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调档函 > 正文

思修社会实践报告2000 [2012年艺术设计学年度报告]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过去的2011年里,艺术设计在继承过往已有的成果基础上,继续稳步向前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的发展而言,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回顾过去的2011年,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各高校坚持了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一方面继承已有的经验,以保持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积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更好地满足艺术设计自身发展和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一)招生情况
  招收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进入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2011年,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招生规模较之2010年基本维持稳定。
  201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招收本科生240人,其中艺术设计专业13个方向(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信息设计、动画设计、摄影、金属艺术、漆艺术洪招生180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6个方向(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设计、摄影艺术、时装设计、首饰设计)共招收本科生130人;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招收本科生25人,艺术设计专业下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两大类、共12个方向共招收本科生400人;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专业招收本科生58人,艺术设计专业下的服装艺术设计、家具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等10个方向共招生431人;西安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下装潢设计、展示设计等11个方向共招生740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招生60人,艺术设计专业下装潢艺术设计、数码媒体设计等15个方向共招生630人;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类招生共480人;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共招生1165人;鲁迅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共招生1050人(其中大连校区750人)。
  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尽管个别院校的招生数与2010年相比有所增减。但从总体上看,2011年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相当,前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了控制,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相符的,也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持续和稳步的发展有利。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各大院校的招生计划中,艺术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内部专业方向分化越来越细致的学科。不少院校把偏重理论研究的艺术设计学和更偏重实践的艺术设计区别开来,分别进行招生:各院校艺术设计下都分化出比较多的不同专业方向,各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下的具体方向既有共同点,又根据各校优势、特色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既是艺术设计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的结果。
  (二)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过去的一年。各高等院校在继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以满足新时期专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新要求。首先在专业方向的设置方面,艺术设计学科继续延续了近年来专业方向分化日益细致的趋势,相应的,具体方向的课程和教学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也日益紧密。其次,在教学的特点上看,对学生的教学越来越注重与实践的接轨,“工作室”制、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出现的“产学结合”的模式继续发展;而与此同时,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和部分重点艺术院校对学生关于艺术设计基本理论素养、人文艺术修养也进行了强调。
  从这些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两个相互关联的发展趋势。首先是市场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不只是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对人才的类型和质量的要求:一方面是需要专精于更为具体的工作的艺术设计人才,另一方面希望这些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们能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努力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同时也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近年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很多高校也在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作出调整。更为细致的专业方向划分、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等等,都是朝着满足市场需求方向的努力。其次是多层次化。把满足市场需要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近年来存在的一个重要趋势,但即使在如此强大的市场的声音中,仍然有学者站在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的立场上呼吁,艺术设计不应当忽视其专业中的“艺术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强调实践性,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理论、人文气质、艺术修养的培养。这种争论事实上反映了艺术设计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层次和类型的分化。我国招收和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校中,既有一批实力很强的综合性大学和专门艺术院校,又有大量的专科、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学校对要培养的人才的期望和类型存在差异,这是正常、合理的。
  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直接体现。它反映了国内艺术设计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昭示艺术设计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学术论文和项目立项两个方面回顾2011年艺术设计领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果。
  (一)论文
