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特点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9-03-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问题作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这是由所处的特殊的制度环境决定的。总的来说,公司治理机制、会计规范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盈余管理 会计规范 公司治理结构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盈余管理问题作为影响盈余信息质量的因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下列问题做研究、讨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及其问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国证券市场上的盈余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具体说来有以下4个方面:(1)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动机是筹资动因,上市公司基于筹资而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形主要有三种:一是为取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二是为达到配股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而进行盈余管理。(2)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政治动机色彩。高层管理者在任期间不是关心自身的收益,而是关心公司的形象、规模、发展速度等问题,为升迁打开通道。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使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动机,在目前体现得不是很充分。(3)关联交易与非经常损益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4)我国企业中的盈余管理类型多为短期利润最大化,管理者对公司的长期经营目标不感兴趣,在短期内一般倾向于多计利润。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发达国家全有很大不同,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证券市场还不健全,各种法规制度很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特殊的制度环境使得我国证券市场上盈余管理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总的来说,它完全是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可以说,公司治理机制、会计规范制度、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
  1.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经过数年的公司制改造实践,我国虽然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公司治理结构,但不管是外部治理结构还是内部治理结构,这其中存在的问题都相当的明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中的各种要素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从而大大弱化了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约束力度。首先是资本市场不健全。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来自国有企业改制,国家持有股份占了股本总额的绝大部分,但却无法上市流通。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重较小,使得公众股东对公司缺乏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对经理层行为的监控难以真正形成。而且公众股东即使购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对企业的控股权,也就是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接管来获得公司控制权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无法通过收购接管和控制权争夺来约束经理层。这样,权益性资本市场丝毫没有起到监督经理人行为的功效,而仅仅成为了企业的一个融资场所。另一方面在债务性资本市场上,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中,半数以上的负债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绝大部分没有来自商业银行的代表,使得商业银行作为公司的主要债权人起不到对公司经理层的监控作用。其次,经理人市场也尚未形成。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企业经理人几乎全部由政府部门任命,对其进行的业绩考核也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没有形成具有全社会公平竞争环境的经理人市场。也正由于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使得经理人员的选拔、任命和考评缺乏客观依据;经理人市场的缺乏也使得经理人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缺乏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人员也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
  就内部治理结构来说,则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首先,国有股权“一股独大”以及主体缺位严重影响国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减弱其参与上市公司监控的动机。小股民基本上是投机性的,他们对管理当局的监控大多不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可以“免费搭车”。股东大会形同虚设,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严重。其次,由于股民结构特殊性造成董事会成员主要甚至全部来自作为主发起人的原国有企业,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有的企业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监控关系的失衡,给“内部人控制”大开方便之门。最后,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企业内部,不仅监督效果值得怀疑,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对经理人的不当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它不能对经理人实行有效约束,这就给经理人的盈余管理留下了很大的运作空间。
  2.会计规范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会计也经历了巨大和深刻的改革。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起,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会计规范,对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但是,我国会计规范制度还远未达到理想标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市场仍存在信任危机。(l)会计准则不完善。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起,到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为止,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才较为完善。在此之前,会计准则的制定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许多交易和事项尚无相应的准则加以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缺位给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很大的弹性;已有的会计准则允许过多的会计选择,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大的判断空间,部分会计准则质量不高,重形式轻实质,缺乏可操作性。这一切都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选择于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执法不力。我国证券市场要求建立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但目前看来,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大量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不可靠等严重问题,证券监管机构和其他监管部门未能发挥强有力的监管作用,对一些会计作假行为处罚不力,起不到震慑作用,特别是我国尚未建立起中小股东的民事赔偿诉讼机制,使得上市公司的盈余的操纵几乎不受法律约束,客观上助长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3.证券监管制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虽然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规范化和法制化的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上市公司发行上市、配股、增发、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等监管政策也日趋完善,但由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盈余信息仍然是目前这些监管政策的一个硬性考核指标,使得上市公司为了争取发行上市,或为取得再融资资格、或为逃避监管政策的处罚,在无法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的情况下,就会设法利用盈余管理来达到目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应对证券市场特殊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动机。事实上,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配股现象、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无一不是上市公司为了逃避市场监管实现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而与证券监管部门博弈斗争的表现。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盈余管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我国企业的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它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不利于投资者投资信心的树立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应该抑制这些不良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也是不可能的,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规范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快会计准则等制度建设,对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些动机;改进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消除盈余管理的制度诱因等等。如此便会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盈余数字的可靠性,使我国的证券市场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Pau 1 M.Healy王学军等译: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会计研究,2000
  [2]林钟高: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财经科学,2002.4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0.9
  [4]顾兆峰:论盈余管理.财经研究,2000.3
  [5]王跃堂等:会计专业判断: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会计研究,2003.7
  [6]刘峰等: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会计研究,2004.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标签:盈余 上市公司 因素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