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时间:2017-04-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前三节)

一,《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60.03

二,《纯粹理性批判》 (德)康德著;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2

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无论如何还是太难看懂了,加之一开始在图书馆拿到的是北京商务印书局的1960年蓝公武先生的译本,整本书都是之乎者也,难度更是加大了不少,研究了几天毫无进展,后来我终于决定放弃,想到图书馆另找一本别的书,却被我发现原来还有一本华中师范大学1991年出版的韦卓民先生的现代文译本,我喜出望外地把它拿回宿舍研究,随即发现,那些本来熟悉的现代文变得如此陌生,要看完是不可能的,于是就给自己定了个看完导言前三节的目标。第一次看下去,完全不知所云,到现在我总共把前三节看了5、6次,终于觉得小有所成。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导言

第一节: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就时间的前后来说,知识在经验的后面,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因为我们的知识能力觉醒而活动的原因是影响我们感官的对象一方面由其自身产生表象,另一方面激起我们的知性活动把这些表象进行比较,然后书上说是“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把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产生过程。

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虽然都从经验开始,但却不能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发生出来的。因为很有可能,甚至我们的经验性的知识也是由我们通过印象所得的和我们自己的知识能力(感性印象不过是其机缘)本身提供出来的东西这两者结合而成的。”。但是,如果这样,也就是如果我们的知识能力能给我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提供这样的便利,那我们可能稍有不慎就会把它所作出的增益和原来知识的原料混淆!

下面解释了一个叫“验前知识”的概念,就是不依靠经验,甚至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的知识。它是有别于经验性知识的一种知识,经验性知识是起自验后(也就是其起源在经验之中的)。但是其实有很多明明是从经验得来的知识被习惯于称为是验前得到的或者是能够在验前得到的,但事实不是这样,事实上,我们能够在经验中找到这类知识的来源:通常这类知识并不是直接以经验为基础的而是以一条普遍的规律为基础,但是这条规律的来源却是我们的经验。康德在这里援用了一个“拆房子”的例子:一个人挖掉自己房屋的根基,我们就说,他应该验前知道这房屋会倒塌,无需等到房屋实际塌下的经验(毕竟拆房子的机会不多,所以通常这个人是第一次拆房子,所以他本身很可能并没有经验,假设没人曾经告诉他,他也不曾目睹)。但是其实他这种知识是借鉴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万有引力”或者从平常人的角度讲“一切物体都有重量”,才能知道在支承物被取下后屋子就会坍塌,而这条规律却是我们从经验得来的。所以这类知识并不能被认为是验前知识。

所以,《纯》中所说的验前知识应该理解为“不是不依赖某一次经验的知识,而是绝对不依赖任何经验的知识。”相对的,依赖经验的知识就是经验性的知识。只有在验后,经验性的知识才有可能出现。“当没有任何经验性的都系参杂其中时,验前知识就被称为‘纯粹的‘”。下面用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纯粹”这个概念:“一切变化都有其原因”虽然是一个验前命题,但它并不纯粹,因为变化这个概念只能从经验中得出来。

第二节: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

现在已经阐明了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的概念,但是如何去辨别这两种知识呢?作者康德给出了纯粹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判别标准:

①、如果有一个命题,在思想它时,是作为必然的命题而被想到的,它就是一个验前判断;而且如果它除了从一个具有必然判断的有效性命题得出外,不能从任何命题得出来,他就是一个绝对的验前判断。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的是事物的“如此如此”,而不是事物的“不能不如此”。(必然性)

②、如果用严格的普遍性来想到某个判断,即在不容有任何的例外这种方式上来想它,它就不是从经验得出来的,而是绝对验前有效的,因为经验所能给我们的普遍性只能到“就我们迄今所观察到的为止,某某条规则是没有例外的”。(严格普遍性)

