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护城纪实》读书笔记——我要做有责任心的设计者】

我要做有责任心的设计者

——读《护城纪实》有感

我要做有责任心的居住环境设计者。

这样一句话,是我在读过阮仪三先生的《护城纪实》之后最大的感触。

有责任心的居住环境设计者,要对我生活在所设计的居住环境——建筑、城市或者景观中的人们负责,也要对环境本身负责,比如对过去宝贵的历史建筑的修善,对现在珍贵的城市绿地的保护,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走向的引导等等。其实说到底,这一切还是在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服务;但是其中更多的,是能够放弃当下一时经济利益和某些个人发展途径,而坚持自己文化良心和社会道德的勇气和执着,从而给整个人类社会的风气带来积极的影响。

从阮教授的这本书中,我通过一个个曾有所耳闻或闻所未闻的他为了保护历史遗存而竭力相争的故事,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风尘仆仆但永远神采奕奕的老人,看到了这位成功建筑师、规划师的种种成就,更领略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遗存守卫者的阮老多年来的赫赫战绩!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小故事:“刀下留城救平遥”、“丽江申报世界遗产的小插曲”、“保护周庄古镇的实际经历”、“推土机前救古宅”和“九华山风景区规划的风风雨雨”,都有共同的特点,即过程曲折、经百般阻挠方才成功。其中阮老所体现的坚决保护古迹遗存的执着让我着实感动自然不提;但通过阮老的描述,让我意识到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为先的社会里,原来有那么多城市领导者以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们,甚至还有居住其中的人们,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和行为,阻碍着城市中历史的继续流传或是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

如《护城纪实》中所说,一些历史悠久的古城中的领导,由于一心赶上现代化发展步伐,认为几百年前的古城墙挡住了道路的拓宽,便是阻碍了经济的进步,就将其拆除;而在我近期读到的另一本由廖桂贤女士,一位同样重视文化特质、具有环境责任心的地景建筑师所写的《遇见好城市》一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城市政府觉得流经城市的河流占用了精华开发地段,有碍城市发展,干脆将其填埋,让它们从人间蒸发。而《护城纪实》中记录的九华山风景区的当地领导放任自己的亲戚在山上建房、伐树但后来终被阮老等人拦下一事,也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城市纵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与河流争抢土地,使洪乏平原上建起了越来越多的民宅,从而使每次洪灾后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看了以上的例举,与其说有些城市的管理者不理智、有些地方的人民太愚昧,不如说他们是被个人的利益和升官发财的诱惑蒙蔽了双眼——不是他们感受不到几百余年历史的沉淀凝固在建筑物上的伟大气息,只是他们太过急功近利;不是他们不明白作为人类共有财富的森林、河流有多重要,而是他们想干脆将其据为己有!

这样看来,居住环境需要规划设计,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更加需要被时刻提醒和引导。前者需要的是设计师的才华能力,而后者,更需要的是设计师们奉上的一颗准备随时为其操劳、奉献的责任心。

《护城纪实》以及《遇见好城市》这两本书,虽然一本记录的是对于古老遗存的保护,一本是在号召以重视文化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设计城市,但它们都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设计师的二位作者所具有的那颗既对环境负责又对其使用者负责的用心。一句话概括,便是他们都是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

在《遇见好城市》一书中,通过作者的文字和语言,我知道了每一条河流都是有生命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活的、每一只蜿蜒的小路都有它最适宜的蜿蜒形态、每一个自然元素比如一段朽木也有它的生态功能??

而《护城纪实》里给我带来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来自其中所选的一篇记者的采访稿:“记者跟随赴杭先期考察的阮仪三教授和他的几位博士生逛了一回杭州大街,方觉在一座被历史厚爱的城市里,自己平日里之故乡前匆匆赶路,视线所及,一片市井庸碌;而一旦稍稍将头仰起,眼光放远,便看到了平日里不曾留意的好东西。”

作为一个景观学的学习者,总结起来,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教益便是:热爱并尊重你生活的环境,让它们物尽其用;热爱并引导与你生活在一个环境里的人们,让他们因为你的设计而感受到周围环境的美好。

其实回顾起来,我所选择的这本书《护城纪实》不能够称得上是一本专业书,它没有教给我任何与我学科专业方面有关的经验、方法或是教训。在书中,阮仪三先生只不过是用纯纪实的手法,表述着自己对当代重大文化问题的思考与立场,以及他为这些思想付出的一切。但正是这些与学术无关的、平直着力的叙述,让我从精神方面领会了作为居住环境设计者的核心之处——那就是有一颗对民族文化、人居环境和所有的人们挚爱又担忧的责任心。

读阮仪三先生《护城纪实》,我意识到,我应为之奋斗的,不必是能设计出成名作品、伟大又高高在上的大师;若我做不到,但能够为真正关系民生、涉及明日城市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某些事,作出我小小的贡献,也足够让我怀着一颗应有的责任心,而问心无愧了。

篇二:胡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百炼才能成钢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胡攀

“真金不怕火炼,百炼才能成钢。”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期间写下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想要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篇小说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以时代背景为题材所创作的。作者刚毅又不失圆滑的笔触生动地再现了封建制度下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底层劳动人民对生活与自由的渴望。这本书是革命文学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带领着我们共同见证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到满腔热血的青年再到身残志坚的作者的蜕变过程。

主人公保尔是不幸的,他幼时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他在那儿受尽了凌辱。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给保尔讲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让保尔深受感触。朱赫来被匪徒抓去,保尔解救了他并与他一起逃跑,保尔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从监狱出来后,保尔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去异地参军。在一次激战中,保尔的头部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又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但在一次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却得了伤寒,体质越来越坏。后来他几乎全身瘫痪,接着双目失明。保尔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小说题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做出这样的解释:“锻炼钢铁要经过高温,然后急剧冷却的过程,只有经过淬火的考验,它才会变得坚固,从而无所畏惧。我们这一辈人就是在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得到?锻炼?的,学会了在生活的考验面前保持不倒。”主人公保尔的蜕变过程就如同作者所说的锻炼钢铁的过程,经过“锻炼”后的保尔能在挫折面前屹立

不倒,这就是“百炼才能成钢”。

从保尔身上,我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到了坚持与忍耐的品质。做任何事情都要如此,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成功将在不远的彼岸。

篇三: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一、引论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韩愈的《答李翊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篇倡导其古文理论的文论作品。书中,韩愈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之事进行了回复。李翊以立言问于韩昌黎,不过是想要知道如何写作古文,韩愈却借此之问,演绎了一篇及其精彩的文字。《答李翊书》的研究,目前学界多集中在论述其体现的“文”和“道”之关系、“唯陈言之务去”及“气”与“言”之关系三个方面。本篇论文则从为人与为文的关系出发,论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之现代意义。

二、为人与为文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大家。他崇儒学,辟佛老,反骈赋,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悠长,以古文闻名一世。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人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十七年,韩愈写了《答李翊书》一文,是指导一个叫李翊的年青人如何写作的一封信。其中包含了他的主要文论思想:(1)文以明道,韩愈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和写作目的都在于“明道”;(2)不平则鸣,其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3)含英咀华、闳中肆外;(4)气盛言宜;(5)陈言务去。这些在《答李翊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除以上内容外,文章还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于立言之间的关系。

开始,作者与李翊首先探讨的是“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问题。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艺术:让人成为人》读书笔记)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漏儒,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结构谨严,语言精炼。他的《答李翊书》是文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

标签:让人 读书笔记 艺术 艺术让人成为人pdf 艺术让人成为人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