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作文 > 正文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时间:2017-05-3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中学历史优秀说课稿模板汇总

初中历史优秀 说课稿模板汇总

北方民族大融合

【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育萃面试专家提醒。】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 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四)难点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简单的等同起来,这是 不正确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其区别,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积累,我们又不能做出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在突破重点的基础上,通 过民族融合的一系列历史事实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要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主要综合利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

(二)学法

在学法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来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架构。

教学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来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注意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学生听音乐后,教师设问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现在哪里去了?(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入新课

北方统一和民族融合

由学生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4.东汉以来,曾统一过黄河流域(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5.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归纳和筛选相关的能力。让学生清楚了解北魏

统一北方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归纳掌握主要史实。培养其独立思考意识,加深对民族融合趋势的理解。)

(三)迁都洛阳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受到这样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当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坚强意志这个要求。

(四)孝文帝改革

提出问题:1.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3.(课本116页“动脑筋”)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4.如何评价魏孝文帝改革?

抛出问题,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够从不同视角对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细致了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复习,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说重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史、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本课的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这三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影响至今。学生应重点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是本课难点。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学史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教师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统;其次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直观,通俗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利用有关“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变”,内容比较坚深、抽象,尽量用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尽可能通俗的讲解。指导学生读课后“自由阅读卡”,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价值。

3.“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目的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远古祖先观察、记录日、月等天文现象的内容,将大小字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用事先剪裁好的圆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现象,学生直观了解天文现象。

在学习历法时,拿出农历本,让全班学生观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阴阳合历。让学生写出24个节气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师用事先写好的24个节气的全称由学生朗读一遍。

在学习医学时,在学生理解了我国古代医生诊断病情是用“望、闻、问、切”的含义后,由师生扮演医生和病人,对四种诊断进行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了解四种病情诊断的含义。

4.“屈原和钟古之乐”。一、粗略介绍一下屈原生平;二、师生共同归纳出《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说学法

1.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应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2.试作探索和研究的尝试。学习本课后,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造方法,探索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课前提示引入新课。

2.对“文字的演变”,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来,学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写成现代字。

3.“动脑筋”:观察上面的三个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样表达意思的?

4.“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用象形、直观的模型,二十四节气和师生编演历史小剧,使学生了解这些成就。

5.“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介绍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体、内容和写作特点。对编钟作简要介绍。

6.完成练一练,活动与探究。

五、说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课学习,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指导依据,说课、试讲面试中一定要以此未标准来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说课稿】

篇二:初中历史说课模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号考生.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或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的作用。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能力。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感受…,树立…,培养…,激发…。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难点是……。

(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情境法、分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地参与课堂,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 激发学生对…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展开本课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是新课讲授环节。

了解的基本史实,初步感知。

(对于…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者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的基本情况(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地感知…,并且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我将采用观察图片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对于什么的内容,我将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完成表格内容,归纳出基本史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便于理解。)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出示…材料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认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对于…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并设置启发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的内容/评价/原因/影响分析,因为是本课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补充,总结出…,使学生认识到…。

对于什么的内容,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角色体验法,使学生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第三是巩固提高知识小结环节。

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通过结合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第四是思维拓展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讨论…问题(动脑筋),或者是搜集…资料,调查…,阅读什么书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是说板书设计。我采用提纲式板书,主要包括…几个部分,这样设计直观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脉络。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学情分析:

(七年级)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八年级学生)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存在看问题表面化、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九年级)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还存在看问题不够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必修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求知欲强烈,并有一定的分析概况和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和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复杂,因此对学生而言比较有难度,教师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必修二)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求知欲强烈,并有一定的分析概况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经济学比较陌生,本课涉及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必修三)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但也存在分析问题不够深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此外,加上本课专理论性加强,概念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

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顽强意志;不辱使命。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果实,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篇三: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秀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9课,隶属于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必修重点内容之一。本课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并以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本课既和前面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起构成了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的完整体系,也为后面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可实施的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本课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第一次提出办特区主张的人物和时间;经济特区的建立、特点及其影响;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模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在能力上,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经济特区示意图》和《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历史空间感。

(2)通过分析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和晚清“门户开放”与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异同,提高学生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重点剖析深圳、浦东两大窗口城市,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提高材料解读能力。

(4)通过制作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制表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明白:“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结合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得出“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结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教学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二、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遵循“因学定教”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来设计教学,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营造一个教与学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的天空。)

教法:讲解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交互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图表制作、自我展示、查阅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走近开放:开放的提出

1.引导学生想象时光倒流,是选择去唐朝生活还去清朝生活?并简述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开放兴,闭关穷”。

问: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不想回到清朝生活?(不想。)为什么呀?(因为清朝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为什么呀?(唐朝开放繁荣。)——由此得出:开放兴,闭关穷。

2.简要回顾我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不开放不行”,引出并复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问:1840年,英国打开了清政府紧锁的国门。从此,中国就一步一步被迫开放,一步一步屈辱挨打。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权独立了,但中国开放了吗?(没有。)那时由于由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及“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仍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那么新中国到何时作出了开放的决策?(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从哪里迈出了第一步?(安徽凤阳小岗村)

