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韩非子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韩非子》读书心得

《韩非子》读书心得

机械101班 郭进山 06

韩非子著书立说,究习帝王之术,欲以平生所得辅弼君王,富国强兵进而一统天下。在我看来,韩非子的学说切实可行,但穷尽举国之力,仅仅得益于君王一人,虽然间接也能使民族兴盛荣华,终归不是以惠及万民为愿景的学术。韩非子力主道、法、术,三者结合,互补使用,推行势治,秦王以此并吞了六国,成就了霸业。先贤的学说既然可以用来管治民众,统率国家,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打理自身的言行举止,实现心中的志愿呢?韩非子说:空好仁义,等候尧舜的出现,一个治世一千个乱世;推行法势,纵有桀纣的出现,一个乱世一千个治世。同理可见:单凭兴趣、愿望、欲求和理念,苦待机遇,必然是失意多多;反之居势力导、趋利避害,就算遇到天灾不测,仍会屡有收获。按我的感悟,韩非所言唯独“势利”二字。势,何者为势?前腿受伤的马没有办法踢人;马踢人必用后腿,后腿抬起,就要用前腿支撑住身体,前腿不能受力,后腿就抬不起来。是因为没有作为的能力吗?是因为没有作为的意愿吗?不是,只是形势不容许罢了;这就是内在的势。龙腾云驾雾,倏忽万里,可要是没有了云雾,龙也和蛇一样只能爬行。龙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吗?龙和蛇真的没有了分别吗?不是,只是龙所依赖的环境改变了;这就是外在的势。势是客观的,本身没有善恶美丑之分。我们是人,所以有人的立场;我们是国民,所以有国家的立场;我们是家庭的成员,所以

有家族的立场;我们是自己,所以有个人的立场。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化,身边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形形色色的事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糅合上我们的身体和立场,形成了与我们生命密不可分的势。与势相对应的是利,利就是利益。利和势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利的情况又是由势来决定的:居势、顺势、不渝势就有利可图;若是看不清形势,脱离了处势,所作所为超越了局势,失败必然会到来,利益也就受到了损失。势如此重要,因此韩非子直接指出:君主统治国家的权力,不在于他的仁德智勇,而在于他占有了最宝贵的势,这种势才是君主的把持。推之开来,我们每个人不也拥有自己立身的势吗?认识势,利用势,发展势也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把持。对于势,韩非子提出了道、法、术相结合的策略。道是其中最高深的策略,自己静定无为,而天下自治,听起来玄虚,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人的眼睛难于自见,于是要依靠镜子才能查看容颜;人的才智难于自知,于是要依赖外物才能够认清自身。依赖外物所以难免被外物迷惑,道则是避免迷惑的方法。道奥妙无方,我所能领会得只有两条,即:端兆志趣不可见,赏罚利器不可以示人。不论治国而仅论及自制,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人有了偏好,有了愿望,就不再能够毫不偏私的看待问题,当然就会因为误判而导致错误的累积,错误积累起来就容易被诱惑,甚至是被攻击。人又不可能没有偏好和愿望,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隐藏起来,限制它们的作用。人有爱好,有追求,爱好和追求也只该是

人生的部分,而不该是人生的主宰。闪电的光很强烈,却不能用它来照明;强大的动力却不能够控制,对人就不是福音而是灾害。房屋外面的墙不是房屋的本质,房屋的功用是在于它内部拥有的空间;真正的志趣也只会深刻的融入在行为之中,而不会张扬于外,张扬于外它就是一种狂热,狂热不是真正的志趣。依赖于外物的人可以完善的控制自己吗?当然可以。人都喜好利益,讨厌损害,所以赏和罚才成为管理行为的利器,只要完善的控制了对自己的赏罚,也就完善的控制了自身。这似乎容易,但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被别人夸大的赞扬,人会高兴,高兴是一种奖赏,这个奖赏不是由自己控制的;被别人无端的指责,人会生气,生气是一种惩罚,这个惩罚也不是受自己操控的。一个人捡到了财物,凭空的得到了利益;遗失了财物,凭空的失去了利益。若是因为诸如此类的事情或悲或喜,就是被外物操纵,被夺走了控制自身的权力。

