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茨威格 语言特色_茨威格小说精神分析特色初探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他一生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尤以小说和传记最为出名。炽热的激情、细腻的心理与精神分析构筑了他小说的精髓,使作品文字呈现出一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灵魂的共振。
  关键词:茨威格 激情 心理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2
  
  一、引言
  对于喜欢文学的,尤其是喜欢外国文学的人,他绝不是个陌生的名字。这是一个富家子弟,殷实的家境使得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起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他少年得志,17岁时便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初登文坛。早在大学时代,就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此后几年他又相继在小说、戏剧以及传记领域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名声。这个人就是茨威格。
  茨威格是一战中呼吁休战的和平战士,是二战中举足轻重的流亡作家,他广采百家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富有激情和特色的小说、传记文体闻名于世。他见证了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的跨越,在那样一个战争频繁、精神荒芜的年代,依然执着于对文艺的追逐和对心灵的挖掘。伴随一生的激情、细腻的心理与精神分析以及人道主义关怀构成了茨威格小说的精髓,与此同时也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二、隐秘的激情?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他们既重视对外界事物的描绘,更重视对心理活动的把握和对直觉的捕捉。受这个趋势的影响,茨威格也创作了一系列刻画内心活动的“心电图”式的作品。
  描写内心的激情是茨威格小说中永恒不变的特色,他将心灵深处最柔软、最复杂、最波澜起伏的情感倾泻出来,在爱与折磨所碰撞出的激情和火花中得到充分释放。古往今来,情感也是不同历史时期诸多作家在创作时不加避免的题材。从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为了追求浪漫和优雅的生活而迸发出婚外的激情,到热烈奔放、敢爱敢恨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对简爱如同烈火般的激情,再到“呼啸山庄”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饱含的爱与恨、复仇与赎罪交杂的激情……
  茨威格笔下富有激情的人物往往都是女性,这是因为女性往往心思细腻而敏感,富于奉献精神和爱的能力,她们需要通过正常合理的渠道倾泻自己的情感,当情感不断地积蓄和积累,又无处得以宣泄时,就会走向压抑或偏执。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一种观点,即“我素来感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囿于某种单一的思想而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越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无限。”按巴甫洛夫的意见,“偏执狂”是强而不可遏制型的人所发生的,这类人的神经系统具有抑制过程不足,兴奋过程占优势的特点。(也就是当遇到挫折时,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过度紧张而导致的非正常精神状态,患者往往表现为敏感多疑、主观、好幻想等。)正是因为患者深陷某种思想或者观念不可自拔,才会将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将狂热发挥到极致乃至无限。“马来狂人”的癫狂完美地演绎了这一点:“他一面狂奔,一面口吐白沫,像疯子一样嚎叫……”“不东张西望,不左顾右盼,只是一个劲地尖声嚎叫,握着血淋淋的匕首,笔直往前狂奔猛跑” “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栏住一个马来狂人”。 这种狂热让任何平心静气的读者都不得不为之一振。事实上,小说中主人公的激情并不是无故爆发的,而必须有一个可大可小的诱因激发狂热的产生。《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举止高雅的英国C太太冷静的外表下隐匿的火热激情让人为之震撼。