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探析中职办学困境及出路】 中职生一样有出路演讲稿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是普通教育不可替代的。如何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这是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极大挑战。笔者试图就中职学校所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做些浅析。
  关键词:中职办学;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55-02
  在中国,“大力办好职业教育”犹如一场劲风,从中央吹到地方,到处建立职教园区。从广西的“三年攻坚战”到湖南的“职业教育督导”大旗,体现出各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规模越来越大,但在发展的背后,也存在招生难、办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何以如此?出路何在?本文以制约专业中职教育为例,试作浅析。
  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育观念亟待更新。长期以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人们思想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职校毕业生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这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知。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但在一些地方,中职学校几乎成了“收容所”的代名词,家长把学生送进中职学校当作一种无奈的选择。在此观念支配下,导致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双差生”(知识基础差、思想素质差),学习专业知识普遍吃力,知识技能难以提高,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影响学校招生。
  2.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亟待规范。目前在多数用工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应对用工荒,劳动用工门槛一降再降。通常培养一个高级技工需3年以上,可是劳动部门只需花一个星期就可以拿到资格证。还有一些未经任何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甚至不用培训直接就可以上岗。极大地挫伤了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间接导致招生难。
  3.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中职学校培养模式基本停留在注重技能知识传授。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就业后所学知识与岗位所需技能严重脱节。
  4.师资力量亟待加强。近年,不少学校新开设了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等专业。这些新开专业是学校专业设置中的短板。短期内面临着教学设施配套不齐全、师资力量缺乏等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学校进一步发展。
  探索突破中职学校发展瓶颈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放眼世界,在此次席卷欧洲大陆的债务危机中,有一个国家的表现却相当不俗,它就是德国。德国之所以能一枝独秀,毫发未损,偶然背后有其必然,强大的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撑是根本。德国制造成为亮丽名片。在强大制造业背后,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制造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值得借鉴。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典型的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培养模式,即“双元制”。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学校的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特点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按照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按照培训规章在企业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
  在课程设计上,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合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课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强调,而专业必修课门类虽少,却几乎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综合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在办学方式上,德国由政府出面干预,使产学合作制度化,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企业按给予学校的财力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学校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接受企业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减免一定的税金,并公开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减少或停止对其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
  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对我们的启示在哪里?
  1.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
  3.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4.课程设置上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一专多能。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形成“百技在身”同时“一技在手”,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以适应市场变化。
  5.加强对学生的后续教育,可探索实行“3+2”模式。随着国家制产业的逐步转型升级,传统的初级加工工业势必难以为继,这就导致市场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对中职生而言意味着必须进一步提高学业,以避开学业上的天花板效应。
  6.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会产生大批待就业人员,如何对这些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使之尽快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如能深挖潜能,会为中职学校提供稳定生源。

标签:探析 办学 出路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