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道歉信 > 正文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中国消费需求问题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依然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够,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应有增长,不仅收入水平一直偏低,而且收入差距较大。因此,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启动消费需求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差距;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2-0028-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在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令世界瞩目。不过,近年来,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中各种不平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最主要表现为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众所周知,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然而,近年来,在我国GDP的增长中,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且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其真正拉动GDP增长的是投资的扩大,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修建。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如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建材下乡等,但消费不足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问题。
  很明显,目前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尤其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得到应有增长,不仅收入水平一直偏低,而且收入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其中,最突出的是城乡差距过大。收入结构不合理,既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显然,要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收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特点及现状
  (一)我国消费率的变化及特点
  经济学中通常使用居民消费率来反映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状况。消费率,又称为最终消费率,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
  通过对我国消费率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消费率的变化趋势有以下特点。
  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率逐年下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内消费率呈现出加速下降的发展趋势。据统计,国内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48.6%,仅在此20年时间内下降了13.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内消费率更是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另外,消费水平的偏低,还体现在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据统计,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8%,80年代也在50%左右徘徊。但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居民消费率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下降到35.11%,低于1978年13.68个百分点。显然,我国居民不仅消费水平偏低,而且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
  二是居民消费持续走低是导致消费水平偏低、消费率逐年下降的原因。相对于政府消费来看,我国政府消费由1996年的783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7092.29亿元,10年间增加3.46倍,平均年均增长13.2个百分点。另外,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1978年与2008年的政府消费率基本持平,波动不大。显然,居民消费率的不断下降是导致我国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万元,而人均消费支出为1.1243万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24%。其中,城镇居民对食品支出(恩格尔系数)为37.9%,对交通通信的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分别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2.6%和12.08%,高于对衣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位居第二、三位。显然,这充分说明我国当前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
  但同时,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之中,也伴随着一些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消费支出比重降低,城镇居民银行储蓄余额出现不断增加的现象。首先,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降低。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91年的0.855一直下降到2007年的0.725,下降了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但是,边际消费倾向则波动较大。据统计,1991~1999年为下降阶段,到1999年下降到0.61,下降了12个百分点;1999~2004年为水平波动阶段,到2005年边际消费倾向上升到0.711,接近1992年的水平。显然,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其次,我国城镇居民银行存款储蓄余额不断上升。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1.78万亿元。显然,巨大的储蓄余额,使得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降低,消费需求偏低。
  (三)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甚至,部分沿海地区正向全面小康迈进。首先,表现为我国农村居民对食品的支出(恩格尔系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至2008年的43.7%,30年间下降24个百分点。其次,农民在住、行等方面的消费有了较大的提高。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17.83平方米上升到2008年的32.42平方米;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由过去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农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不断提高,由1990年的2.24元增加到2008年的11.4元,交通通讯设施不断普及,由过去的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小轿车。再次,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用品不断普及。据统计,2008年,农村每百户拥有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计算机分别为99台、49台、30台和5台,比2000年分别增加51台、21台、17台和5台。另外,服务性消费比重也有所增加,包括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和旅游消费支出等。
  不过,虽然我国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但从我国农村当前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上看,国内农村消费需求尤为不足。一是农村消费规模偏小。据统计,1978年,全国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3亿元,占全国的43.18%;2008年,全国县以 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54万亿元,仅占全国的20.77%,比1978年下降22.41个百分点。二是农村消费水平增速缓慢。据统计,1998~2008年,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5%,而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三是农村消费结构单一。农村居民仍然以“实惠型、经济型、耐用型”消费为主,对商品价格的变化十分敏感,对“奢侈性、高端性”的消费不足。另外,由于农村文化生活、休闲娱乐项目的匮乏,使得绝大多数的闲暇时间用来聊天、看电视。四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据统计,1978年城乡消费水平之比是2.9:1,2000~2008年连续7年保持在3.6:1左右。另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2000~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比重由60%上升到67.1%,而农民消费比重则由40%下降到32.9%,8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显然,上述问题表明,无论从消费规模、消费构成及消费水平看,农村消费需求显得十分不足。
  三、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
  (一)收入结构不合理是抑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
  收入结构不合理对城市居民的消费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抑制消费需求。据统计,城镇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比重,从1998年的5.1倍上升到2008年的7.5倍,十多年间增加1.47倍。其中,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导致低收入者拥有消费欲望,但无法形成真正意义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导致高收入者虽然消费能力很强,但是边际消费倾向却很低。因此,收入差距过大对于消费市场的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中社会保障不完善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而社会保障制度却还很不完善,使得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以及预防性货币需求迅速扩张,致使居民储蓄倾向居高不下。而高储蓄倾向严重分流了潜在的消费支出,从而制约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三是我国城市居民收入过低、但房价过高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现象。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居民购房压力不断增大。一般来说,购房在统计上属于投资,但是从居民支出来说,买房占了收入的绝大部分。居民为了购房,不得不增加储蓄,减少当前消费。但问题是,在房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居民的收入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这就更加剧了对居民购房的消费影响。房价上涨意味着需要增加更多储蓄为将来买房做准备,从而更加减少当前消费。因此,房价上涨对当前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增长。
