乡苗岭,为后人留下了诸多音乐史料和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无人不敬佩。他是民族文化工作的带头人,是我州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这五部民间音乐著述的出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我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体现。丛书的出版,又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手段。书籍的记载保存,是一种“静态”的保护方式,当梁老师深入乡村,在拜访民间传承人与传承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会提升民间传承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不自觉中就推动了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又是一种“活态”的传承保护方式。所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梁老师功不可没。
  文山州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文山州的文化生态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的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没有当年苦 哪有今天的收获
  彭世贤(原广南县文化局副局长、原州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文山州音协副主席):
  我有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参加了梁老师领导下的文山州广南壮族沙戏音乐的收集工作所以梁老师把我列为《广南壮族沙戏音乐》的编著之一,在这套丛书出版之际,谈点感想。
  当年搞集成,条件十分艰苦。那时很多地方不通车,下去采访全靠两条腿。有次去底圩、板蚌一带,跟我去的几个女同志走路走得大哭起来。到了目的地,吃的是脏兮兮的干板菜,睡在牛厩上。现在想想,如果没有当年的幸苦,怎么能有今天的收获呢!
  个人专著五部书一次出版,这是文山音乐界的一件盛事。梁老师是我州德高望重的音乐老前辈,是州音乐家协会连任四届的老主席。40多年来,足迹走遍了我州的村村寨寨。从掌握州内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度和广度讲,他已经具备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传承人的资格,而且是重量级的传承人。短短几年间,两套10部,几百万字,州内很少有人能超越这个成就。云南省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傅晓先生在为《广南壮族沙戏音乐》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能这样演绎‘五子登科’的人,不要说在云南音乐界,就是在全中国的民族音乐领域都是罕见的。”
  
  愿洞经音乐传到天之边,地之沿
  刘统(文山州怡心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
  今天有幸参加首发座谈会,得到含《文山洞经音乐》在内的五本专著,喜出望外。我怀着兴奋、敬佩、感激的深情细细拜读,感激之情由衷而发。
  我是一个洞经音乐的受益者。由于我父亲同吴明铣的父亲是至交,所以我年少时就跟父亲常到他们家串门,一边听他们谈诗论对,一边欣赏吴明铣、李庆一、孙承洲几位我呼之为“大哥’’、“老表’’的兄长玩乐器。我当时不懂何为洞经,长大以后也对此一知半解,但我对音乐的兴趣是以此引发的。
  2008年,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老友成立了文山州怡心文化艺术研究会,组建开化古洞经乐队,去实现多年来传承洞经音乐的心愿。
  梁宇明老师作为云南大学毕业分工就在文山工作至今的文武双全的名人,称他为文山音乐、武术界的泰斗并不为过。 现在能与他携手一同去圆我们的振兴文山洞经音乐的梦,自是倍感光荣。《文山洞经音乐》的另一位编著者吕国敏女士,是文山学院音乐系年轻有为的副教授,对音乐理论,民族文化有极深的研究,对洞经古乐的研究和喜爱不亚于我们这些老朽。如今,梁老师、吕老师都是我会的顾问和洞经音乐的指导老师,我们从筹备、成立到现在的重大活动都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的巨著出版,又把我们的一些成绩纳入其中,站在全州的高度,既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全州乃至全国洞经音乐的历史概况,又给了我们更进一步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即将付印的《开化古洞经》,也是得到了二位老师多方的关心才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起步不久,对洞经音乐的认知和演唱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的恒心是不变的,我们的事业是永存的。我们研究会全体会员一定全力以赴,使开化古洞经音乐这朵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艳丽奇葩伴随着中华盛世万年根基的步伐直到天之边、地之沿,永远伴随着人类走过快乐的每一天。
  
  加快文化立法 促进文化发展
  韦保明(文山州人大教工委主任):
  很高兴参加梁宇明老师编著的民族音乐系列丛书首发座谈会。祝贺梁老师数十年坚持不懈地对民族音乐的挖掘研究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今天终于编辑出书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研究我州民族音乐的宝贵财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文化立法,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是发展和繁荣我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良好机遇,但愿梁老师及各位艺术家有更多的创作成果,艺术之树长青!
  
  一个有心的人 一个成功的人
  邓智义(原文山州政协巡视员):
  今天的座谈会,使我深受感动。一进门签到,就拿到这五本沉甸甸的书。这书是梁老师和他的同行专家通过半辈子的辛勤劳动耕耘出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有人说梁老师不是文山人,可是我认为他就是文山人。大学毕业扎根文山40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文山,他还是外人吗?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文山许多重大活动,我和他都是手拉手的战友。他负责活动的策划和表演指挥,我负责搞保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40多年的接触中,梁老师的做人做事,特别是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一直为大家所敬佩。还有他的武术,教了那么多的弟子,作出了领导和群众公认的贡献。他又是博学的学者,把我们老祖宗的、边疆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继承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他是个有心的人,是个成功的人。

标签:担当 自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