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游词 > 正文

巍巍中山陵导游词

时间:2017-04-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江苏省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作业

《巍巍中山陵》作业

总分100分 时间40分钟 成绩评定_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40分)

1. 按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5分)

横biǎn( )

中zhóu( )

山mài( ) 龟fū( ) 深suì( ) 险jùn( ) 田p?( ) 肃mù( ) 丘líng( )

纤( )细 .

juān( )刻 diàn( )基 灵jiù( ) chún( )朴 远tiào( ) 山lù( )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

B.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

D.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 ) 门嵋( ) chán( )岩 .cuó'a( )( ) jùn( )工 2. 根据意思写成语。(5分) (1)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2)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艺术品或人工制造。 (3)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4)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和建筑名胜合到一块。 (5)形容枝叶繁密茂盛。 (6)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 3. 介绍中山陵,作者采用了(5分) A.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C.以建筑先后的时间顺序。

A.说明孙中山独具慧眼。

B.说明此地确是罕见的风水宝地,最宜于安葬伟大人物。 4. 文章开头介绍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是为了(5分)

C.渲染气氛,说明中山陵环境与陵园表现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和谐一致。

D.具体表现祖国山河多姿多彩,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

5. 结合下列句子,说说本文在说明的语言上有哪些特点。(5分)

(1)下面的陵门,高15米,宽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

(2)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成宽大的石阶。

(3)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

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巍巍中山陵导游词)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黔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7. 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改正。(3分)

①为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不再发生,南通市交警部门集中组织开展市区交通秩序联合整治行动。

②4月27日,记者在湖滨大道路口看到,执勤民警正在劝导闯红灯的非机动车辆和行人。 第①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语段,回答8~12题。(20分)

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②石阶以小..

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4步不等,共2如玩。③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④平台是全陵的制高.汽,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⑤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⑥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辫,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波.墨山水。⑦无论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8. 本段大量运用了数字说明,有确数也有概数,请举例说明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与加点的“高峻”一词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步至50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

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这段文字写在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生动,文笔优

美,读来朗朗上口。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4分)

日出日没之际”,又像“泼墨山水”。

B.两层中又有比喻:“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C.这四个比喻又构成两组对偶句。“城犹潜蛇,山若伏鳖”是比喻兼拟人。

D.“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等由四字短语构成排比句,读来气势磅礴。 E.骄句兼有散句,既有整齐之美,又有错综之美。在说明文中运用描述性文字,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

12. 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4分)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0分)

逐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 ) A.这段文字,有两层大的比喻:一是“当阳光灿烂时”,眼前景色仿佛“工笔长卷”;二是“当

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动乱”之际。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③梦,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____。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甚至毛泽东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中国梦”,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

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⑤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关好的向往!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13. 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段②为了说明梦的形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举出两种即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段③中画横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

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4分)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17. 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

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 综合实践(30分)

18. 参加“南京小导游”活动,你搜集了以下材料,做了几件事。

材料一:南京“34路博爱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公交观光线。它从中山码头出发,沿着“中山大道”行驶,直到中山陵。乘客可以观赏沿途的民国建筑和车厢内的民国老照片,领略浓郁的民国风情。34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博爱线”将民国风情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南京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南京2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南京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而且腔调有.汽土,用南京话报站,没必

要。

小影:我觉得南京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

南京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 )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4路博爱线”!让我们一起领略民国风情,感受南京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民国风情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观赏民国建筑。

(2)你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阐明了理由。(10分)

(3)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南京,住在中山码头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

离开。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南京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11.巍巍中山陵

界首初中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须努力”正是他一生不断进取的写照,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任何外来威胁,内部分裂和暂时失败,都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⑵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

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㈢课堂小结

本文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

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

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

__________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空间为顺序__________ __________ 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

四、课堂练习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

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

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______祭殿。

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

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______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

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

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

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

奇妙景色。

思考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砌()祭堂()远眺()石坊()山若伏鳖( ) .....

2.根据文段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1)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纤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______ 上填上适当的标点。

4.在文中( )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5.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7.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8.选段中有较多的数字精确介绍,是否显得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11.结合自身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中山陵写一段导游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

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

地”图片展。

六、资料整合平台

(一)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11.12)生

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逝世于北京。稍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名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因名孙

中山。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兴

起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剧变时代,孙中山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振兴

中华,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建立了丰功

伟绩,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二)吕彦直,中国近代建筑师。字仲直。生于天津,九岁随姊侨居法国巴黎。回

国后在北京读书,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进美国康奈尔大学,攻建筑学。毕业

后回国工作,曾参加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北京燕京大学校舍的设计,首次提出采用

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中国民族形式的建筑。他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获第一名

(三)知识小积累:1、南京是10朝古都,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南

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2、中山陵兴建于钟山风景区,于1926年1

月动工,1931年10月竣工。是辛亥革命以后,我国为革命领导人兴建的一座时代最

早、规模最大的陵墓。3、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吕彦直,中山陵的钟形图案有“示警”和

“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

在地的钟山相吻合。4、工笔画——泼墨画——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画出物体形象,像把

墨汁泼上去一样;写意画——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

抒发作者的情趣。5、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驱,他领导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

统治。于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1929年6月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答案

二、预学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山麓( lù ) 莽原( māng ) 嵯峨(cu? é)