促使她年轻时冲动的原因,居然是一双能够传神地表达激动和紧张的手,一个让自己动情和揪心地感觉到极端绝望的姿势,这些就足以让她甘愿放弃原本的生活。“因为……现在我不再欺骗――倘若此人当时搂住我,恳求我,我会跟着他走,直到天涯海角,我会不惜玷污我自己的和孩子们的形式,我会不顾我内心的理性和他一同私奔,我会为这个人把我的金钱、我的形式、我的财产、我的名誉全都牺牲,我会心甘情愿地去沿街乞讨,只要他愿意……”此时的C太太早已完全倾心于那个年轻人,她心中的烈火为他熊熊燃烧,她的激情如海水一般在胸怀中翻腾不已;《雷泼莱拉》中,女仆克莱岑莎仅仅因为那个略微了解自己家乡的男爵拍了她硬邦邦的屁股,心中便燃烧起了对男爵无限的狂热激情。她从“就像骡马站在马厩里,一切感官似乎都麻木不仁了” “身上的一切都是坚硬的,笨拙的,沉重的”“思想迟钝”的枯槁颓废形象瞬间转变为“她站在他面前,脸红红的,心情很激动,笨拙地受宠若惊地弯下腰去。”“她掸男爵的衣服,刷他的鞋,总是热情洋溢,分外精心”的细心而温暖的女仆形象,仿佛她那早已失去的女性心理在瞬间被重新唤醒,重获新生一般;《夜色朦胧》中,小伊丽莎白对于少年的激情之爱本质上是一种单恋。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无益,但在文艺作品中,它却极富感染力。伊丽莎白自始至终都包含着期待和渴望――对被爱的期待和对爱之回报的渴望。在少年养伤期间,她“每次总是这么心惊胆战地凝视着他,并且用这么温情脉脉、忧心忡忡的声音问他,现在是否觉得好些了?”此外,小说似乎也阐述了另一种理念,即所谓的“爱”是激情所驱役的产物,而激情可以毫无具体的目标对象,仅仅是幻想就能让人疯狂。即便少年将“爱人”错认成马尔戈特,激情还是“那样的狂暴,似乎树皮也因而瑟瑟直抖”。在故事中,茨威格将一段凄婉的爱情缓缓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同时也引领你对人类心灵爆发所产生出的激情世界作了一次难忘的探索旅行。
  三、深刻的心理洞察力与精神分析
  人的心灵就像就像湛蓝色的海洋深处,它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却也最让人难以看透。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把人心比作一座海洋,他说:“人心并不是平静的池塘,并不是牧歌式的林间湖泊。它是一座海洋,里面藏有海底植物和可怕的居民。”茨威格也曾试图在心灵的海洋恣肆的遨游,他以儿童和女性的心理为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深刻的心理洞察。他从不以标准的姿态来描绘人物,而是将光明与阴暗面同时展示给读者。《火急火燎的秘密》中,少年埃德加对男爵的态度经历了诸多转变,从最初的喜爱和信任发展为“心理有什么东西破碎了”,到产生心理的怀疑,表现出他对男爵的仇恨以及最后沉默的讽刺,只经过了短短几天。可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男孩的心理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送信时疑心重重,不再相信母亲与男爵的任何话语,甚至偷偷跟踪他们。又如《家庭女教师》中对两姐妹的表述,“儿童的恐惧在她们心里觉醒,对估计的恐惧,对私人的恐惧,以及对模糊的充满了预感的恐惧”她们被一阵猛烈的恐惧所震撼,投给世界以心惊胆战的一瞥。茨威格将她们开始踏入望而生畏的人生时所体现出的慌乱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中,他对于小说主人公C太太情绪情感波动贴切而真实的描写,让读者伴随其情绪变化越来越紧张;而对赌徒出众超群、举世无双的双手的细节描述,不仅让读者读出了他内心的狂热,也使他年轻激情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理解为何这双抽搐痉挛、互相扭结的富有表现力的双手具有颠覆C太太生活的巨大力量,在指出其合理性的同时,增强了小说的情感力量和人性化色彩。在小说《恐惧》中,我们从茨威格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加以渲染的笔触中,对出轨妻子内心恐惧和挣扎的心理有了初步认识。伊莲娜自受到女人的敲诈之后,便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由此小说展开了她的梦境。在评价梦来源的性质上,罗伯特持有与流行观点截然相反的理论。在他看来,做梦的推动力来自心灵本身――在于心灵变得超载并需要疏泄这个事实,而非由外部和内部的感官刺激所唤醒。伊莲娜之所以做到这样的梦,是因为她内心道德与情欲的挣扎使得自己濒临精神崩溃而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疏泄。
  茨威格的创作视角集中在人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使人获得更大限度的自由,这种观念无疑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密切联系。茨威格是较早认可弗洛伊德思想合理性的作家,他比弗洛伊德小20岁。早在维也纳时期,他就拜访了这位“伟大而严肃的作家”。 此后,两人一直保持书信往来。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在亲笔写的简历中说:“我的固有的成分一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学上的好奇,这种好奇我首先试着在涉及个人命运的一些性格化的段故事上加以运用。”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作品中着重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等理论对主人公的支配作用。