人需要收回这种权力,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什么样的行动应该赞赏,什么样的行动必须惩戒,赞赏和惩戒被执行,坚持和革除都为自己所掌控。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志之坚定,可功成须臾,当止则止,纵千难万险,欲行则行;这样强大的自制力,就是赏罚不受成败得失的外物影响,所产生出的效果。赏罚的利器,要用法才能使它们挥舞起来。人皆自尊,可尊严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爱,可仁爱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信,

可信念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人皆自强,可愿望不能成为控制的手段。这些不能够成为控制的手段,不是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的作用都是基于自身的,这和人自己不能将自己举起来是同样的道理。法却不一样,法都是面向个体,而基于形势的,法是势作用到人的身上产生出的规则,这样的规则才应当是控制的准绳。操纵赏罚的度就是最基本的法,每个人的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法,但只有法被彻底的执行了,才能算得上是有法制。裸露的金矿,就会有人去盗采,不是因为法令不够严格,而是因为盗采不一定会被抓住;熔化了的金子就算不派人去看管,大盗也不敢伸手去偷,这是因为拿了就肯定会被狠狠的烫伤。法律不能遍及就没有效力,对自己的法度有一刻松懈,就会丧失掉所有控制的努力和企图,这是用法于自身必须要注意的。治国和自制毕竟不同。治国重罚而轻赏,以人的趋利之心不若避害之心,惩罚的效力要大于奖赏。自制的对象是自己,罚则生厌,生厌则难行,所以要以赏为主,以罚为辅,赏罚明确而又有信用,对自己的法治就能够成为现实。法是连接意志和势的稳定力量,对自己推行法制,虽然不会日进千里,但却能时时刻刻都是在顺势前进。人生是漫长的竞争,终日行健不移的来适应环境,人必定会有所成就。以法自制的效力,从长远看来必然是最佳的。从外物那里收回了控制的权力,用法度去加以掌握,仅仅这样还是不能完善的控制自己。控制是双方的,治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斗争,自制是意志与潜意识的斗争,斗争都是长期和残酷的,要讲究技巧,讲究

应变。法是根据势制定的,一旦固定就要长久坚持,它可以作为自制的原则,却不能够作为斗争的方略,斗争的方略是术。韩非子的术,又称智术,要通过行动逐渐的发掘和体会。治国有法而无术,国家就得不到法治的利益;自制有法而无术,控制就产生不了效果。如果规定出来的法可行,却没有效果,那就是术用得还不够。术是管理的技巧和艺术,自制的术需要熟悉自己的心理、生理、行为习惯、以及潜在意识等方方面面;见微知著,修补意志被松动的地方,调节好身心的状况,让意志、身体、情绪都坚定不移;势和法之间有术来弥合,势和道之间有术来调整,道、法、术的势治就可以完善的控制起自身了。使用势治,道德这个东西必须从治理中加以排除。道德是自我控制的结果,不是自我控制的原因,要结果参与到原因之中,最多只是造成行为的混乱。道德是非利益性的追求,自制是利益性的追求;用不谋利的东西去谋利,没有效果是自然的。用道德因素自制的人,当然是认为,道德高尚行为就应该顺利,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未必是道德,以道德自制的唯一结果,只能是失去了还仅有的那一点良知。喜好和兴趣对于势治也是不可取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似乎喜好兴趣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如果它们最为至关重要,它们并没有失去,缘何世人十有八九抱怨不能从事所爱?喜好和兴趣丝毫不能改变现状,影响人生的最大的因素只能是势。常喝酒的人对酒有兴趣,常吸烟的人对烟有

篇二:《韩非子》读后感

《韩非子》读后感

2010年09月08日 17:44:25 浙江文明网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胡珊

编辑: 毛昌伟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韩非子.大体》)。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此外,韩非子认为在利益驱动下,一切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韩非子.六反》)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还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岂不是缘木求鱼?

