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马克思传读后感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实话实说,我对于马克思的了解并不多,出了从小耳濡目染的马恩毛列之类的,也就是历史教材和政治教材中一些记忆了。但是这学期老师让我们读有关这门课程的书籍,我想来想去还是去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位伟人,因为本国的伟人都在上课听老师讲的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和我们中国渊源颇深的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当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由于他对于欧洲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被多个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有时衣服和家俱都被送去典当,全靠朋友特别是恩格斯的资助和救济。但是他却异常博学、勤奋,充满着革命与战斗的激情。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为了把最好的研究成果献给工人阶级,他总是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反复推敲、修改自己的作品。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付出了极其艰苦的劳动,曾多次修改手稿。拉法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下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实,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决不谈论这个问题。他

决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大众的做法。”严谨治学精神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需要的。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的严谨治学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也有助于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同时也有助于严谨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马克思的一生,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 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 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然而马克思没有被苦难所压倒,几乎每天大英博物馆刚开门,马克思就准时到达这里,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馆闭馆。马克思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他的知识领域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文学,甚至还触及数学、自然科学等。他能阅读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马克思著作之丰,充分表现了他的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约在2020年前后出齐),而该全集国际版约160多卷。面对如此巨大的思想理论财富,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说到马克思就不得不在说说他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了。我想很少有人能拥有像他们两人那样的友谊,恩格斯不仅在精神上和马克思共同分享了许多思想,而且在物质上也是尽量让马克思过的舒适。所以他们不仅是在工作中的伙伴,同样也是生活中的伙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高尚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可是在现今,这种友谊还会有吗,我不敢妄下定论。马克思在他的自白上有这么一些我认为应该单独列出来的:马克思说他对幸福的理解是“斗争”,他对不幸的理解是“屈服”,他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所喜爱德箴言是“怀疑一切”。他认为自己的特点是“目标始终如一”。

过去我们总是把这些伟人看成神一样的人物,但是读了他们的传记之后才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他们是多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虽然他们的思想境界离我们很远,但能这样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生平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在了解这位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中,让我领悟到他的思想之所以如此的伟大,和他孜孜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是分不开的。虽然从传记中看去马克思有很多缺点,但是马克思依然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他的思想传播甚广,我觉得现代思想家里,应该就属马克思是最受世人推崇了。所以我们要学习马克思的这种学习的精神,从而获得自己的提高。读完这本书后,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知道的东西还是太少了,要想将来知识面广一些,就得多多阅读一样这方面的书籍,学习这些伟人的优点,提高个人的修养,拓宽知识面,从而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好青年!

篇二:《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

《卡尔·马克思传》读后感

步入大学,我们不应该被动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大学时光4年,在闲暇时间,我们可以阅读一些名人传记,学习名人的为人处世和品德素养。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老师让我们阅读有关马克思的书籍,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千年思想家”的活动,榜首正是卡尔·马克思。他给后人留下了无法估量的财富,他不需要被立碑行传,他在每一位无产阶级者的心中。

《卡尔·马克思传》是戴维·麦克莱伦所撰写,他记述马克思传奇的一生。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卡尔·马克思传》,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

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

马克思的成就: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曾经说过: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著作:

马克思一生留下了50余部著作,但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的发展起来。《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40年所写,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再一次畅销,欧美国家想要从《资本论》中找到爆发金融危机的答案。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列宁曾说:“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他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有意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较的,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事业的“第一小提琴手”,将自己比作“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甚至为马克思去学自己厌恶的那该死的经商之道,只为给马克思经济上的支持,如果没有恩格斯,《资本论》将无法问世。朋友就是这样,当你快乐的时候可以与其分享,快乐就有了两份,当你悲伤的时候向他倾诉,悲伤就少了一半。好朋友他会不断地提醒你,让你知道自己的不足,马恩二人的友谊像我们中国的“高山流水”,是知音。在我看来,真正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为同一个梦想去努力,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也可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就算失败了也没什么,因为一路有你,我们一起成长了。

马克思的爱情:

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也是为人们所传扬的。出身于贵族的燕妮聪颖智慧、高贵迷人,在相恋七年后,燕妮嫁给了比自己小五岁的马克思。但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不得不携持家小不断的转移,其生活困难达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燕妮甚至去当铺当掉自己的嫁妆来维持生活。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是伟大的,但在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中,我了解到了马克思却曾经深深地伤害过燕妮,他们的爱情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燕妮在其自传中写道:“1851年初夏,发生了一件我不愿在这里详述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我和其他人的痛苦。” 而这件事,就是马克思私生子弗雷德里克的出世。私生子的母亲,竟是马克思一家的女佣兼管家海伦·德穆特。她原是燕妮娘家的女仆,从十一二岁便在燕妮娘家做工。马克思与燕妮婚后,她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随着这个家庭,直到马克思逝世。这对于任何一位女人都无法接受的,自己心爱的男人背着自己竟然有了别的女人甚至有了私生子,马克思对此也是懊悔的,他曾说“当我看到我的妻子十分痛苦,而又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我情愿把灵魂预售给魔鬼。”虽然私生子事件被恩格斯主动给“顶包”,才得以以使“马克思获免家庭的窘困和冲突”。1881年12月2日,燕妮因恶性肿瘤去世,在去世的前一天,燕妮对马克