虽然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是分辨验前知识的可靠标准,两者不能分开,但是由于在这两种标准的使用中,判断的不必然性比其经验性的限制更易看出,或者说,有时候判断的严格普遍性比判断的必然性更容易证明而使人折服,“所以分别使用这两种标准是便利的,因为这每一个标准单靠它自己也是不会错误的。”。

好了,现在已经有了辨别这经验性知识和纯粹知识的工具,可以回到这一节的题目去了,下面就来论证“我们具有某种验前知识乃至常识也绝不缺乏这种知识”。

其实,在人类的知识中必然有普遍的判断(纯粹验前判断)是很容易找的,康德用了数学作为例子,的确,数学中的每一个命题都是既必然又普遍的。

从反面说,如果没有了纯粹验前原理,那么经验就不存在了,因为经验本身不具有必然性(如果具有了就变成纯粹知识了),如果经验赖以进行的一切规则总是来之于没有必然性的经验本身,经验就没有办法得出它的确实性了。所以就可以说“我们的知识能力确实有一种纯粹的使用,并且指出了这样一种使用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节:哲学需要有一种科学来确定一切验前知识的可能性、原理及其范围

正如序言所说,康德将要使形而上学称为一门真正科学。这一节开始着手去建设这一座大厦。

这一节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到了那些远离经验的地方,那些经验不能指导、不能纠正并超出感官世界的领域,我们认为这种探讨甚至“比知性在出现的领域里所知道的一切更为美好,其意图更为高尚“。康德说:纯粹理性本身所提出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神、自由与灵魂不死。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其最后目的的学问(连同它的一切准备工作),就是形而上学;但是诚然,在它的初期,并没有考虑过理性到底能否胜任这样巨大的工作。

如果说这是一座大厦,更不如说是一栋天空之城(离开了经验的地基),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很应该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探(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讨到底它是否稳固,而不是“在没有确定其由来时就使用我们所固有的知识”。但是,我们会忽视这样一种探讨,康德认为这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光辉的榜样——同属于这种知识的数学,数学对这种知识的其它部分引起一种有利假定,但是这里的“其它部分”却是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我们在扩充知识的路上勇往直前,只要不直接碰见矛盾,这种诱惑是无法抵挡的,而且,只要足够小心,矛盾也是可以避免的。于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数学只在对象和知识能在直观中表现出来这一限度内去研究它们,因为直观本身在思维过程中能在验前被给予出来,要把它与一个个“赤裸裸而纯粹的”概念分辨开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康德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来说明:身轻的鸽子惬意在空中翱翔的时候会感受到空气阻力,这时它很可能会认为在真空中飞行必定更为容易。人类理性在直观中研究数学对象并获得确定性和成功,因此就想抛开直观,企图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依葫芦画瓢。但是直观对于数学来说就好像空气对于鸽子飞行一样,没有了空气,鸽子飞不起来,同样,没有直观的限制,数学上的研究不可能获得成功。于是,是不能把数学的方法硬套于形而上学上面的,书上说柏拉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没有了支撑物,他的知性就活动不起来了。

下面,康德简述了我们一般建立这栋建筑物的过程:人类理性的通常命运是要尽快完成它的思辩结构,只是后来才探讨其基础是否可靠。于是就援用各种辩解使我们相信基础的牢

固,或者干脆使我们放弃这种为时已晚而且又带有危险性的探讨。

康德说,我们以前的工作很大部分是在分析我们已有的那些关于对象的概念。我们把已经想到的东西加以澄清或阐明,并没有扩展我们已有的这些概念,虽然在形式上还可以作为新的见解,可是却没有扩大我们此前所具有的观念,而只是关于这些概念的分析。这种方法提供了真正的验前知识,但是理性“不自觉中”引入了完全陌生,而且是验前的概念,却不知自己如何能这样做。前人并没有在这个方面做过研究,康德找到了一个破缺口继续往下探讨。

篇二: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5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但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但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但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但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但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

《纯粹理性批判》是构成康德批判哲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先验论是这部书的几乎全部资料,主要分为导言、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其中先验原理论又是这部书的主体部分。

