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星光闪烁耀兰台 兰台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本溪:还档于民 献计于政   先进事例 针对全市62家破产企业承载本溪地方工业发展史的30多万卷(册)档案面临散失的实际,本溪市档案局迎难而上,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集约化整合,基地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争取市政府划拨2500平方米库房、投资280万元资金建设基地,集中保管这批档案并对外开放利用,切实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论证并指导建立了“全市企业退休职工档案管理中心”,托管职工档案17万卷,被省档案局领导喻为“本溪模式”。
  2009年,本溪市开展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研究,市档案局作为本溪文化符号和文化定位课题组组长单位,经过对本溪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深入论证,提出了把“太子河文化”作为本溪文化符号,受到全市的广泛关注,获得市领导和省社科联专家的认同,“太子河文化”已成为本溪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为进一步推介本溪城市品牌,市档案局还策划编纂了定位版的《本溪文化丛书》(6册),其中,承担编写的《地学殿堂》《枫叶之都》《考古特区》,为打造城市品牌和城市名片,提升地区软实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还创刊《决策参考》,共提出各类建议和论证20余篇,分别被市领导批示落实。
  访谈手记 快人快语的孙诚身上透着一股东北汉子的霸气,他所在工作团队的干事作风也颠覆了传统印象中档案工作的角色,连市委书记都评价说“你们干了许多文化局、旅游局该干的事,但我认为干得很好!”敢于担当’敢为人先、敢打硬仗,本溪市档案局紧盯中心,服务中心,将编研作为档案利用的第二战扬,打了许多场漂亮的文化仗。记者提到编研工作的瓶颈问题,孙诚说他们认为编研应当依托馆藏但不囿于馆藏,人员、经费等问题也可以通过馆内外联合来解决,本溪市档案局的编研工作原先也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后来立足档案、面向社会,勇敢打出文化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从自己找选题到选题找上门,现在电视台、报社等单位都愿意到档案馆里淘宝。正如孙诚所言,“混也是一辈子,干也是一辈子”,在他们的身上,记者切实感受到大文化、大档案、大服务的理念下,档案局正用实际行动诠释自我的角色定位。
  苏州:创先争优勇立潮头
  先进事例 在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无经验可循的挑战下,本着档案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苏州市档案局建立了全国首家专门管理改制企业档案的事业单位――苏州市工商裆案管理中心。中心成立之初就获评2006年中国档案界年度十大新闻,被誉为“苏州模式”。2011年4月,苏州承办中俄企业档案管理研讨会,“苏州模式”引起关注。国家档案局主要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政府统筹的“苏州模式”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可以将‘苏州模式’向全国推广”。
  信息化是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大势所趋。2006年,苏州市档案局投资612万元,在全省靠前建成数字档案馆,拉开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大幕,5个县级市中4个相继建成数字档案馆。2011-2013年,档案局再投入1千万元进行馆藏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2011年,投资1400万元的“苏州工业园区数字档案馆信息平台”项目通过验收。以数字档案馆为依托,各级档案部门快速推进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馆藏档案原文数据近3000万页,并结合民生热点建立专题数据库约150个,全市已通过认定的基层数字档案室200余家。
  访谈手记 事业由人创造,要想干好事业,首先要重视人的作用。机关工委副书记出身的肖?向记者介绍全局上下管理的经验之谈,抓作风、建班子、摘宣传、提干部……看似无奇的常规工作,真正做到位了,也就达到了风清气正好干事的目的。女性局长一般对细微之处给予更周全的考虑,也往往会赢在细节。记者问及档案部门如何争取领导的支持,肖?透露了一个奇招,每年他们都会为市委书记和市长准备―本相册,用照片档案的形式记录市委、市政府一年的工作业绩,这样领导一看到相册,就能想起档案局的工作。记者注意到,一向端庄优雅的肖局长,在介绍苏州市档案局的工作成就时,激动和喜悦的神情也溢于言表,这大概是出于对工作团队所取得成绩的认同和自豪吧。
  宜都:倾情服务“三农”
  先进事例 宜都市档案局利用市档案馆政府信息查阅大厅提供“超市”服务。市政府投资在市档案馆建立政府信息查阅大厅和电子文件中心,中心收集有全市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81个市直一级单位的涉农现行文件7237份,文件汇集209册,供群众免费查阅,提供“文件超市”服务。