  首先在学位论文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统计,2011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艺术设计领域的优秀博士论文共26篇,优秀硕士论文934篇,较之2010年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长。这些研究既包括侧重理论性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理论的应用型研究。同时还包括一部分关于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其次,在期刊论文方面,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录入期刊所载论文进行搜索和统计发现,2011年发表的艺术设计类文章约为8957篇,较之2010年也略有增加。期刊论文涉及的问题更加地丰富,但从论文的类型特点来看与学位论文基本吻合,既包括一些精深的理论性文章,总体看艺术设计的应用性研究比较多,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探讨艺术设计教育的论文。
  随着艺术设计学科内部的方向分化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这些论文关注的问题在显得越来越专业、具体、精致的同时,也显得越来越分散和割裂,但即便如此,在过去一年的艺术设计研究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共同的呼吁或趋势,例如许多学者对艺术设计教学和研究“本土化”的呼吁和实践,这种“本土化”一方面指的是艺术设计研究的“中国化”,要求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地方化”,艺术设计寻求与地方、民族的特色文化相结合。
  (二)项目立项
  项目立项是推动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式,取得相应的项目立项,对于一些较大型的研究的开展 是必要的支持条件,同时对研究的进展有激励、监督的作用。
  在2011年度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的项目立项中,艺术设计领域获得的立项主要有:国家重点项目3项,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罗丽的《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左恒峰的《设计艺术中的材料色彩表面装饰(CMF)知识体系和数据库框架研究》以及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的《中国古代设计艺术思想研究》;国家一般项目8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吴琼的《视觉性与视觉文化:理论、实践与批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曹小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设计艺术与理论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的《艺术设计中色彩数字化基础与系统应用研究》、苏州大学李超德的《现代设计批评研究》、山东建筑大学陈华新的《中国民间艺术符号在地域性文化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清华大学刘新的《可持续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天津理工大学苗延荣的《中国民族艺术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李立新的《六朝设计史》;国家青年项目3项,包括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彭建祥的《基于天然材料的包装设计方法研究》、江南大学王峰的《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交互设计研究》、南开大学吴立行的《文化战略中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与艺术设计应用研究》;国家西部项目1项,为陕西科技大学詹秦川的《陕西重大景观规划设计与人文精神》。
  三、交流活动。领域内的交流活动是促进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这些活动既有学术性也有商业性。回顾过去的一年,艺术设计领域的交流活动开展频繁,很好地促进了领域内的沟通和联系,一些大型活动呈现出学术性与商业性共存的特征。
  2011年6月11日,“2011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长春)论坛”在长春工业大学举行,论坛围绕“垒球视野下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设计价值的当代属性”主题开展了探讨,并和国际专业设计机构的专家直接对话;2011年8月26日,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空间艺术设计大赛(筑巢奖)”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并先后在广州、上海、西安等地举行了活动,以设计大赛为平台,促进建筑装饰、室内设计行业设计师、设计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专业水平,12月21日,筑巢奖颁奖盛典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千名设计师代表齐聚首都北京,见证了筑巢奖的揭晓;2011年9月26日至10月3日,由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歌华集团和北京工促中心共同承办的“2011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活动在北京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计划每年联合一所国内知名的设计院校共同举办一次,活动由开幕式、北京设计论坛、主题展览、主宾城市、设计之旅、年度设计奖六项主体内容组成;2011年11月12日,“第三届清华国际艺术?设计学术月”暨“2011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北语论坛”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开幕,会议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承办,吸引了国内外工业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产业精英等近千人,围绕“设计产业的集聚性发展以及其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角色与意义”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除此之外,在2011年艺术设计领域影响较大的活动还包括2011年度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2011广州国际设计周、2011大连设计节等等,它们在促进交流、增进艺术设计领域不同团体的交流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了以上这些大型的社会活动,各艺术院校还频繁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内、校际的学术交流、作品展示、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学术交流,同时也努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市场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通过回顾过去一年艺术设计领域内开展这一系列活动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看到艺术设计领域各项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一些重大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大型活动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特点,尽管仍然有很多活动是纯粹学术性或纯粹商业性的,但在一些精品的、大型的交流活动中,无论是展会、竞赛还是论坛,常常能够吸引艺术设计领域包括专家学者、设计师、企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从业者共同参与,开展的活动既包括学术性强的会议、讲座,又包括商业性强的展会、合作。从加强不同团体之间交流、强化艺术设计领域理论专业研究与实践、市场之间的联系的角度看,这是有利于艺术设计的整体发展的。回顾过去的一年,在人才培养方面,艺术设计在继承已有基础的前提下,不断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既注重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后备队伍,又积极努力地满足市场对艺术设计实践工作的人才需要;在学术研究方面,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项目立项都表明艺术设计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并不断对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方向进行新的思考;交流活动方面,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学术交流活动与商业性活动开展频繁,专业的学术研究与艺术设计实践的联系日益紧密。

标签:学年度 艺术设计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