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新唐书读书笔记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读书笔记—由杜甫想到的

(一)

晚上翻到《新唐书-杜甫传》记载—杜甫任右拾遗期间,与房官是贫贱之交,当时房官率军讨伐安禄山判军,打了败仗,再加上他任用的门客董延兰犯了罪,结果被罢免了宰相职务。于是杜甫便上奏道:“房官的错误不大,不宜罢免宰相职务.房官学识精通,具有大臣的气质与才干,当代舆论都认为他能承担三公,??他能念念不忘朝廷的忧郁,仗义办事之气概时时溢于脸面.但他性格高傲,又酷爱弹琴,琴师董延便寄居于房官府内,这个姓董的贫困交加,年老糊涂,凭着房官之势干坏事.房官不过是因为同情他人而至使自己的名誉遭受玷污.我只觉得房官的功名尚未成就,却因故使其抱负中途断绝,十分可惜.才冒死上奏,希望陛下原谅他的小错,重用他的大才??”肃宗大怒,命令有关部门会同审讯杜甫,后因宰相张镐解围: “杜甫如因而得罪受罚,恐怕断绝了朝廷今后的言路”。

肃宗虽然赦免了杜甫,但再也不理睬重用他了。

李白“诗仙”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杜甫“诗圣”的现实主义态度共同筑就了唐代诗坛的绚丽和丰厚。杜甫有“致群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本篇就反映了因上书救助忠臣房官遭遇测而向唐肃宗剖明心迹的一翻辩解,从中可以看出不因小错而全盘否定人才的评人用才的政治眼光,以及他委婉尽致论证事理的口才,可惜肃宗没有他祖宗李世明那样的政治气度和才能,不喜房官,也不喜杜甫,才将其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才有了“诗史” 《安史之乱》,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巨变和民生的疾苦。

“安史之乱”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另一方面却把杜甫推向了创作的高峰。正是因为他举家南迁到了成都郊外的一处草房里,才于饥寒交迫中苦炼出那么多的好诗绝句,譬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用“江山”把“花鸟”衬托的更加美丽;紧接着,又用这美丽的春光牵动诗人的思乡之情:转眼又是一个春天过去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那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故乡啊?

试想一下,倘若不是流落他乡,即便是同样的景物也未必能够引起杜甫的如此诗情。 窃以为,写诗一如淘金,但凡动人魂魄的诗句大都是“动荡”中筛选出来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词大家因祸得“福”,是在漂泊和困苦中反倒成就了“逾白之鸟”和“欲燃之花”。前有流亡的杜甫,被俘的李煜,后有谪迁的苏东坡和逃难的李清照。

看来好的现实主义文字,既需要用动荡“筛”,也需要用苦难“酿”。

(二)

或是盛唐的经济活跃,或是衰唐的政治动荡,总之,唐代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相当频繁,为此的“别赋”也比比皆是,仅在《唐诗三百首》中便信手可得:

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从杜甫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到高适的《别董大》,不一而足。

然而,一样离别,千般感动,同为“别赋”,诗人的心境和诗中的意境却大不相同: 都是送友人川,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王勃既没有眼泪,也没有悲伤,情绪相当乐观,这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名句;而历经沧桑的李白则不然,于是,状奇险之景,寓不平之意,从“蜀道难”点化出“仕途险”,用“路崎岖”隐含着“心不平”,真真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和朋友分手。

长亭古道,杜甫执手相送的郑公是一位即将赴难的白头翁,于是恐怕此一别将成永远,再见面时大概要在九泉之下了;而白居易在古原上送别时的年龄只有十六岁,当然不知愁滋味,年轻的朋友走就走吧,反正不久以后还会见面的,友谊和青春一样生机勃勃,所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窃以为,唐诗别赋中最动人的句子莫过于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者依恋满怀,生怕“元二”到了塞上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后者心潮澎湃,告诉“董大”普天之下到处都会有仰慕你的朋友。

时下的干部调动和人才流动也相当频繁,但是人们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古人大不一样了——如果你是遭贬回乡,站台上一定是冷冷清清的;倘若你是荣升进京,有绿酒有红包却鲜见青灯黄卷。

篇二:毛泽东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把书读活:毛泽东巧用读书笔记

读书最忌读死书,死读书。那怎么能把书读活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惑现代读者。

“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毛泽东酷爱读书,他将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常说读书要注重“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毛泽东博览群书,辩证的汲取书中的精粹,并将书本知识灵活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多写”。毛泽东一直坚持做读书笔记,借此记录下自己的思考,真正把书读透。 在整理毛泽东的读书笔记时,有六种笔记形式比较常见,非常值得现代读者借鉴。

第一种:摘录式笔记

在读书时代,毛泽东的笔记以摘抄为主。他身边经常带着两本本子:“讲堂录”和“读书录”。讲堂录里记载的多是老师上课的课堂笔记,在其中重要的部分都做了重点标注。读书录大多是在自修时完成的,里面抄录了全篇文章或一些精彩的段落。毛泽东在学生时代记了大量此类的读书笔记,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史料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现存的一本中抄录了屈原的《离骚》、《九歌》。 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摘抄的习惯。他边抄边思考,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从中提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其中有一些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