思说他的葬礼不需要有太多的形势,她对丈夫说的最后一句话只有一个字——“好”。恩格斯甚至感叹燕妮走了,马克思也随之而去。虽然马克思与1883年去世。

戴维·麦克莱伦这位英国传记作家的笔是接近客观的,它没有因为为尊者讳而掩饰,也没有过多地大事渲染。尽管马克思在感情上深深地伤害了燕妮,但燕妮在内心深处是原谅的,

马克思传读后感

而马克思对燕妮的爱也是生死不渝。马克思曾经深情地表达:“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燕妮,也以自己的秘书角色而骄傲,“我回忆起为他誊写潦草文章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因此,我现在仍然认为,尽管马克思与燕妮这对贫困鸳鸯在风雨历程中也出现过“插曲”,但这丝毫无损于他们感天动地的爱情。以前读马克思的“自白”,他最喜爱的格言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我曾经为之困惑。然而现在,我读懂了。

马克思的金钱观: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的伟大事业: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为追求人类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马克思在刻苦学习、进行理论研究之时,也不忘革命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理论创作的重要作用。为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活动,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但却颇有成效的斗争,成功改组了正义者同盟,并最终成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从此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人类争取解放与自由的新纪元。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重新兴起马克思敏锐地感觉到国际工人联合行动的重要性,国际工人协会产生的条件成熟了。于是,便积极投入到第一国际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纲领性文件《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从而为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活动上的基础。马克思本人也在革命实践中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人物。

戴维·麦克莱伦在《卡尔马克思传》中曾说,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以百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作为反抗的工具,马克思对宗教的描述给很多从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 这些思想给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的巨人。无论其中一些理论多么令人感到疑惑,无论其中一些价值多么微小,走过了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都是人类对共同生活新方式的寻求的不可分割、永恒的一部分。

马克思是时代的巨人。为着革命理想,为着科学革命,他舍弃了个人生活的幸福。为了工人的八小时工作权利,他自己却长期每日工

篇三: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从来没有读过如此厚重的一本书,其厚重不只是篇幅,更重要的是其中展现的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的厚重的生命历程以及他流传后世的思想的形成过程。读这本608页的书花去了我的整个五一假期,然而我不但没有为失去一个假期感到遗憾,反而觉得十分庆幸,阅读这本书无疑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对我的影响将会十分深远。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我所阅读的这本书,这本书是英国的戴维麦克莱伦(DavideMcLellan)著,王珍译著,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得到的,本书被誉为英语世界的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我所阅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三版。它最大的特色,一是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比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从生活的细节给以描绘。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的作者戴维麦克莱伦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戴维在本书的序中说到“我试图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

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事实上本书的十章是从时间的顺序来将马克思的生命历程描绘出来的,戴维所说的三个层面在本书的十章中穿插交错,从而立体的展现了马克思厚重的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戴维笔下的马克思不是偶像化的,而是一个很真实的人物。在麦克的笔下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了马克思的童年时代以及学生时代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里尔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第二部分到第五部分分别叙述了马克思在巴黎、布鲁塞尔、科伦以及伦敦的岁月。马克思在巴黎的岁月完成了《德法年鉴》和《巴黎手稿》。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同盟建立了。在伦敦马克思继续研究了经济学。本书的第六部分是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的反应,讨论了《资本论》以及马克思在格拉弗顿坊的生活。第七部分详细的叙述了国际工人协会的起源、发展、顶峰以及最后的衰落。第八部分记述了马克思的最后十年的时光。第九部分作为尾声。第十部分为后记。

我阅读这本书花了三天的时间,不可能将里面的内容全部收入囊中,其实很多时候,作者的话我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但这并不妨碍我读这本书的意义,因为它引发了我的思考,以及对马克思的认识无疑进一步加深了。

虽然我是一个标准的工科生但是从高中开始就对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有着很大的兴趣,很喜欢阅读历史和哲学类的书籍,因为我觉得“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所谓“审查”人生就是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这种思考不一定是独特的(很多人都会有开创者思维的倾向,然而这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无疑是障碍),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哲学和历史。对于哲学的定义,教课书上说的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给出的定义是“对人生的系统化的反思”。哲学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就是“爱智慧”,是思想思想的艺术。所以哲学是思想的工具,是审查人生的工具。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的本能,然而在这种短暂中却有一种方法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延伸到过去延续到未来,那就是读史,在人类的历史中,先人们留下了浩瀚的书目,记载了流逝已去的时间,后人读之有如穿越时空,找回过去的时间。习得历史规律可以让我们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有所了解,彷佛延续生命到未来。读史也是审查历史人物的过程,“是非功过留

与后人评说”就是此意,也正是因此读史对于审查自己的人生大有脾益。

阅读这本《马克思传》我有很多收获,由于篇幅所限下面我就从一个点来论述一下我的思考。

在这本书的第93页,戴维引述了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性语言”: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他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依据。”

马克思认为宗教重要,同时又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因为它提供给人纯精神的补偿,使人们从改善物质的努力中转移出来;不重要是因为在他看来宗教的本质已经被完全解释出来。当时的德国,路德(宗教改革的发起人)的理论革命已经表明了“批判的武器”的重要性。德国当时的状况是哲学取代了神学的位置,其结果是人类解放取代了只发生在宗教领域的解放。

那么我想谈一谈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顺便论述一些中国哲学的知识,以及宗教与哲学的意义所在,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哲学和宗教的未来发表一些看法。

我在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曾受到启发,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中国不像其他国家一样重视宗教,许多人习惯的认为儒、道、释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更多的是一种伦理标准,而道家和道教不同,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关于“道家”与“道教”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一下他们的关系,他们是不同的东西,其内涵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按照老庄的思想,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应当顺乎自然不必介意。然而“道教”主张的是反乎自然,我不由得想起了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被孙悟空踢倒的炼丹炉。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成分。至于佛教,佛学与佛教也是不同的,佛学是佛教的哲学核心,佛教是被仪式化了的佛学。

那么宗教或者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在这里必须说明,我的思想大多得意于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然而对于世界的其他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例外呢?如果说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

标签:马克思 读后感 马克思传读后感1500 马克思传读后感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