  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各涉农部门将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数字化处理后,通过中国宜都政府门户网、宜都档案信息网和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在“三农档案”“惠民政策”“政务公开”“经济信息”“业务指导”等专题栏目发布,农民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享受快捷方便的涉农档案信息服务。全市目前已经上传60余万条开放档案目录和3万多份已公开现行文件。
  发挥基层综合档案室就近便民服务功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直涉农部门、乡镇直属涉农站所、行政村、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档案室,通过开发档案资源,利用电脑查询系统及时发布各种惠农政策、信息,开放惠农档案,方便农民查阅。目前共有3.2万人在村级档案室获取了相关档案信息。
  访谈手记 2005年接受国家档案局与人事部的联合表彰,2012年接受国家档案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联合表彰,这在全国县级档案局馆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对于一个自身人员较少的县级档案局馆更是难得。访谈过程中局长袁道杰始终笑呵呵,说话慢条斯理,这淡定的背后一定有制胜的秘密武器。据他介绍,全局馆上下靠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总结起来就是“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争创一流、勇于攀登”,在这16个字的驱动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关键措施,比如工作AB制,指的是每项工作都应该有两个以上的人熟悉,其中A为主、B为辅,这样一旦A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开展工作,B可以及时顶上,有效避免了工作的脱节。袁道杰说,档案事业对我们的期待很高,同时档案工作能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步,全局同志也深感自豪。再次注视袁道杰淡定的目光,记者看到的是宜都市档案局对档案事业未来规划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阿克苏:全疆第一馆
  先进事例2008年3月,阿克苏地区一个上海援建的卫生项目划地涉及原档案馆拆建,而此时恰逢新的《档案馆建设标准》颁发,借此时机他们提出了新建高标准新型档案馆的建设规划并被批准实施,仅一年半时间就建成了近万平方米的新档案馆。与此同时,按照《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和《测评细则》查漏补缺,3个月后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验收,次年又顺利晋升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 馆。近5年全地区9个县(市)先后有2个以政府投资为主新建了档案馆,3个进行了档案馆改造,其他县(市)也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搬离了危房,保障了档案安全,馆库面积、档案展览、陈列面积都有所增加,库容馆貌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地区档案馆馆藏永久、长期档案案卷级目录全部数字化,计算机检索率进一步提高。初步建成以局域网、电子政务网、互联网为平台,以档案目录数据库为中心,以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文档一体化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联网信息发布系统为支撑,面向社会的“三网一库”架构。
  此外,阿克苏地区档案局及时启动了“档案记忆工程”,广泛征集反映城乡发展变化的各种档案资料,举办了“档案见证阿克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放60周年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展览,举办了“光辉的历程――阿克苏地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档案史料展览”,接待参观80批次1650人次。
  访谈手记 阿克苏地区档案馆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把握机遇、不甘落后的精神。作为后来居上的西部地区档案馆,工作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却也不乏大手笔之作的决心和胆识,他们按照新档案馆建筑设计标准,建起了全疆第一座符合建筑要求的新档案馆,地上8层地下1层,连政府办公设施都没有档案馆好,又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国家二级、一级档案馆验收。局馆长陈绍萍坦言,馆建完了,也达标了,大家身心疲惫,有点想松口气,但是只要想到档案馆的建设离不开党委、政府,援建省市和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顿感压力倍增,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来回报他们,何况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已经启动,虽然阿克苏先行一步,但是今后其他市县比我们做得好的肯定有,要向他们学习的还很多。有了奋进的精神,又满怀感恩之心,记者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像阿克苏一样的新星,闪亮在祖国广表的中西部大地上。