第二种:符号式笔记

在毛泽东读过的书上常常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毛泽东对书中内容的褒贬见解。他在读德国鲍尔生写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文章如果写得好,他就划圈,哪一句写得好,就划哪一句,全文写得好,就在标题上划圈。谢静宜在回忆毛主席的读书生活就提到过“三个圈”的故事。她回忆道:“开始我不明白,琢磨以后我曾问他,‘主席,是不是划一个圈的您认为比较好,两个圈的很好,三个圈的特别好呢?’他微笑着点头表示同意。”

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

《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毛泽东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毛泽东很喜欢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这些符号记录了他读书的感受。

第三种:批注式笔记

除了符号外,毛泽东经常在书页上写下读书的思考和领悟,在《论理学原理》一书中,很多页面上都留下了主席工整的小楷字、在行间还有12100多字的批语。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

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很多读书笔记得非常精辟,有些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毛泽东在1959年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这对于当前党的理论工作仍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篇三:旧唐书读后感

《旧唐书》读后感

《旧唐书》,是五代时人刘昫人受后晋出帝之命编写的,共二十本纪,一百五十列传,三十志。

开始,我是带着对李世民的崇敬读这本书的。李世民至太原随父李渊起兵,开创大唐,唐朝的大半疆土是李世民领兵打下来的,后经宣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登上帝位,在位二十三年,开创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成就和贞观之治的盛况不必多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对那个时期最形象的描写。而李世民身边自然离不了一群能臣干将,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绩、尉迟恭等等,身后还有一位贤德的女人长孙皇后。

一个好汉三个帮,拥有一群这么出色的帮手,自然容易成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是拥有能臣但却不能驾驭也是枉然,三国时的袁绍就是个好例子,号称“四世三公”坐拥四州之地,兵甲数十万,身边文有许攸、郭图、逢纪、田丰、沮授等,武有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淳于琼等,却被曹超在官渡一战而破,最后抑郁而亡。这正能看出李世民的不凡,十六岁开始领兵,手下的干将年龄都比他大,他却能服众,让手下的干将真心实意的在其左右,虽未被立为太子,手下之人却没有离他而去,这才有了后面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得以在二十八岁君临天下,开始了他的贞观创举。

他登基后的政绩不用多说,我最欣赏的是他小我治天下的思想,也是民贵君轻的体现。他真正做到了替天下黎民着想,民富才能国强,他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过上了太平安康的生活。“天可汗”就是在这个时候叫起来的,是附属国对李世民的尊称,足见其威望。

而在贞观后期,随着一起辅佐他登基的老臣一个个的老去,他开始犯错误。特别是魏征和长孙皇后死后,可以劝谏,敢于劝谏,能够让李世民从谏的人就没有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李世民可以重用魏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而在贞观后期,随着一起辅佐他登基的老臣一个个的老去,他开始犯错误。特别是魏征和长孙皇后死后,可以劝谏,敢于劝谏,能够让李世民从谏的人就没有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李世民可以重用魏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当看完李世民本纪,我已被作者奇妙的语言和历史的魅力深深折服,情不自禁的继续读下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皇,但她是以皇后身份下葬,在《旧唐书》里,她虽是“本纪”单却也是皇后。

武则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她从一个门第卑微的氏族走出来,走向宫廷,最终在男权的社会里雄居天下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很偶然的事情,如果没有时代机会,或者她没有政治家的气质,当然还有许多许多的因素,她是肯定成功不了的。我现在只对她政治家和野心家的气质做出自己的评论。

武则天很成功的运用了自己的政治手腕。她前期通过后宫的矛盾成功的进入了后宫,然后在后宫清除异己,当然手段之恶劣让世人不齿,武则天随后又开始借助男权的力量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内廷。什么是野心?对于武则天来说就是即便是做了皇后她也还是不满足。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一个女人如果想要走上政治舞台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那么武则天是怎么做到的呢?她就是运用政治手段把所有不利于她的事态全部扭转成对她有利的。比如她的出生不好,因为唐朝的初期是氏族式,也就是说贵族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而武则天的家族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很卑微的。所以武则天在当上皇后之后就通过改变社会制度和人才引进机制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的家族从一个小氏变成了一个名(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新唐书读书笔记)门望族,以此来抬高她本人的政治地位。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象武则天在这勾心斗角的宫廷斗争中,经历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现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武则天是一位政治天才,她不但没使唐朝的国力衰退,社会动荡。而且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使社会继向前发展。由此见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君。

唐朝,是在太宗,武后,玄宗的统治下最为繁荣,玄宗李隆基前期统治良好,人民安康,史称“开元盛世”,后期荒废朝政,引起“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唐朝打乱之后即位,因受前几代人,特别是武后,韦后,太平公主等人专政的影响,大大的削减了诸王后宫的权力,设立十王院,百孙院,不立皇后等政策,使唐朝中后期再未出现诸王,后宫作乱,同时设立节度使,使得边疆调兵问题简单化,稳固边疆。但是也正是由于节度使的逐渐强大,使得中央集权日趋削弱,并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常年割据。所以可以说是“成也唐玄宗,败也唐玄宗。”

旧唐书,可谓是唐朝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爱护它,将它传承下去,将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标签:读书笔记 新唐书 读书笔记大全 幼儿园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