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转型 [在新课程历史课堂中应怎样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无论在旧课程的历史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巧妙地设计历史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而过于死板的设计问题,不仅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因为现在的高考试题就很注重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开创性思维能力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这里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历史教材为例,说明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历史问题,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
  在这些教材中,无论是每一课的内容上,还是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它本身就有不少设计巧妙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这当然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肯定应该自己也要创设一些历史问题,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而如果教师简单地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比如,在《历史》必修(I)第13课《鸦片战争》,提出这样的设问:《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有哪些?或者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强迫中国开放了哪些通商口岸?这样的设问,除了能增添课堂的一点气氛外,对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没有什么帮助,因为课本上就有明确答案,学生只要读一遍就够了,又怎么能谈得上提高开创性思维能力呢?
  也正是因为有不少教师不积极主动地设计一些巧妙的历史问题。总是拿一些不用思考就能轻易地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致使许多高中的历史课堂,看起来很活跃,骨子里却背离了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教学,若是放在初中历史教学,还有一定的活跃课堂的意义,但放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中,却显得有些别扭。
  以下一些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可以提高学生开创性思维。
  在《历史》必修(1)第11课《民族国家统一之路》,在教学过程中,讲完“简要评价德意志民族统一”这一问题后,可以马上提出这样的设问:从“简要评价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要点中,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随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1)“德意志完成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从这一点评价中,说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有利于民族的迅速崛起。同样,中国要强大,经济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必须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决反对台湾的分裂。――教师还可以补充说,有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说过,如果中国大陆完成对台湾的统一,那么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就更加迅速,因为有中国大陆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力,有台湾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有香港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有海外数千万华侨的庞大的资金,把这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的明天肯定是更加的美好。(2)“德意志完成统一,又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又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从这一点评价中,说明国家要强大,经济要发展,不能走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应该走和平蛔起之路。中国现在的崛起正是走和平崛起之路。
  这样的设问,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等价值观,同时又能与时代的气息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感。
  又如,在《历史》必修(Ⅰ)第13课《鸦片战争》,讲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后,可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你认为是利还是弊或是利弊都有?如果是利弊都有,利在哪里?弊在哪里?”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随后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利弊都有。(1)利在它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发展(近代化包括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外交等等)。――教师还可以引用马克思说过的一段话来进一步解析,马克思曾说,鸦片战争,就如打开了中国清王朝这座古老的坟墓。清王朝政体就如古老坟墓中的木乃伊,只有在接触了新鲜空气后,清王朝政体这具木乃伊才会加快腐烂。马克思这样评价,说明鸦片战争有其积极的因素。(2)但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从此,西方列强疯狂地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又把中国当成其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压榨和剥削中国人民。
  这样的设问,同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利于打破学生的狭隘的爱国思想。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既要培养学生有爱国思想,又不能把学生的爱国思想培养成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又要用世界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又如,在《历史》必修(Ⅰ)第13课《鸦片战争》,讲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时,教师设问:你认为如何快速地科学地识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总结说:(1)从南到北:广、厦、福,宁、上――这样即记住了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五个通商口岸”,又能基本上掌握了他们的地理方位,在应对试题中出现的有关地理与历史知识相结合的题目时,学生也更容易应对,(2)割岛――尽管只是二个字,但却使学生明白,不是割让香港,因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而这方面的内容已经高考过几次了,(3)关税双方协定――这点内容,高考也考过,既记住了要点,又简单明了,学生如果能自己想到这样识记,当然更好,如果不知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识记起基础知识来也容易得多,(4),(5)、(6)内容就可以识记为“裁(领事裁判权)、最(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租(地)”四个字,加上前面的“五(五个通商口岸)、岛(香港岛)、税(关税双方协定)”,基本上就能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了。
  当然,如果学生能提出更好的识记方法,那就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这样的设问,不仅是学生相互交流识记方法,也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是使学生学会抓住内容的关键词,抓住问?的实质所在,在众多的知识点面前,在高考压力面前,能够简明扼要地识记住关键的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
  在讲到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1课时)》结束时,也可以再设计一个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第一次合作,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等史实,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发?(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A、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中国革命面临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困难,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我们顽强奋斗的人生进取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B、通过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C、从国共合作所产生的背景中,培养我们要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迎合时代的潮流,实事求是和果断正确的处事方法,D、从国共合作所产生的历史意义中,培养我们要学会合作的精神。
  以上说明,在教学中巧妙设计历史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识记,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忽略这一点教学,就不能有效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高考的竞争中就有可能陷于被动的局面。

标签:新课程 提高学生 中应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