于是韩非子适时地提出一套以“尊君”为主旨,以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为体,以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为用的专制理论,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

大帝国实施统治的真实写照,所以韩非被称为“中国倡导专制独裁政体第一人”,可谓当之无愧。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将商鞍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三大法家学派融会贯通为一体,希望达到上能明主之法,下能铲除奸臣,从而致主尊国安的目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政治学说中还存在诸多弊端:如“君在法上”使他的法治主张注定只能成为人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非道德主义及高度的君主专制思想,使其治国思想体系中君权与民权处于极端对立状态;急于想救国图强的抱负使他的政治学说看起来太过激进等等,但我们似乎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去评判几千年前的政治思想。就如萧公权先生所说:“韩子之学就近代法治思想言,不免为‘祖型再现’之退化,而就先秦历史背景言,则为法家思想之最高发展。其地位之重要,诚不容否定也。”虽然《韩非子》中赤裸裸地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里面充斥着争权夺利的“战争”,想要致人于死地的政治阴谋,让人读来感到“阴冷”,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韩非的一整套帝王政治学,毕竟顺应了由群雄割据向大一统君主专制集权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历史划时代的转变。他的这种治国之术无声无息地化人了长达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系中,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篇三:墨子读书笔记

墨子“尚贤”思想对我国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摘 要】“尚贤”是墨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在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理解和把握墨子的“尚贤”思想不仅是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对我国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大力借鉴和弘扬。

【关键词】墨子;尚贤;人才;人才强国

墨子,姓墨名翟,今山东滕州人,是与孔子大约同时的第二个文化巨人,由墨子所创的墨家学派,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学说经后世弟子不断充实、丰富和提高,至战国末期,“形成以现存 53 篇《墨子》为文字载体的气势磅礴、博大精深的墨学体系”1。与儒家截然不同的是“底层出生的墨子及其所创立的墨家,代表并反映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但其“尚贤”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韩非子把墨学与儒学并立称为“世之显学”。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时期,人才问题在这一时期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墨子“尚贤”思想出发,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对我国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一、墨子“尚贤思想”产生的根源

春秋以前的氏族贵族社会,用人完全依据血缘关系,才能并不作为考量的因素,它的作用为人们的血缘关系所掩盖,从天子到卿大夫均为世袭。虽说存在从下层人民中选拔人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到了春秋中叶,社会经济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旧的宗法制度逐渐崩溃,为孔子“举贤才”思想的提出创造了前提基础。

而墨子在孔子之后,叫出了庶人的高昂声音。他认为以前所谓的“聚贤”、“明贤”并不是真正的尚贤使能。他说:“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尚贤下》)2。在墨子时代,领主贵族的统治基本沿袭着老一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不知使能以治之,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则使之(《尚贤中》)”3。也就是说,王公贵族所任用的“贤士”都是他们的“骨肉之亲”,都是“富贵之人”,这种普遍情况使得以墨子为代表的这种既非贵族“骨肉之亲”,又非“富贵之人”的庶子中的贤人想要参与政治十分困难。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便是“民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尚贤中》)。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出了以“尚贤”为核心的一系列主张,“代表了一种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重建政治秩序的呼声。其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同时也反映了普通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4。

二、墨子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贤”之标准

墨子认为,贤才对于为政非常重要,何以为“贤”则是“尚贤”的基本前提。墨子所确立的“贤”之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5,即德行深厚、善于言谈和精通道术。由此可见,墨子把德行作为“贤”的首要标准,德行敦厚之士,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其次,“贤”者必须具备高超的言谈技巧和交1 孙中原,墨学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P2、P68、P40、P45、P29、P269、P279、P272~276、 P261、P90~94。

2

3

4 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96.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96.

