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第一次作文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构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政治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政治心理特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所包含的积极地,优良的政治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和"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和"思想被继承下来,并且得到创新和发展,推动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继续发展。
   关键词:政治文化 “和”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史上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古老的经典――《尚书》就提出‘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理想,主张人民和睦处,国家友好往来。”195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用以替代传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政治意识”等概念来指称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此后这个概念被得到广泛使用。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本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就像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这样悠久的民族传统一样,中国也有着悠久而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的“和合”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和”的涵义
   ⒈“整体主义”的思想。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等,都体现着这种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1]中国古代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自己的安危不顾的仁人志士可谓不胜枚举,岳飞、林则徐、邓世昌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国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
   ⒉“和为贵”的思想。“礼之用,和为贵”(《礼记•仲尼燕居》)的"贵和"精神,强调"和"的大用。[2]究其根本,乃是强调“和”的整体功能,故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合”、“和谐”,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团体,小到一个家庭,都要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国和邦安定。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社会、国家间关系的和谐,对调适、化解和规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同社会理想过去是,将来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在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活字印刷术首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一个“和”字,气势恢宏,美轮美奂。把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地结合起来,惊艳四座。充分地说明“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⒊“团结”的思想,和睦相处就必须团结,不能搞分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正是有了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完整地延续下去。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和自足循环的经济框架及和谐审美的文化形态,从而形成了独立于西方的自足的中华文明系统。
   4.“中庸”的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对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使国家政策不走极端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思想观念将继续影响到民众的国家认同和归属感。
   二、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对传统“和”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传统不仅是历史的存在,而且它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消逝而远离我们,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同样在当今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尤其是当中的精华,因为它就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一样,并且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体内。
   “和”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首先,“整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民族精神仍在发挥作用,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个体在中国大事件当中所体现的以大局为重的民族意识,特别是08年在中国所经历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处理中,中国共产党的大局意识、整体观念,每个个体的爱国主义意识、全局观念从而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新时代的英雄,电力三英雄,为祖国的荣誉而战的奥运健儿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闪现。其次,温家宝总理说过:“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方针,为世界许多国家所称赞,中国以和平友好的外交态度面对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兼容并包,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良好声誉。再次,“中庸”的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所体现,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为出发点,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在对外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上不走极端,积极稳妥地应对。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它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1]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优秀政治文化“和”的积极因素的同时,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其进行了延伸和扩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就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和”又有了新的解读,从而更加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和谐”它强调统一,更加积极地倡导一种合作、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要与中央所传达的精神统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民的利益要求统一;“和谐”它强调安定团结,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在08年总过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中可以震撼心扉的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无比团结,这是与中国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氛围是紧密相关的;“和谐”它强调科学发展,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政治文化的科学发展就没有政治文化的和谐。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被继承下来并且成功得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当中,它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为中国所倡导的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提供了巨大的思想支撑和心理动力。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 [M].上海出版社1987年.
   [2] 黄婷.论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政治文化建设 [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6月.
   [3] 万生更.论和谐社会政治文化构建的主体性原则[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8月.
   [4] 朱喜坤.构建中国新型政治文化体系的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编辑.2004年第5期.
   [5] 伍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探究[J]. 华商.
   [6] 李光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模式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月.
   [7] 刘彤,杨弘.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J]. 东北师大学 报.2005年第3期.
   [8] 袁敬伟,马晓明.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 政治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