他的先验理论认为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认识的材料虽然从经验得来,但人认识这些材料时由于人心有其本身的构造而务必依据某些形式来认识,所以这些形式是从心自身来,不是从经验来,是先验的。知觉的形式如空间和时间,悟性的形式如数量和因果关系之类,都是先验的。

序文中他这样说:人类理性具有此种特殊运命,即在其所有知识之一门类中,为种种问题所困,此等问题以其为理性自身之本质所加之于其自身者,故不能置之不顾,但又因其超越理性所有之一切潜力,故又不能解答之也。由此理性陷入困扰,并非本身的过错。理性最初以:只能运用原理于经验过程,同时经验充分证明理性使用这种原理为正当者这一类原理开始。在这种原理的帮忙之下,理性追溯事物就要求更高更远的条件,唯有自悟改善这种行为,否则将永无止境,理性这种事业也就没有完成的期限。于是他展开了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他的批判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完成一个问题的解决,即人的认知如何可能的问题,也就是人的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知识不管以什么样式什么方法与其对象相关,并且是直接的与之相关,则称为直观,直观仅限在对象作用本人的范围内发生。人类具有先天的纯粹的直观,即时间和空间,在先天的决定中,想超越与之相关的概念时,只有在先天的直观中才能到达概念所不能发现的,但是却能在与概念相应的直观中先天的发现,又能综合与概念相联结的事物。但是这种基于直观的决定,决不能推广到感官对象以外。这也就是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在那里,他考察了感性认识中先天综合决定构

成的条件,认为有可观的物体刺激感官表象只是一些杂多的感性材料,只有由人主管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时间和空间加以整理才能成为感性上确定的知识,纯粹数学知识就是这样构成的。在先验分析论中,他阐明了悟性从自我意识的先天的统觉出发,运用悟性范畴去综合统一感性所带给的经验材料,而构成自然科学知识的原理,认为一切自然规律都是透过这种方式由人建立起来的,从而论证了认为自然界立法的思想。范畴表:单一性(一)量多数性总体性实在性(二)质否定性限性偶有性及实体性(实体及属性)(三)关系原因性及依存世(原因及结果)相互性(能动者及受动者间之交互作用)可能性不可能性(四)形相存在世非存在性必然性偶然性先验分析论即将自我所有之一切先天的知识分解为纯粹悟性自身所产生之种种要素。在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主要四点:㈠此类概念务必纯粹的而不是经验的;(二)此类概念务必不属直观及感性而属于思维及悟性;(三)此类概念务必基本的又严密与引申的或复合的概念有别;(四)个人本身的概念表务必极完备,包括纯粹悟性的全部领域。当一种学问在尝试状态中有概念集合而存立的,那么即使有任何种类的评价,也不能保证他的完备程度。这种完备程度务必有悟性所产生的先天知识的总体理念

,只有这种理念是组成总体的概念有严密的分类,以表现这类概念来组成一个体系。纯粹的悟性不仅仅要与一切经验有别,而且也要与一切感性截然不一样,纯粹的悟性则是自存自足的统一体,并非是外部增加的。悟性知识的总合,组成一个体系,有一个理念包括并经性规定。这种体系的完备和调整,同时就能产生所有一切分子的正确与真纯的标准。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阐明了理性有一种自然的倾向,但要从已有的知识透过推理去发现未知的东西,这必然会导致不顾经验的限制而对理性的推理潜力作无限的运用,以便对超验的对象如世界整体、灵魂和上帝透过悟性范畴来加以认识,而悟性范畴本质上又只适合于把握感性经验,这就产生了二律背反,即两组截然相反的决定由于得不到经验的验证,而永远处于对立冲突中,其实都是理性的一些先验幻相,这就是以往哲学(行而上学)试图透过认识的理性(思辨理性)对超验对象作出先天综合决定之所以失败的根源。先验幻相在极为正确的悟性规律的经验使用时所发生,这种幻相也能为想象力的影响所误导。康德把其应用全然限于可能的经验限界内的原理为内在的,而名宣称超越此等限界的人为超验的。所谓超验,并不是指范畴的先验的使用或误用,而这种先验的使用

