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文书 > 正文

让历史课上的“有滋有味” 有滋有味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每周二晚我总会早早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七点半播出的“美食美客”电视烹饪大赛。看着大厨们端出一盘盘色、香、味具佳的美食,引起我食欲的同时,也引起了我些许反思: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也和烧菜差不多,无非是在菜的色、香、味上狠下工夫,如果每堂课都向学生端出色、香、味具佳的美味佳肴,何愁学生不主动动筷呢,关键是如何提高做课堂教学这道菜的厨艺。
   一、烧菜之前,先点火――营造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
   没有火,菜烧不熟。同样,没有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是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必要条件;而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是他们参与课堂的前提。那我们就要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和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轻松的课堂气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点鼓励和微笑,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这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内驱力之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用我们心中的阳光照亮每一颗学生的心灵,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友善、真诚、甜蜜的微笑,烧菜之前的“火”才算真正点燃。
   二、菜入锅时,倒点油――教师精心锤炼教学语言
   油在锅中起润滑和增香的作用。那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润滑和增香靠什么呢?靠的是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在新课改背景下,虽然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但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是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学会自主学习的。而这种指导,就特别需要教师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才能指导到位。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讲课要“深入浅出”,实际上“深入”是“浅出”的基础。课上我们讲的少了,决不代表我们课下下的工夫少了。课下下的工夫越多,对教材的解读越深刻,钻研的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一个好老师常常把复杂的内容教的很简单,而平庸的老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话说的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又怎么会指导到位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能对同一句话,用25种不同的语调表达出来,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加强学习,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充分借助语言这一工具,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教师语言魅力的吸引和指导下,主动热情的参与课堂教学。
   三、烧菜途中,加点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淡而无味是烧菜的大忌,而平淡无齐、形式单一更是课堂的大忌。作文教学有句话叫:“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可以这样讲“课似看山不喜平”。设计课堂,要精雕细刻,不可浅尝辄止。在新课改形式下,课堂和以前的传统课堂相比,活动多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多了。但很多时候,活动还是流于形式。其实,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还是可行的。比如,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对杀蒋还是放蒋,我分正反双方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再如讲《血肉筑长城》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对第一子目“血染卢沟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提炼有效信息,编成了《卢沟桥的枪声》。同学们惟妙惟肖、忘情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课前思考和精心备课带给学生的丰富多采的活动,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中它给学生的是一份惊喜,课后给师生的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四、菜半熟时,放点糖――多为学生创造快乐和成功
   甜味永远是大多数人所喜欢的味道,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学生特别需要鼓励、快乐和成功。马斯洛的心理层次学指出:每个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鼓励、快乐和成功的热切期盼。这是人之天性。但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这一天性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苛刻和单一。说起教师如何理解学生,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也是从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还是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学生吗?学生变了,时代变了,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也要变一变了。学会欣赏学生吧,因为欣赏学生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被老师欣赏的学生是最快乐的。学会鼓励学生吧,因为鼓励是学海中劈波斩浪的桨,鼓励是人生中相互支撑的拐杖。在课堂上对学生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打击,多一份微笑,少一份怒气,多一份表扬,少一份苛责,既给学生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一份好心情,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有滋有味 课上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