3.那么在我们封闭已久,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的情况下,在哪里以何种形式迈出开放的第一步才好呢?由此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想象来创设教学起始情景,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唤起学生对我国不同时期对外政策的记忆,从而使本课的“开放”不显突兀,学生能对新时期改革、开放从提出到实施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一是本课的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二是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 第二环节:合作研习,重难释疑

二、感知开放:开放的过程

开放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外开放从尝试到扩大到初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开放的尝试: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我从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状况出发,逐层设置了8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看历史影像资料、阅读课文、识图、讨论、理解、归纳等办法,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让学生理解特区之“特”和经济特区的作用,从而突破本目重难点。)

1.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学生通过看书和“1979年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影像资料”、读《经济特区示意图》,提取有效信息来解答,以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基本情况。 问:

(1)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以什么方式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方式是谁提出来的?

(2)这种方式开放了哪几个地方?

(3)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在看影像资料时引导学生感受特区人开拓进取的精神。在学生回答第(2)问后,展示“经济特区示意图”,观察这几个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以增强历史空间感;同时追问:国家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经济特区呢?来为回答第(3)问奠定基础。)

2.通过前面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解答,学生对什么是经济特区有了模糊的概念,这时再设置三个问题,引发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和教师适时的引导,最终理解并得出经济特区的准确概念。由此突破本课第一个难点。

议:(1)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样吗?

(2)晚清的“门户开放”和新时期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门户开放”)和生活实际(对港、澳有一定了解),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3.办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一种尝试,究竟能不能取得成功?我们随着邓小平一起去看一看:“1984年深圳发展的视频”。

(这段视频和前面“1979年深圳视频”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与呼应。学生通过历史影像能直观感受到深圳的发展与成功。)

4.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成功,让学生想一想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①极大地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②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③推动了对外开放走向扩大和深化;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了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

(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难点,由于在前面教学过程中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结合课文可以较好的回答,但教师对于第④点要做点拨和提炼,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开放的扩大:扩大沿海对外开放 ——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扩大内地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只开放发展这几个地方远远不够,怎么办?——扩大开放。) 1.教师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扩大到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向太平洋向全世界敞开了胸怀。国际舆论对我国这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从明朝以后的第一次开放。”

对外开放让沿海地区先行是必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拉大。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什么呢?——开放内地。 内地的开放又该从哪里选择突破口呢?)

2.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为什么?这是本课第二个教学重点。多媒体展示一段材料,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得出原因,解决重点。——发展上海经济,发挥龙头效应,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让浦东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就一年一个样的发展起来了。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南巡,途中发表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全面解决了困扰国人的姓“社”姓“资”问题,还强调要抓住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根据南方谈话的精神,中央政治局决议在全国范围扩大对外开放。)

3.教师继续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动画图,学生识图感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大到了内地。

(逐层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让学生在动态中对整个开放过程有直观的体会,形成完整的历史空间感。)

(三)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这是本课第三个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制作图表的方式来突破。)

1.学生做一做:第一步:总结我国对外开放的几种模式,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图表,展示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并思考这一过程有何特点。

第二步:请1—2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设计,并作讲解。师生共同点评。 2.交流教师设计的图表。

(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讲解,不但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完成了对本课前面所学知识的隐形小结。同时师生共同点评,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开放:开放的影响

1.请学生看书并结合身边事例,说说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③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④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课本或身边具体事例可自行归纳总结出影响。)

2.展示沃尔玛超市中中国商品所占份额的变化和海尔集团在世界的发展情况,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开放不仅引进了先进的东西使国家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向了世界。

(此处点明并照应了本课课题——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3. 对外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与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大家对对外开放带来成就的认同中,联系前面所学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经验。——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②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对改革开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在情感上逐步确立起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主题延伸

1.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 建本课知识网络。)

2.教师作总结延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和浦东带领着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在奋勇前行。21世纪初,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2006年、2007年国家分别设置了天津滨海新区和川渝新特区,对外开放仍在不断扩大和深化。2010年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支持与信任。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使中国不仅富起来了,而且还昂首挺胸地走向了世界。

3.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和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要有国际视野、树立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学习、参与、创新??

(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学会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立场来考虑家国大事,这个问题的设置进一步拉近了学生和改革开放的距离,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和个人的具体行为联系起来了,从而升华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四环节:你问我答,巩固新知

多媒体给出习题,学生解答,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精选的习题能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知识要点。)

● 第五环节:自主探究,课后拓展

二选一:1.联系生活题:请以“改革开放与我的幸福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具体描述改革开放对我们日常生活某一方面的影响。

2.联系热点题:请上网查阅《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看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党和政 府如何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此你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

(新课程要求历史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要为学生留出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联系现实、涉足生活。我为学生计了两道课后作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做一题。这为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独特见解提供了平台,增强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板书设计(见第6页)

以上就是我对《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一课的构思,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指正。谢谢!

标签:优秀 说课稿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