或误用,则是决定力没有受到批判的正当制抑而没有充分注意纯粹悟性所能容许的其自由活动的境遇界限所产生的误谬。康德认为,超验对象在认识中只有作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即范导性的理念,才能发挥其引导认识不断前进的作用。在他看来,物自体或超验对象虽不可认识,但能够作为实践的对象去追求,这就是实践理性的悬设,即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和上帝存在,它们为人类道德生活带给了前提。在完成先验原理论的同时,康德还提出了先验方法论。他所谓先验方法论,则是规定纯粹理性所有完全体系之方式的条件而言。则以一切纯粹思辨的理性兰看所有知识的总合,他把自我的理性比作自身内部的一种建筑物,在已有的先验原理的状况下,运用各种材料来组建这种建筑物,使之建起一座豪宅或是通天高塔。这也就是运用先验方法论来组织运用先验原理的过程,也是其到达的目的。康德说,经验只给了我们十分有限的知识,但是,经验远远不是意识惟一的知识来源:经验远远不是我们的理解力会受到限制的惟一领域。经验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可它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必须就是存在的,什么东西必须是不存在的。因此.它就永远不能给我们以任何普遍的真理;而我们的理性,它对于这类的知识个性感兴

趣,我们的理性受到经验的刺激,而非因为经验而满足。普遍真理,其本身同时也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点,它们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它们本身就十分清楚,十分确切。我们相信,而且对自我的信仰十分明确和肯定,我们得到这个确定性不是透过经验,因为经验只带给给我们一种可能性,而是透过我们意识当中天生的结构得来的,从意识在里面发生作用的自然而不可避免的方式中得来。因为人类的意识并非仅仅是一张白纸,任由经验在上面书写,也不仅仅仅是一堆感觉,它用心地组织和转换,它把混乱的经验变成纯粹的知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把人类一切知识建立在主体先验的能动作用上,极度高扬了主体的独立性。虽然有些很绝对,用我们此刻的观点很难以理解,因为我们日常的思维好像就定格在唯物主义观点上,对于这部唯心主义的观点有些生涩,但是有很多还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不是从哲学研究来说,而是从生活、学习和做人来看。参考文献:1。《百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价---刘晓竹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价序言、导论、先验感性论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年版。3。《康德传》商务印书馆出版社出版。(备注:我是在导读的引领下完成的,原本就很晦涩的哲学文章,再加上不是

真正的本国语言,使我很难理解,读完这部书才真正的感触让哲学说我们自我的语言这句话有多么重要,翻译的文章或多或少的失去了原有的真的内涵。)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能够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须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那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

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潜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十分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潜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那里就应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应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资料,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务必要透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能够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带给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决定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决定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必须的法规,

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但是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透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内含?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务必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

这天看到的是关于时间的那一节,康德用了超多的篇幅证明时间是主体的主观形式,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如果一切变化全部消失,时间还将存在;时间有它固有的实在性,是一种经验实在性,如果主体没有这种直观形式,一切变化的表象,时间的表象将不可能;

另外康德也批驳了把时间看成是绝对实在,也就是客观实在的说法,这种说法有两种论调,一种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的自存的时间,相当于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地位超然的母钟,万事万物不管如何变化,不能影响到母钟;

另一种论调认为时间是依存于各变化中的表象的相互关系的,也是客观实在的;

针对这两种论调,康德分别进行驳斥,第一种不能够认清表象和主体的直观形式之间的关系;第二种,难以给出数学这门纯粹科学的先天根据。

所以他的决定是:时间是主体的直观形式,这样能够两者相圆。也和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对时间的讨论类似。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五):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能够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明白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十分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必须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那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潜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十分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十分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潜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

标签:批判 读书笔记 理性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