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96. 5 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际能力,否则,即使胸怀经世治国之才亦难被诸侯亲睐。最后,贤者必须是知识渊博的“智人”。说到底,墨子心目中的贤才是具有较高品德、能力学识,并能为社会做贡献之人。需要注意到的是,墨子所说的道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所学到的众多知识。 墨子所确立的“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标准,是非常全面的。从现代观点来看,这些标准包含了德行、才能和学识三个方面,只有达到这三项标准,才能营造出“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中》)6 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墨子自己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当时平民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更是墨子所谓之“贤”的终极意义。

(二)如何“尚贤”

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尚贤”关系到国家是否得治。因此,关于君主如何做到“尚贤”,墨子提出以下几点:

1、举贤:在选拔人才方面,墨子批判了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明确提出了选拔人才的三条基本原则:“举义不避贵贱”、“举义不避亲疏”、“举义不避远近”。他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有才有德就可以选拔上来,不论他们与王公大人的关系是否疏远,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是否低微。而那些无德无才之人,即使他们是王公大人的骨肉之亲也要罢免。这样,不但能够广聚贤才,而且能够使广大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气氛。

2、任贤:由于墨子代表的是社会下层人民,政治地位比较地下,他们企图得到王公大人们的任用,挤入统治者的行列。贤者若要在治国中发挥较大的作用,爵、禄、权三者缺一不可,墨子将此三者称之为“三本”。只有给予“贤士”此三本,才能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而若只是口头上空喊“提高地位”而不付诸实施,“贤士”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进而国家也得不到“大治”。墨子在这里看到了君主重视“贤士”度对“贤士”发挥作用大小的影响,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借鉴之处。

3、考贤:选拔人才后,应该如何任用和考察呢?墨子说:“以德就列,圣人听其言,迹其行,观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尚贤中》)。他认为,对人才考察和任用时,虽然能从他们的讲话中认识到他们的才能,但这只是片面的,还不能从这个小的方面具体全面地了解到这个人。要真正认识到他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行事效果。只有根据他们的才能给予相应的官职,量才使用,才能实现人尽其才。

三、墨子“尚贤”思想的历史意义

作为墨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尚贤”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韩非子读书笔记)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墨子虽然并非诸子百家中首位提出“尚贤”理论的思想家,但是他却首次系统阐述了何为贤、如何育贤、为何尚贤,以及如何尚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其思想更为系统性,其内容更具理论性。

第二,墨子“尚贤”思想的提出,对先秦诸子百家除老庄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在墨子的基础上提出了“赏贤使能”的思想,认为“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7,将赏贤使能视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韩非子“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韩非子说疑》)8、“听其言、任其事、考其功”的选贤制以及“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韩非子·六反》)等思想足见其受墨子“尚贤”思想影响之深。

第三,墨子是当时第一位明确主张打破宗法制度,提出“任人唯贤”用人原则的思想家。6

7 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96.万丽华.孟子 尽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 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他的“尚贤”思想对当时的贵族世袭政治和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变革当时社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对人类思想进步起到了巨烈的震撼作用。墨子主张“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意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与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尚同中》)9。就连天子和三公这种最高统治着都可以从贤者中选拔,可见墨子在用人思想上的特立独行、富于创造之处。

四、墨子“尚贤”思想对我国人才强国的启示

墨子的“尚贤”思想虽然避免不了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观,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

墨子尚贤重贤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朝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曲折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必将成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度重视人才已成为国际的潮流。要想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尚贤重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选人问题上,不能感情用事,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江泽民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选用干部,不仅仅要看他的能力才华,更要看他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的干部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宽阔的世界眼光,严密的战略思维和高尚的党性修养。选拔领导干部要符合人才的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和“博乎道术”三条标准。我国还应建立健全选拔人才的合理机制,扩大人才选拔范围,减少人为的门槛限制,真正做到任人唯贤,不偏不倚。

【结语】 总之,以墨子“尚贤”思想为鉴,对我国实现人才强国、对我们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才导向,健全科学的社会主义人才机制,真正实现人适其职、人尽其才,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具有着重要意义。站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场景中,对墨子“尚贤”思想进行全新的研究和解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中原,墨学与现代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P2、P68、P40、P45、P29、P269、P279、P272~276、 P261、P90~94。

2、3、5、6墨子间诂[M].上海:上海书店,1996.

4、张永义.墨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7、万丽华.孟子 尽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标签:韩非子 读书笔记 韩非子读书笔记3000字 韩非子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