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担保书 > 正文

2018一年级上册语文书_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敢“说”想“说”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太低,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很多,但一个无法否认的基本症结,是教师对课文情节的提问分析太多,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总想给学生以难忘的“艺术享受”,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培养起来,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来获得,舍此别无他途。教师的“美好”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说得不客气点,就是吃力不讨好。因此,要想切实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参与,这是语文课堂控制中的重中之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思、多做、多说,而“说”又是学生表露思维,交流探讨的主要方式,所以让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学生难“说”的原因
  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那种伶牙利齿、滔滔不绝、主动交流者微乎其微,大部分学生是:或言不及意而金口难开;或背后口若悬河、风趣幽默而到大庭广众前无言以对手足失措;或语文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能力而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过大而缺乏必要过渡。至于语言交流中生硬、简单、头绪不清则是普遍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整、准确地复述一个故事或一个事件。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这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表现。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说话基础训练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在教学中,影响学生说话的心理障碍主要有:有些学生话到嘴边留半句,不敢畅所欲言,怕说错,有“惧说”的心理;有些学生想说,但一站起来就“怯场”,想好的词儿顿时忘到九霄云外,不知从何说起;有些学生组织语言的速度跟不上思维能力的发展,结结巴巴,言不达意;有些学生怕说错了遭到别人的讽刺,有时跃跃欲试,但却没有站起来说的勇气。
  二、“四个允许”让学生敢“说”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想尽方法让学生“说”。只有让学生说了,才能使他们“知不足”,认识到说话训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那么我们该怎样鼓励学生大胆来“说”呢?我想可以对其实行“开放教育”,适当对其作些如下“允许”:
  1.允许说错
  在课堂上答问、当众讲话,以及面对老师讲话时,说错了话,老师不能责怪,更不能讽刺、挖苦;同学之间也不要以之取笑,让学生由“惧说”向“敢说”发展。
  2.允许反复补充
  课堂上,学生发言如果比较简单,教师可以启发他讲得具体些;如说话含混,观点模糊,教师可提醒他讲得明确些。学生自己发言后,教师看到他再次举手,就应该给他机会再次补充,并因势利导,鼓励他说话成功、圆满。
  3.允许作不断修正
  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作一定的提示或修饰,引导他回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中来,然后鼓励他作出修正。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性格,对那些敢于修正自己不正确看法的学生予以表扬。
  4.允许质疑
  学生可以对教师讲授的任何问题质疑,也可以就其他同学的发言提出质疑,展开讨论,也应该允许就别人对自己的质疑进行申辩或答辩,真正形成“踊跃发言”的整体氛围。
  通过以上四个“允许”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打消思想顾虑,克服“惧说”的心理障碍,增强敢于在人多的场合讲话的勇气,真正做到敢于开口,开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三、改变策略,让学生想“说”
  1.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教改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强调学生课堂角色的转换,必须由以前的消极被动转为现在的积极主动。作为一个极具活力的个体,以前被忽略或是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因此,活力不能够尽情地释放,个性得不到充分地张扬。而现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在课堂讨论中自然必须得到彰显和增强。教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之后,不再竭尽全力地去表演,而是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个体,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无拘无束的存在,没有束缚和压抑。在这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境界中,他们完全可以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批判以发现知识海洋里的无限风光。
  比如在教《斑羚飞渡》一课时,我设计了“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还可以搜集一些人类捕猎动物的图片,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同时用一两句话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皆源于兴趣。如果让你做一件你丝毫不感兴趣的事,你很可能感到郁闷压抑,牢骚满腹。即使勉强做好了也很难说是一种成功。而反过来则是另一种境界。怎么提起学生的兴趣呢?讨论无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因为老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必定是有价值的,学生一定是有话可说的,只要有话可说就会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一种兴趣。在充满兴趣的讨论中,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有啥说啥,体现了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学习空气。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江春水的话,那么学生便是生机无限的游鱼了。
  比如在教《端午的鸭蛋》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风味小吃。本来这篇文章就很有趣,此环节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然后不少同学讲述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以及看法。在讨论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在互动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归纳能力。这样,课堂气氛也显得非常活跃。
  3.体现群体效应,实现全员参与
  课堂是老师和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种在老师指导下的同龄人的群体活动。而“讨论”则加强了群体中的交往活动,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合作。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令他们心心相印,使这种互补和合作更加有效。在讨论中,人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小小组(四人)讨论,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分头议论,无疑可以为更多的成员提供参与机会,其全员参与机会,全员参与程度,远非讲述或提问谈话所能及。
  在进行“口语交际”中的“推选奥运会吉祥物”时,我先让每位同学课下准备一种吉祥物,然后在课堂上每大组讨论哪一种吉祥物更合适,最后每大组推选出一种吉祥物作为代表参加班级里十个小组的评选。有推选龙的,有推选马的,还有的推选蚂蚁、公鸡等等。这次活动取得了成功。我以为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群体效应,实现了全员参与,也告诉同学们要想取得成功,相互之间必须合作、互补。
  (作者单位:550300 贵州省开阳县第三中学)
  
  

标签:要让 语文课堂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