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经济学说史_关于《经济学说史》过程化考试改革的探讨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课程考试不仅要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经济学说史》课程过程化考试把考核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经济学说史》课程 教学过程 考试改革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方法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展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经济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对现代经济学的影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了解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化过程,了解今天在西方流行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来源,加深对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理解。
  一、课程特点
  1.内容庞大,理论性强。
  《经济学说史》研究内容丰富,历史跨度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前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着重理清古典经济学理论及其代表人物思想,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体系化之前的经济思想,如古典经济学、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大卫?李嘉图的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各国后继者的经济思想;二是古典经济学的挑战时期,分别介绍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边际主义学派;三是新古典经济学及其争论时期,分别介绍新古典经济学、旧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派;四是当代经济学范式及其争论,主要介绍现代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及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因教学内容多,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会感到学习困难,产生畏难心理。本门课程教材多厚达四五百页,内容有三十多章,多数院系仅安排48课时,在授课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整详细地讲授教材内容,这给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要求。
  2.历史性强。
  《经济学说史》是一门具有历史性的经济理论学科,各流派面对不同的历史背景,相互继承和发展构成了系统性较强的知识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其内容具有理论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综合的特点。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学说,不同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不同的随着社会发展产生和演变的经济学说。所以学习经济学说史,要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核心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经济学家的不同经济学说并不困难,难点在于如何把握经济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
  3.逻辑性强。
  《经济学说史》突出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演化线索的梳理,突出了各个学派方法论的阐释,突出了各个时代学派代表性经济学家思想的阐述,突出了各个时期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导读。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构建,其非常严谨的逻辑框架、独特的思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对学生论文的构思和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同时对学生们以后科学思考经济问题也大有裨益。从学习实践看,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对学生的系统性、逻辑性的要求较高。经过数百年,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与许多学科交叉的庞大的学科体系,如今分支众多、学派林立。要想全面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
  二、实施过程化考试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重视的研究方向。而作为学校检查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考试方式,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一直都是关键的一环。长期以来,我校本门课程都是按照理论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进行课程考试的,这种考试模式比较注重学生对单纯知识点的掌握,而难于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也难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学生往往在考试方面过多地注重考试技巧和窍门,而忽略必须具备的探索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过程化考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各教学环节进行考核,随着教学过程的结束,最终形成课程考试结果。从本校《经济学说史》课程实施的初步情况看,过程考试的积极作用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效发挥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采用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中,沿袭了闭卷考试的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分析,轻质性评价,考试目标和方法单一,不仅内容枯燥方法呆板,缺乏实用性,而且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测定,命题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随意性。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其生动的内容采取教条式的死记硬背,以图应付过关,另一方面教师难以从中获取准确客观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和改革。采取过程化考试的方式后,教师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创造性地采用多种适宜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明确课程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填鸭式教学的枯燥,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一卷定高低的负担,促使学生不仅关注教材知识,而且主动围绕课堂讲授内容,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上搜索等多渠道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拓展,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2.提高了考试内容的科学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考试评价制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试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一般情况下,高校采取的考试形式都是老师出试卷,命题范围为教师认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考试内容重书本理论知识,局限于教材,甚至个别教师会在考前划范围和考试重点,学生们普遍考前进行突击式学习。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考试评价的教育性功能。过程化考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通过制定学生在学习中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达到的能力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将对学生的考核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以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加以完成,坚持平时学习和考核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既能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学习,又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便于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学习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教学生创造性学习、开放性学习。通过过程化考试,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小组访谈、社会调研,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特点。
  三、推进过程化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是21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大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考核方式的改革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方向。本校《经济学说史》课程过程化考试初步实施的效果显著,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继续研究。
  1.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变单一期末闭卷笔试为多元化考核,克服以一次考核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标准的传统做法,实行期末闭卷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方面的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平时开卷、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口试、案例分析的形式。课程考核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可以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到70%,期末成绩占30%。建立以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将学生的全面素质纳入评价体系,如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学术活动等要给予一定成绩,特别是针对所学的相应课程撰写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要给予高分。
  2.建立正确的学生互评体系。
  对于过程化考试的平时环节,例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研报告,需要多人协作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所以制定考核方案时,通常采取小组自评、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评分结合的方式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分。为避免评分出现的主观倾向,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评价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只会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树立尊重个体差异的良好心态。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再虚心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互相评价,使课堂呈现多元化、灵活性态势,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激励、交流、启发,也学会了在合作中发展;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3.建立对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激励机制。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只有加大教师教学考核的权重,才能引起教师关注教学有效性的激励。为实现考试管理的严肃规范,各高校均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管理办法,主讲教师若要对某门课程的考试形式、方法进行改革,则必须先申请并经逐级论证审批后方能进行,这种缺乏必要弹性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抑制了教师改革的激情。任课教师改革考试形式,需先期投入精力设计考试方案、考试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管理难度和工作强度加大,而此类投入很难在工作量、津贴或薪金等方面得到体现。推进考试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制定各种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落到实处。应明确教师开展考试改革的责任权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完善分配制度和工作量考核办法,对开展考试改革试点的教师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或对其课时工作量乘以一定的奖励系数,建立起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使考试改革得到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孟熙,郭健青.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林祖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加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111).
  [3]晏智杰?古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姚开建.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5]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9.

标签:学说 探讨 过程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