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红绿彩绘的衰落成因探析_墨家学派衰落成因答案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宋代陶瓷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而磁州窑作为北方民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窑系之一,其产量之巨大,品类之繁盛,非其他窑系所能及。而红绿彩绘艺术,在磁州窑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她开辟了中国釉上彩绘艺术的先河,并对整个东南亚的釉上彩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红绿彩起于宋金,在元代时期随北方窑工南迁,其制作中心转移至景德镇,此时,逐渐被更为多彩的古彩、五彩等代替,脱离了人们的视线。本文主要从物与人,物与经济贸易,物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考察,探析了宋金元时期,红绿彩趋于衰落的原因。
  关键词:红绿彩;衰落;成因
  中图分类号:TN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93-01
  
  一、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从生产工艺上来看。磁州窑的铁锈黑花艺术是在干坯上直接用毛笔蘸色料绘画各种图案,只是使用“花斑石”这一种绘画材料进行绘制,只需要调制一碗绘画色料即可。而红绿彩的生产工序,和生产所需的原料就复杂的多,其中,矾红色料多用来大面积的铺色罩染,和勾勒线条,而黄、绿釉则是起辅助搭配的作用,小面积地在图案空白处进行填彩。所以红绿彩除了釉下黑彩外,更需要追加生产红、绿、黄三种釉上彩绘色料。这就增加了制作原料的价格成本,工艺成本和时间成本。
  另外,黑白铁锈花系列彩绘只是在素坯上绘制后,挂釉一次烧成即可。但是红绿彩,包括后来发展衍生出的任何釉上彩绘瓷器,都需要再完成高温成瓷后,再进行800――900℃的低温烧烤,这需要二次烧成工艺。比如红绿彩雕塑俑的生产过程中,制瓷工匠首先在釉下将人物的眼、鼻、头发,和部分衣饰的细节用黑色料仔细描绘好,在表面挂透明釉后,入窑经过1300℃高温烧制成陶瓷质地。再在烧好的成瓷上,用矾红、绿釉、和黄釉在雕塑俑表面绘画人物塑像的口唇、外衣内衫、鞋帽配饰等,再进行低温烤花。二次烧成需要重新建设烤花窑,烧制耗时,这部分也增加了成本,延长了生产时间。
  由于化学反应的原因,矾红色料在遇到绿釉和黄釉时就会被“吃掉”,因此在填彩时必须小心尽量使矾红和彩釉的边缘连接无缝,又不能相互覆盖导致红色装饰面受损。这样一来,需要工匠在填彩的时候更加仔细,对工艺技巧的要求大大增加,跟单色釉绘画相比,在同一时间内,红绿彩生产的数量自然要少些,制作成本增加。
  二、日常实用性不强
  对于器物的产生来说,无论其是美或者丑,都是超越其实用意义之上的精神层面。而这件工艺从被创造到发展、演变,其先决条件都是围绕着“用途”而出发的。正如我们创造杯子,是用来容置酒水的;生产盘碟,是用来摆放菜品的;制造坛、罐是用来存储食物,即便是供奉祭奠的神仙造像,也是用来拂尘膜拜的道理一样。我们生产任何一样器物最初都是以“好用”为前提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处于农耕文明的时代,虽然宋金元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形式,人们通过商业产品交换来获取利益,但毕竟还还没有像当今机械工业生产代替手工劳作的情况,人们的生产力虽然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时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生产力有限。在宋金元时期,红绿彩是典型的,地道的民间工艺,绝非富裕有余后为了奢侈把玩的贵族工艺之列,其使用对象主要为当地普通农民、工匠、市井。而这些人购买生活器物,尤其是陶瓷器皿的主要目的就是日常生活使用,这就要求器物其具备两点特性:一为完好的功能性,二是要价格低廉。
  而红绿彩瓷这种釉上装饰,在釉上彩绘初期问世阶段,大量用于餐具器皿表面的装饰,我们从功能性方面看,是有较大缺陷的。
  宋金时期是红绿彩瓷的繁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器皿中,碗类比较多,那时候的碗造型多是斜壁敞口斗笠碗造型,人们的视觉范围停留在器物底部和壁侧。这些红绿彩装饰多在碗底,并且极尽所能,装饰繁满。用其吃饭、饮酒的话,食物就会直接接触到装饰材料本身。釉上彩绘料本身就是一种低温烧成的物质,遇到高温、摩挲等情况,易剥落。并且,由于绘料中含有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铅成分,因此它并不适合人民长期生活使用的器皿,尤其是作为食用器皿。由于不够符合民众实用性、健康性的要求,中国红绿彩器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有很大程度上施因为这个原因。另外,这个时期的红绿彩瓷瓷胎做工稍粗, 于当时人在审美观上大大打了折扣。
  三、不受文化精英阶层欣赏
  中国素以雅俗两种文化并驾齐驱,通过陶瓷艺术更是容易发现这些风格的区别。统治者的审美往往决定某个时代的艺术风格方向。宋代是雅文化席卷社会的时代,最为代表的就是“宋词”与“宋瓷”。宋代的“词”婉约含蓄,风雅卓绝,而宋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捧赏玩的“瓷”大都是“类玉类冰”“似银似雪”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他们追求的是典雅高贵的造型,细腻无暇的胎骨,和莹润肥厚的釉色,这些要求都是红绿彩瓷所不具备的。
  宋时期的红绿彩胎出产的河北邯郸地区不具备烧造精细瓷器的条件。制造瓷器所采用的胎土是一种可塑性不强,呈青灰色的“大青土”,经过1300℃烧成后呈浅灰黄或灰白色色,粗糙无光,颗粒较粗。虽有化妆土装饰,但在文人士大夫眼中仍不免低劣。另外,大红大绿典型的民间艺术色彩的搭配,是乡村百姓十分喜爱的色彩,代表喜庆、丰收和节日。红绿彩瓷不受汉族上流社会的接受,不符合主流艺术审美所追求的艺术格调,也是导致其产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四、统治阶级的限烧令
  在金代,契丹族、女真族成为统治阶层。契丹、女真族都是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性格热烈奔放,粗犷豪爽。在审美趣味上趋向于简约大气的造型奔放肆意的装饰纹样和鲜艳刺激的色彩,。这与中原汉文化讲究含蓄雅致的审美情怀是截然不同的。而红绿彩瓷作为当时陶瓷中最为鲜明跳跃、趣味盎然的陶瓷艺术品种,深受金时期贵族阶层喜爱。《至正直记》有记载:“红绿彩古来有之,金以来时为上物,多订烧、限烧为上用,非市烩所能得也。”根据这段描述,我们发现红绿彩产量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在金代开始受到重视,是统治阶层专门享有使用的器物,上层贵族需要时,将定烧、限烧。而普通民间群众不可大肆烧造,更不可随意使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门艺术的发展、衰落,总是与复杂的社会背景,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供求关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通过对古代文化艺术兴衰演变成因的探析,可以得到艺术发展的规律,从而给我们的当代工业生产、艺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标准。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标签:探析 成因 衰落 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