汲取(jí ) 参错( cēncu? )灵柩( jiù )

坡陀( tu? ) 深邃( suì)牌坊( fāng)

琉璃( liú lí)门楣( méi)趺(fū )

⑵解释下列词语

山麓:山脚

深邃:深远

竣工:工程完成

穹窿:指中间高起成拱形的模样。 2、中山陵的有关知识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钟山古称金陵山,汉代开始称钟山,东晋时开始称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东西并列的山峰。主峰为北高峰,其余分别为西为天堡山和东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于此。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 它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3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二、课堂互动探究

1、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中山陵的墓主及方位。

第二部分:(第2~4段)说明中山陵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设计方案的择优和兴建简况。

第三部分:(第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 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第四部分:(第12段)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

2.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

4.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篇三:巍巍中山陵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及多样的说明方法。

3.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准确、简明而又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法与学法设计:问题导读法、自主学习法、表格学习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孙中山及中山陵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以学生介绍查找的资料导入。

附: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被尊称为中国的“国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常用“中山”名。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吕彦直 (1894-1929):字仲宣,山东东平县人,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1913年赴美国留学。吕彦直的设计图案获得首奖,他的设计风格庄严、简朴,在中国 建筑史和文化艺术史上均有很高地位。1926年3月12日暨孙中山逝世

一周年,葬事筹委会举行陵墓奠基礼。各省纷纷认捐,华侨慷慨资助中山陵历时3年,于1929年春基本竣工。

二、整体感知:

1.《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学习说明文,我们还是运用说明文学习的“十五字”方法: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下面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为这十五字找到对应的答案。(采用批注法读书)

明确:明对象——中山陵;抓特征——巍巍(高大);理顺序——空间顺序;找方法——列数字等;品语言——准确、生动。

2.介绍建筑物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特征,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山陵的特征就是题目中的“巍巍”二字。如何来理解这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

明确:中山陵建筑物本身的高大;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研读课文,感知特征。

(一)从位置的选择,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如此巍巍的一座建筑,建筑在古都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第1节)。我们知道孙中山是广东香山人,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为什么孙中山先生死后不葬在香山,却葬在南京的钟山脚下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内因:这是孙中山的遗愿(第3段)。

2.那么钟山为什么能得到孙中山的青睐呢?阅读第2段,找出钟山吸引孙中山之处。

外因:钟山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钟山地势雄伟,风景优美,并且有沉重的历史感等。【“十朝古都”: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孙中山 南京) 因此历史上盛称南京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中国四大古都”(南京、北京、西安、洛阳)之一。】

3.齐读第二段,分析第2段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明确:主要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穿插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以第2段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写为例)

(二)从设计方案的择优及实施,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当时人们在为孙中山设计陵墓时也是煞费苦心的。提出的设计方案很多,但只有40余份入选,最后只有一个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为什么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第4段回答。

明确:①注重谐调,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结合。②弘扬民族精华,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总平面布局和民族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又结合现代建筑理念。③追求形神兼备(象征意义),既表现陵园的庄严气氛,又突出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2.分析第4段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明确:主要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如:至1929年基本完成。) ..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位置的选择和设计方案的选择分析了中山陵巍峨高大的特点。那么中山陵本身的建筑布局如何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选址和设计方案的选择两方面分析了中山陵的特点“巍巍”,今天我们要从中山陵本身的建筑来分析其特征了。首先请大家找出文中正式介绍中山陵建筑群体的段落。(明确:第5——11段)

二、从中山陵总体规划和环境特点,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自由朗读第5、6段,并根据这两段内容定一段导游词,介绍中山陵的总体区域规划和周围环境特点。

2.学生发言。

3.老师小结:这两段主要介绍了陵园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平面布局,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一个概括了解。

4.提问:①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值得称道”?

②陵园大道旁为什么栽种如此多的树木?

③“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区”中“大致”可否删去?

明确:①因为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联为一体,扩大了浏览区的范围和内容,既在空间上得以拓宽,也在时间上得以延伸,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②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既渲染了中山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也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万年长存,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③不能。这是对陵园总平面布局的粗线条划分,并非只有南、北两个区域,去掉后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三、从陵园建筑群体,理解中山陵的“巍巍”。

1.快速阅读7——11段,完成课后练习二的平面图,体会中山陵高大巍峨的特征。(“巍巍”的第一层含义)

2.哪些地方直接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或伟大形象,体现出“巍巍”的特征?完成表格。

注:此处在完成表格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思想及其形象,明确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体现“巍巍”的第二层含义。

3.小结:5—11段说明陵园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组成部分,依次介绍各部分的建筑特点,突出陵园的庄严肃穆和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不朽。

四、齐读12段,看看突出了中山陵什么景象?

明确: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对中山陵园十分关注。突出其“整齐、宁静、肃穆”的景象。

五、分析5—12小节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等。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祭堂与入口处的石牌坊)、引资料(陵园的选址、设计、施工情况等)。

语言特点:准确(如“约”“大致”等副词的运用)、生动(第5段,第9段为例)

说明顺序:由远而近,由下而上,由外而内,空间说明顺序。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结合描写(第2、9段)等表达方式。

六、结语:

这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标签:中山陵 巍巍 导游词 巍巍中山陵导游解说 巍巍中山陵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