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正文

女子地位不如男?_宋朝女子地位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西方成语和俗语反映了人们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具有社会劝诫和传递遗产的意义,其中关于女性的成语俗语也是如此。从女性的体态、学识等四个方面分别考察东西方关于女性成语俗语,可以更好明确女性在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占有的地位,并为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做出贡献。
  关键词:成语;俗语;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由两性所组成,男性和女性。这两种性别在生理构造上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一直到现代,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对这两种性别的认识却有着截然的区别,这种区别广泛地体现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习的成语和俗语。
  所谓成语和俗语,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其中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而有的成语则需要知道来源和典故,同样,俗语也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成语和俗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固定不变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具有明显的社会劝诫和传递遗产的意义。
  关于女性的这些成语和俗语也即对女性社会地位认知的一种话语。由于掌握这项话语权的始终是在生理上拥有优势的男性,所以女性往往很难突破这层话语的限制,而且还将这种单方面形成的话语引入到自身的意识和行为之中。本文旨在简要列举东西方延续数千年的关于女性的民间成语俗语,并分析在这一话语之中所反映出的女性的社会地位。
  一.东西方关于女性的成语俗语
  东西方关于女性的成语俗语,虽然看似繁多,但是可以将其简要归类于以下几大类:关于女性的体态容貌;关于女性的才能学识;关于女性婚嫁妇娶;关于女性家庭地位。
  (一)关于女性的体态容貌
  在人们的心中,男女性的最大区别往往在于,男性是力量的象征,女性是美貌的代名词。人们往往以此出发,创造出许许多多关于女性体态容貌的成语俗语。当然,这些成语俗语所反映出来的理想化的女性,只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产物,并不代表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全部历史发展阶段。比如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女性就有裹脚的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初,“三寸金莲”就是那时人们对小脚女人的赞美之词,娶媳妇也必须要娶小脚女人。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有偏向于女性娇小身材的社会观念,在西班牙语中就有关于女性娇小身材的谚语,“女人和沙丁鱼,越小越好”。这也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往往不允许女性在身材上超越男性,因为娇小的身材才能够“仰视”男性。所以,女性的体态容貌往往就成为了人们创造成语俗语的焦点。
  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女性优美体态和姣好容貌的成语,在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女性应该是体态端正,性格端庄,内心平静,举止优雅。而这方面的成语往往多得惊人,其中就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出水芙蓉、楚楚动人、淡扫娥眉、娥娜翩跹、风姿卓越等等。
  上面列举出来的只是汉语言中一小部分关于女性体态容貌的成语。在汉语中,人们往往喜欢把美丽的女性比作花、月、柳、兰等诸多美好的事物,然而在这种比喻中,女性往往就和这些事物一样沦落到被鉴赏和评论的被动地位,女性尽管相貌端庄、气质不凡、举止优雅,但是在人格上没有独立的地位。所以一旦年华流逝,容颜老去,女性仅有的维持自身吸引力的特征也会消失。因此在中国人心中常常会有“红颜薄命”、“香消玉殒”的感叹。
  此外,美丽的女性在男性的眼中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社会主宰者的男性对女性的姣好的容貌和曼妙的身材孜孜以求,但又对这样的女性“敬而远之”,古代“红颜祸水”这深入人心的俗语就说明了这点。中国古人把亡国之君或者失意文人的不得志通通都怪罪到女性头上,如商纣王就是因为妃子苏妲己而亡国。毫无疑问,这种思想放在现代社会来很是荒谬,但是在古代那个把女性当做欣赏品和工具的时代,过分地追求“女色”就有了一种“玩物丧志”的感觉,因而悲惨下场也就不可避免。
  (二)关于女性的才能学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男性往往都会对才能学识很高的女性产生抵触和恐惧心理。在男性社会中,女性的才干就是对男性的一种极大威胁,所以男性要么故意贬低女性的才干,要么对有才华的女性呲之以鼻。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女性,往往是在才华上逊于丈夫,在家相夫教子的类型。中国古代社会中,就有关于女性才德的具体要求,简单而言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才华是不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的,哪怕在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祝英台作为女性要读书,也不得不穿上男人的衣装伪装成男性,才能去代表男性对知识垄断权力的书院去学习。然而,男性一方面不允许女性学习文化,但另一方面又对没有才华的女性倍加轻视,如中国古代的俗语“头发长,见识短”就形象地说明了男性这种矛盾心理。
  西方也有很多类似的民间俗语,如阿拉伯语中“女人提问题而男人给予解答”,英语中“一个聪明的女人是个双重傻瓜”,德语中“牝鸡司晨和懂拉丁文的女人一样都不会有好下场”都对女性的才能学识予以否定。在男权社会的观念下,生为女人本来就是一种不幸了,如果还学得很多知识,掌握许多才干,那么就是一件更加不幸的事情,也就是“双重傻瓜”。此外,西方还有谚语如“不和戴眼镜的女人调情”,就是认为戴眼镜的女性象征了学识渊博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收入和知识上与男性的差距不大,甚至超过了男性,这对于垄断文化话语权的男性而言无疑是一个“噩梦”。
  (三)关于女性的婚嫁妇娶
