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36种含马兜铃酸中药 马兜铃与肾病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1991年的某一天,比利时布鲁塞尔一家诊所来了两位女病人,年纪轻轻却都得了急性肾病(Nephropathy)。主治医生让-路易斯?范赫维根(Jean-Louis Vanherweghem)详细询问了两人的病情,发现她俩都在近期服用了一种减肥药。这药来自一家新开张的中药店,店主根据中医理论自配了一种减肥药,在当地卖得不错。
  范赫维根没有证据证明这种草药有毒,但他记住了这件事,一直留心观察。次年,他又发现了7例这样的病例,得病的全都是在这家药店买减肥药的年轻妇女。这下他坐不住了,将此事写成论文,于1993年2月13日发表在著名的《柳叶刀》(Lancet)杂志上。第二年,他又做了一个更加广泛的调查,找到了70名同样因吃这种减肥药而得了肾病的妇女,其中30人已经病故了。这篇论文再次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这个词开始流行起来。
  此文一出,法国、英国、比利时和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宣布禁止销售这种减肥药,并着手调查到底是哪种成分导致了肾病。科学家们将减肥药的主要成分分离出来,依次进行动物试验,终于把焦点锁定在其中的一味中药――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chi)上。广防己是马兜铃科的植物,这一科的植物都含有马兜铃酸,实验表明马兜铃酸能够让小鼠得肾病,原因不明。
  马兜铃是一种遍布全世界的草药,早在公元前300年就被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记在了药典上,这就是马兜铃的学名“Aristolochia”的来历。马兜铃的茎秆弯曲,很像女人的生殖道,因此欧洲人认为它可以加快月经血的排放,甚至还有助产的功效,这就是为什么马兜铃的英文名字是Birthwort(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生殖草”)的原因。
  虽然马兜铃已经被使用了2000多年,但它的毒性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才第一次为人所知。原来,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谷地有一些村庄的居民得肾病的比例很高,还有很多人因此而得了“上泌尿道上皮细胞癌”(UUC)。医生们一直找不出原因,只能将此病笼统地称为“巴尔干地方性肾病”(Balkan Endemic Nephropathy)。1969年,有位克罗地亚医生前往该地调查,发现病人所在的村庄附近的麦田里都混杂了大量的马兜铃,当地人有可能是吃了混有马兜铃种子的面包后导致中毒。但他的这个想法缺乏实验证据,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马兜铃科植物也是很多中药的重要成分,尤其是销量很广的龙胆泻肝丸里含有的关木通就属于马兜铃科。古方中这味药用的是木通,但因为木通难求,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用关木通代替,另一味中药防己也是这样被广防己代替了。减肥药的事情出来后,中国卫生部于2003年正式宣布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
  那么,马兜铃酸有没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把它的致病机理搞清楚。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药理学教授亚瑟?格罗曼(Arthur Grollman)接受了这个挑战,他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在患者的肾皮质中发现了马兜铃酸和DNA相结合后生成的加合物。接着他又发现了这种加合物能够致癌的证据。简单来说,人体内有个p53基因,其正常功能是抑制癌细胞生长,如果该基因发生突变,失去效力,癌细胞就不受控制了。有趣的是,虽然基因突变可以有多种形式,但那些肾病患者当中有一种A-T到T-A的特殊突变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和马兜铃酸有着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只要检测到A-T到T-A突变,就几乎肯定可以找到马兜铃酸和DNA的加合物。也就是说,这个加合物,以及A-T到T-A的突变形式,都可以作为患者吃过马兜铃的标志性证据。
  格罗曼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07年2月9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这篇论文提出,中草药肾病和巴尔干地方性肾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病,都是马兜铃酸引起的。但是,这篇论文只研究了少数病人,还需要流行病学研究作为支持。格罗曼选择了台湾地区,因为有1/3的台湾人曾经服用过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而台湾有12%的人患有慢性肾病,发病率居世界首位,被称为“透析之都”。
  格罗曼和台湾地区科学家合作,找到了151名UUC病人。这些病人的肾皮质和癌细胞分析结果再次证明,马兜铃就是罪魁祸首。这篇论文发表在今年4月9日出版的PNAS杂志上,格罗曼在文章最后指出,马兜铃酸和DNA加合物可以在人体内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凡是服用过此类中药的人,无论多久以前服的,患肾病和UUC的概率都会比普通人高,应该加强警惕。

标签:马兜铃 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