  小说《恐惧》中,伊莲娜太太总是无意识地感到恐惧“她走下请人家的楼梯,那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又向她袭来”“每当她要回家时,总是全身一阵发冷,那种神秘莫测的恐惧感涌上心头”。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出现在一些人身上自我批评和良心官能的潜意识反映。当我们依照“本我”的需求,不加束缚地遵循“快乐原则”时,“超我”却在潜意识层面强迫我们谈论一种“罪疚感”。在大量的神经症里,这种潜意识的罪疚感起着决定性的实际作用,并在疾病恢复的道路上设置了最强大的障碍物。《一个女人的24小时》中茨威格将这一点理论运用的恰如其分。C太太出于对自己年轻时的冲动产生的羞耻和愧疚,说出了“能够爽爽快快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也许会消除压抑人的那道最后的魔障和永远不能释怀的这块心病……那时,压迫我的灵魂的一块石头就会滚落,沉重地压在往事之上,使之不再复活。”以及类似这样的话语。
  此外,梦境的描写也是茨威格小说发展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一种方式。在《恐惧》中,伊莲娜做了一个压抑的梦。在一个又高又亮的大厅里,她与一个似曾相识的青年自在轻柔地跳舞。随后她认出他是自己还是个小姑娘时就深深热恋的人。正在这时,现实中那个可怕的恐吓她的女人突然出现,大声嚷嚷并粗暴地撕碎她的晚礼服,使她裸露的身体暴露在众人面前,让她无地自容。梦里的自己试图逃走,但是始终无法逃脱女人的跟随。就在这时,男人举刀的身影也出现在她面前……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曾提到梦的来源。伊莲娜太太做这样的梦无疑主要来源于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和纯精神来源的刺激。在现实生活中,伊莲娜对自己情欲的放纵违背了道德规范,是为社会现实所不容的,再加上陌生女人不期而至的威胁和勒索,使她对偷情一事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后悔和惭愧情绪,无言面对自己的家庭和丈夫。情欲和道德的斗争使女主人公的心灵趋于崩溃;因此反映到梦中,也表现出害怕真相被揭穿的无限恐惧。关于此,希尔德布朗特提出过一种看法,即认为“睡眠中有某种消灭活动的东西,其作用类似于白天的抑制作用,使我们觉察不出这类冲动存在。所以梦可解释人的真正本性。而且梦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使我们对人心深处的隐私有所理解。”他从这些前提出发,认为梦具有警告能力,可以把做梦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心灵中的道德弱点。而人的道德弱点往往暴露于本我层面,因为本我潜藏着人最原始的愿望。小说中,伊莲娜太太最初的出轨其实出于一种追求本我快乐的目的,她追求本能冲动的发泄,不顾一切地要寻求满足和快感,而本能冲动是作为爱欲的派生物来表现自己的。宗篇看来,情欲的影响使伊莲娜的道德举动更显出人性化,而情欲最终归属于崇高情感或社会规范之下,被“超我”所制服。在茨威格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中,也曾提到男主人公霍夫米勒上尉做的三个梦,作者试图通过梦境,将他内心深处无法诉说和不愿正视的内心愁苦展示地一览无余,将他原本同情的心变得复杂化。这也是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学说的体现。我们不得不佩服茨威格对人物内心的深刻的洞察,他刻画时的独具匠心,使作品文字呈现出一种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艺术魅力,让人产生灵魂的共振。
  纵观茨威格的小说,他的创作艺术独具匠心,尤其善于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思想风格和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德国的浪漫派》[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韩耀成.20世纪德语文学中的心理小说[J],《译林》1995年04期
  [4]茨威格.《三大师传》[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长春出版社,2004年

标签:初探 精神分析 特色 茨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