  (二)收入结构不合理是抑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而2007年仅为41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21元,收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不过,总的看来,农民收入水平还是偏低,且农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这是影响农民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
  首先,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四点。一是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偏低。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结构比较分散、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小、农作物种类比较单一,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粮食单产率十分低;另一方面,农田水利等基础性设施不完善,科技投入不够,生产的农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使得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再加上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以致农副产品生产区出现“难卖、积压”现象,进而使得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一直较低。尤其是近期的“蔬菜滞销”,更使得农民经营性收入“雪上加霜”。二是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增长缓慢。2008年以来,因受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外需下滑,国内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返乡,从而减少了农民工的工资性收入。另外,由于当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到农民工资等非经营性收入的提高。三是在农民纯收入当中农民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相对不足。据《农村经济绿皮书》(2008)的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家庭经营收入所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51.2%,与2007年相比下降1.8个百分点;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所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38.9%,比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农村转移性收入仅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6.8%,比2007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3.1%,与2007年持平。显然,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仍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相比明显偏低。四是农民不确定预期的增多,也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的即期消费。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盖房难、盖房贵、上学难、上学贵”仍然是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农民为了能看病、养老、子女上学,不得不节省开支。因此,农民的未来不确定性支出,势必会挤占农民部分即期的消费支出。
  其次,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惠农惠民的好政策,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但从农村的实际消费状况来看,只有农村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对政策比较敏感,表现为消费十分火爆;而中等收入户对政策反应十分温和,表现为适当消费。但是,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对政策十分冷淡,表现为观望消费,甚至不消费。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农民消费欲望不强,但实质上是由于农村居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所导致的购买力低下,从而使得各收入群体间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及购买力有所差异。据统计,2008年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由高到低分别为1:1.2:1.5:2.0:3.2,显然,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约为3.2倍。因此,农村居民之间所形成的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及高收入户势必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具体来说,由于高收入户收入相对充足,势必会提前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补贴等,并做到农民当中的超前消费、提前享受。其中,在消费商品的范围方面,不仅涉及像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等耐用品的消费,甚至还涉及计算机、汽车、摩托车、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等高档品的消费,因此,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相对于中等收入户而言,由于多数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首先需要考虑一些基本的生 活耐用品消费,而对于一些高档消费品持谨慎态度或观望态度;而对于低收入户和中低收入户来说,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温饱问题是第一要素,即便有13%的家电下乡“补贴、限价、优惠、折扣”,但对低收入农民来说,依然消费不起。尤其是在边远农村地区、贫困山区以及闭塞的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其支出只能用于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基本上无经济能力消费更多的优惠消费品,只能持奢望状态。
  另外,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也是制约农村消费不足的一个关键因素。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3.3%。这使得原本就处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使得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仍停留在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的温饱型模式。
  四、调整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启动消费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在当前以扩内需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既需要市场调节,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发挥市场作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市场改善劳动力市场和资源市场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市场改革,调整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将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增加全体人民的社会福利。
  一是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充分就业。完善劳动力市场,积极加大就业力度,是增加劳动性收入、并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快资源流动性,促使资源优化配置。社会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等。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源型城市开发自然资源,合理地利用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业和资源型产业,带动居民的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使人力资源供求双方依据人力资源市场价格,通过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发挥政府作用,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同样能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有利于打破现有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消除垄断行业或垄断企业的高额垄断利润,调节因垄断造成的不合理的结构性分配差距,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增强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监管监督作用,从而消除现有的“贪污腐败”或社会“寻租”行为,及其他因“灰色”收入造成的不合理的结构性收入差距。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以消除城乡收入差别的制度根源。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城乡贫富差距最重要的根源,在现行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上存在不平等。二是推进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促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政府应为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机制提供外部的制度保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并加强监督,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三是加快税费改革,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中政府应发挥再分配的作用。再分配主要依靠税收、政府转移支付来调节二次分配。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政府不仅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还要扩大保障范围。同时,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尤其是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五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劳动者素质。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④资料来源:胡放之《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⑤资料来源:胡放之、杨金磊《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及对策选择》,载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73至77页。
  ⑥中国社科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⑦资料来源:陈钊、陆铭《收入差距扩大现象透析――国际比较及启示》,载于《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第20至23页和第28页。
  [责任编辑:唐玉萍]

标签:结构调整 中国 消费需求 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