  在中国古代,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是没有发言权的,女性从小就被养在深闺之中,等到年纪合适,就会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嫁出去。而女性一旦嫁出去后,往往就会和娘家分清了关系,被认为是别人家的人了,因此就会有“女大不中留”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的民间说法。女性一旦结婚之后,不管在婚姻生活中有无幸福可言,也不管是否对丈夫满意,都不能够有稍微不满的地方,这也就是中国人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由来。
  中国传统社会的女性,不仅在结婚之时没有选择丈夫的权利,哪怕当婚姻生活不幸福时,也没有选择离婚的权利。离婚在中国古代通常叫做“休妻”,这是男性权利的一种绝好体现,当男人对自己的妻子不满意时,“一纸休书”就能马上结束自己的婚姻,完全不用征求妻子的同意。而女性面对不幸的婚姻,也只能忍气吞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或者叹息“遇人不淑”之感。
  在西方社会,对妇女婚嫁妇娶的限制也有很多,和中国一样,他们也明确将妇女守贞和侍奉丈夫看得非常重要。如英国就有俗语“一个女人将离家三次;在她受洗、结婚和入土的时候”,类似的还有阿拉伯俗语“一个女孩不能离家超过三次:在她结婚的那天和死去的那天”,以及波斯俗语“一个女人应该带着面纱来到丈夫家,而应该身着裹尸布离去”,都在说明妇女一旦来到婆家,也不管妇女婚姻生活如何,就要好好地侍奉丈夫直到自己生命终止的那一天。
  (四)关于女性的家庭地位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家庭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宋明理学的盛行更加维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婚姻观的盛行,妇女只能遵守“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遵守了这些限制和规定的,就是家中的“贤妻良母”和“贤内助”,如果逾越职权,就会受到唾弃,就是“牝鸡司晨”。
  女性在家中要操办很多家务,很久以来也被视作天经地义的职责所在。美国就有俗语“女人、猫咪和烟囱都离不开房子”,意大利俗语“女人和母牛不要到处乱跑”,印度尼西亚俗语“水牛拴在畜棚里,金子放在钱袋里,而女人应该待在家里”,这些国家的俗语都将女性视为和“水牛”“烟囱”一类的工具,都是为了伺候男性而存在的,也就毫无女性的社会地位可言。
  女性在家不仅要侍奉丈夫,还要能对自己的公婆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韩国就有很多关于婆媳关系的俗语,如“盼望的女儿不见来,讨厌的儿媳却来了”,“嫁人装三年聋子后,还要装三年哑巴”,“总会有婆婆死的一天”等等。婆媳关系往往很难处理,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嫁入了丈夫家,对公婆就要扮演女儿的角色,和对自己丈夫一样也不能有丝毫怨言,只能忍气吞声,或者挨到“婆婆死的一天”。
  二.成语俗语中的女性地位
  前文业已简要列举东西方关于女性的成语俗语,从体态容貌、才能学识、婚嫁妇娶和家庭地位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女性的地位。从东西方民间成语俗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女性的体态容貌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欣赏品或艺术品,与男性的力量相对而成为构成人类社会两性的一部分。因此在男权主义者的眼中,女性的体态美和世界上其它的艺术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男性拿以欣赏和玩味的物品。正因为如此,知识和才干对于女性而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既然女性优美的身姿和姣好的面貌是为男性欣赏的目的,那么一切有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都只配武装给充满力量的男性,女性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维持人类薪火的力量繁殖下去。这也就是在女性婚姻和家庭中,女性扮演的是“朝内”的角色,而男性扮演的是“朝外”的角色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本质上的提升,但是人们一般都还是认为,一个成熟的女性应该是在家相夫教子,沉稳持重的贤妻良母型。
  当然,人类文明毕竟是在向前发展,“男女平等”的口号就在妇女被压迫的环境中提出来。这个伟大的口号一百多年来一直都被女权主义者呼喊着,其中还包括很多男性。但由于很多阻碍因素,男女平等又是一个不断为之奋斗却又始终没有达到的目标,也值得社会的两性共同为之奋斗。
  朝这一目标的努力奋斗在中国就已经开始三十多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市场化越来越深入,各种先进文明观念传播到国内,许多女权主义者从国外翻译了大量关于女性社会角色、地位和权利的著作,将女性主义普及到中国,并广泛地应用于文学等社会各个领域。此外,他们还通过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中撰写相关的论著和文化批评,将女性主义这一观念洒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的是,尽管现代社会没有完全实现男女真正平等,但是这个目标将会越来越近,也将会对我们根植于脑中上千年的意识形态和我们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东西方民间成语俗语中关于女性那一部分的研究,并非要始终强调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屈从低位,相反是要明确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对于两性的看法走过了多少路径,给我们带来了如何的启迪和教训。而通过东西方成语俗语的综合研究,我们不仅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上更加了解女性,也可以将之与其他文明进行对比,在多元化文明的相互交织中,对于女性的地位和看法会更加丰富,也更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为提升妇女的地位做有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乃乔 伍晓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乐黛云教授七十五年华诞特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4-197
  [2]韩滨《汉语女性成语初探》[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12):148-149
  [3]崔婧琪《从韩国俗语看传统韩国女性地位》[J].《科技信息》,2011(11):574

标签:地位 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