  李福君:文档中心的好管家
  先进事例
  通过竞争上岗,李福君来到文档管理中心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文档管理中心的所有工作都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的压力很大,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李福君和中心的另外两名同志,承担起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纪委等43个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他们首先制定了档案接收、利用等10余项制度,接着引入“标时法划分保管期限”的先进理念。李福君独立完成了对各部门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核、修改、定稿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各单位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与此同时,为保证文档管理中心能够适应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需要,经过她和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提出了研制开发“区文档管理中心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通过与开发公司无数次磨合,完成了文档管理中心管理系统与区政府“OA”办公系统平台的对接,实现了接收、保管、利用、鉴定和进馆等工作环节的网络在线处理,使机关文档一体化和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成为现实。
  2005年课题结题,专家评审委员会认为:文档管理中心用文件、档案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了管理手段的变革和流程的优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了管理成本;在文件著录、接收、保管、鉴定和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创新,成果可在全国推广。该课题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宣武区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访谈手记 想必档案部门十有八九都遭遇过立档单位拒交档案,即使磨破嘴顺利移交,也不一定按时保质的尴尬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出自立档单位对利用不便的担忧。然而诚心实意做好利用服务,是李福君雷打不动的工作理念。只要一个调挡电话,工作人员就会在第一时间亲自送档上门,而恰恰是这样的“笨办法”,为李福君的工作团队赢得了信任和支持,后续工作的开展才能变得顺利。光环的背后也满是辛酸,半路出家的兰台人不在少数,然而能做出一番业绩令人刮目则实属不易。李福君说,专业是她自学的,计算机也是后来才学会的,与年轻人相比,有时自己也会感到自卑,但是她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通过自身的学习、提升,总能发现新的东西,也能给年轻人树立榜样。采访结束时,望着眼前这样一位身材瘦小、声音沙哑却挑起大梁的女同志,她的形象不禁令人肃然起教。
  邹德琼:勇做率先吃螃蟹的人
  先进事例 新时代呼唤新思维,新思维促生新机制。面对档案事业发展现状,2004年8月,邹德琼主持召开了局务会议,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他们按照,《档案法》确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的原则,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统―了思想,达成了共识,要求破除“躲进小楼成一统”、“守业为本”的旧观念,树立“发展为上、资源为本、服务为先”的新理念,提出了主动整合专业档案资源的工作思路。
  经过认真调研,太和县档案局形成了整合土地专业档案资源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实施方案,报县委、县政府审批。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整合土地档案进馆,并下发了相关文件,出台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土地档案交接动员会议。但实施过程却一波三折。交接动员会后,土地部门拒绝移交。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依法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将土地档案完整、系统移交县档案馆。他们向省档案局请示,与土地部门沟通,请县委县政府进行协调,最后,县政府主要领导到阜阳市国土局,登门与主要领导协商达成共识,县政府常务会议作出决定,整合土地专业档案,移交县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到2005年7月,全县31个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保管的27万卷地籍档案全部移交县档案馆。太和县成为安徽省整合土地档案资源第一县。
  访谈手记 作为安徽省整合土地档案资源第一县,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动力驱使太和县勇做率先吃螃蟹的人,憨厚的笑容绽放在邹德琼的面庞,谈吐之间流露的除了低调,只有谦逊。据他回忆,那时看到土地档案不能得到合理安置,有些发霉虫蛀,感到寒心,没有办法坐视不管。就是出于这样的责任感,他带领全局上下,做了这件“分内的事”,却成为全省的美谈。1年时间,27万卷地籍档案全部移交进馆,这其中的艰辛自然是很难用只言片语说清的,邹德琼说可能是他们的韧劲感动了领导,连刚开始态度强硬的土地局局长,最后也承认“还是你们档案局赢了”。谈起这次来京接受表彰的感受,邹德琼表示党和国家给基层档案工作者这个荣誉,感到自豪,同时欣喜地看到,档案工作自模改以来由冷变热,“现在从事档案工作更有奔头了”。
  耿庆莲: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先进事例 档案工作是一项信息资源储备工作,长期以来,因缺乏专项经费,大量珍贵档案的征集抢救、技术保护工作无法开展。十年来,为了争取工 作经费耿庆莲也记不清找领导多少次,真可谓是磨破嘴、跑断腿。她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以前档案局没有一分钱档案保护费,只有3万元的征订报刊杂志费,可以说夏季需要防虫药的费用都没有。面对30万卷档案被虫叮咬,她真是心急如焚,打报告找市长,市长让财政局给了5万元,可是,这怎么能行?在一次市里开会时,耿庆莲早早地在门口等到了市长,对他说:“你给我们5万元档案保护费太少了,工作没法开展,档案让虫咬了我负不起这个责任。”市长当场答应再给3万元。之后,随着档案进馆数量的增加,她无数次找领导及财政部门,使洛阳市的档案保护费由2003年的8万元,2004年15万元,2005年18万元,2006年24万元,2007年48万元,2008年至今增加到52万元,并列入了当年的财政预算,使珍贵、破损档案的抢救、修补、复制工作得以有效进行。
  此外,为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耿庆莲也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专题报告,争取到资金730万元。为了搞好档案信息化工作,使馆藏档案数字化,争取到资金353万元。
  访谈手记 私下接受记者专访的耿庆莲有着典型中原人的豪爽和质朴。在她看来,连用两个“太重要”强调馆库建设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为过,“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干部,组织把你安排在这里,就一定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了责任心,还要有经费。当记者问起她是如何实现档案保护费从原来的一分没有到逐年递增,又是什么勇气使他敢和市长“叫板”要经费,言谈之间流露的既是当家人的敢说敢做,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独到。她说,做工作必须要想办法,不能怕得罪人,基层档案工作者越不敢说话不敢反映问题,工作就越没法干。对于这些年的工作成绩,耿庆莲总结了两点经验之谈,一是女性的优势,二是在机关工作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大家眼中这样一位耿直豪爽、让领导烦让领导怕的老大姐,对待工作始终有股较真的韧劲,用她的话说,“国家给咱有俸禄,这是咱们自己的职责,咱应该干好这份工作”。
  姚炳烈:水族文献遗产的忠诚卫士
  先进事例 近10年来,为访求水书,姚炳烈走遍全县所有的水族村寨,到过每一位水书先生家。水书先生对档案馆收集水书不理解,有戒备心,要说服动员他们出示或者捐出水书,工作十分艰难。为了能与他们打成一片,他耐心向他们解释国家对水书的重视,讲解水书对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一天说不通,两天也说不通,就只能住下来,继续沟通和交流。姚炳烈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他们,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一些水书收藏者把他们视为家藏珍宝的水书捐了出来。现在荔波县档案馆已有水书档案文献原件9238册,是贵州省收藏水书原件最多的档案馆。
  2005年以来,荔波县档案局(馆)就开始组织水书先生及专家对《泐金?纪日卷》《金银?择吉卷》等水书进行翻译,译稿达170余万字,出版了3部水书译著,并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朝陶器碎片上24个神秘符号中的18个进行了破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依据。2008年3月,荔波县档案馆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2009年上半年,他们利用馆藏档案举办了“荔波县档案精品展”,加上之前举办的“荔波水书展览”,先后接待参观者6.2万人次,对推介荔波、宣传荔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好评。
  访谈手记 一身极具民族特色的马尾绣着装,北方男人一样的粗犷与豪爽,眼前的水家汉子姚炳烈,整个访谈过程中和记者谈的最多的就是水书档案的抢救工作。他热爱自己的民族,更热爱档案工作,他也许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却是一名合格的民族文献遗产守护者。虽然身处偏远地区,但是始终怀着为档案事业和民族文化作贡献的崇高信念,曾经为抢救水书档案差点搭上性命的姚炳烈坚持认为,如果水族的历史文化没有传承好或者消亡了,“这是档案部门的罪过”。从他激动的手势和奕奕的神采中,一种名为“为民族守史”的高尚情结,在记者心中回荡许久不能散去。

标签:闪烁 星光 耀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