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二年级日记 > 正文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_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知识点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单元分析   生活是瑰丽迷人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你也许会忽略那些看似平凡的一切,岁月的长河中可曾有一位恩师让你终身难忘,可曾有一段经历令你刻骨铭心。《藤野先生》是一首赞歌,又是一支心曲,道出了一位爱国青年探索救国道路中的心路历程。
  生命,是大自然最伟大的作品,生命属于人的只有一次,生命是美好的、珍贵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这样一个人群,她让“生命与和平相爱”,她使智慧同永恒相随,她诞生在《圣经》的发源地,因敌人驱赶,散居世界各地,她养育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卡夫卡……她的名字叫犹太。
  生活中人们往往轻视生命,甚至摧残生命,可杰克?伦敦笔下的淘金者却苦苦地追寻着生命,在九死一生的绝境中,他战胜饥饿、病痛、寒冷,以刚强和勇气顽强求生……海伦?凯勒在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里,创造的多彩多姿的生活,让我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活”吧!
  单元课标要求
  1.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不同文体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
  2. 掌握速读法的要领,读课文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
  3. 运用速读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一篇文章最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4. 学会合作探究和自由写作,能自由地、有条理地叙述事实,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 知识点梳理
  (一) 《藤野先生》
  1. 生字词
  绯红(fēi) 驿站(yì) 教诲(huì) 系住(jì)?摇芦荟(huì) 深恶痛疾(wù)
  瞥见(piē) 畸形(jī) 匿名(nì) 诘责(jié)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不逊(xùn) 樱花(yīng) 芋梗汤(gěng) 杳无消息(yǎo)
  2. 作者简介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2) 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 文章内容及主旨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
  4. 重难点解析
  (1) 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3) 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4) 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5. 主要写作特点
  1. 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从外貌、语言、动作到精神品质,无不刻画入微,形神毕肖。从侧面烘托、映衬,形象突出。
  2. 各组材料(生活事件、世态人赙、历史材料、科学知识及现实斗争)如此丰富,如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由于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 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是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放得开,收得拢,形散而神不散。
  (二) 《生命与和平相爱》
  1. 生字词
  煞有介事 杀戮 纳粹 锲而不舍
  兴致盎然 深谙 娴熟 侃侃而谈
  2. 作者简介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约150万字。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198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
  3. 文章内容及主旨
  戴维是千百万个犹太人中的一员,是整体优秀的犹太民族中的优秀个体,正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特别是犹太民族的优秀精神,滋润、灌注出戴维优异的人格力量。文章要揭示其品质之“源”,就必然会揭示出他个性中蕴涵的民族精神的共性,通过他透视出整个犹太民族。所以说本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
  4. 重难点解析
  (1) 概括文章大意时,同学们都提到了戴维具有杰出的语言才能,那么文中写到了他的哪些语言成就呢?
  1. 阅读中文长篇小说
  2. 流利的普通话
  3. 通过美国汉语水平高等级考试
  4. 还掌握了多门外语
  5. 掌握知识、翻译、理解和包容别人的文明等。
  (2) 戴维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是什么?
  是戴维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
  穿插关于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为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小孩则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读书会对人生大有裨益。犹太人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道理:生命有结束的时刻,读书求知却永无止境。
  (3) 作者是在哪儿发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的?
  在犹太会堂。正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和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支撑着犹太民族不断战胜人类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难,使他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重视知识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视为自身的发展开创更理想的环境。
  是对生命不衰的热爱,对和平执著的祈祷,才造就了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千千万万个戴维式的杰出人物。
  (4) 作者在犹太会堂找到了犹太的民族精神,找出了戴维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为什么还有后面的12、13、14段文字呢?小组讨论交流。
  ① 三段的中心词依次为 :善良、郑重、愿望。
  ② 这三段将作者探究发现的民族精神归结到个人的身上,在戴维身上来印证这个结果,抒发自己的感受。
  5. 主要写作特点:以小见大
  由于祖先的辉煌和千百年的屈辱,犹太人具备了热爱生命和和平的精神,这种精神孕育了犹太家庭的和谐氛围,这种氛围又造就了杰出的犹太人。作者在写作时将他的探究倒过来写,也就是个人――家庭――民族,这就是“以小见大”。
  (三) 《热爱生命》
  1. 生字词
  隐约:感觉不很明显。
  蜿wān蜒yán:弯弯曲曲地延伸。
  ?chán岩:一种高而险的山崖。
  耷dā拉:松弛地下垂。
  骸hái骨:人的骨头(多指尸骨)。
  辗转:经过很多地方。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于严厉;刻薄。
  奄yǎn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吹毛求疵cī:有意抓住人的小过失不放。
  2.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
  3. 文章内容及主旨
  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某些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有着震撼心魄的力量!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强大。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近乎真理的事实――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尽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4. 重难点解析
  (1) 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
  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 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
  是对生命的热爱。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地前进。
  (3) 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4) “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
  “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不如说是在与恐惧抗争。作者用精湛的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帮助你战胜它。
  (5)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5. 主要写作特点
  注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描写,如微微泛红的鹿骨头、在苔藓、岩石上留下的血迹、病狼的喘息声与粗糙的舌头摩擦两腮的感觉等,从极细微处着笔,极有质感地渲染人物困窘、残酷的处境。最传神的是对疲倦的描写──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出色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体力飘散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就是对生命的执著热爱。
  (四) 《享受生活》
  1. 生字词
  驾驭 膂力 颠簸 哑然失笑
  挚友 侏儒 消弭 疲惫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足,言词严正有力。
  2. 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丧失视觉、听觉和说话能力。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她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全球各地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成为全人类的精神楷模。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3. 文章内容及主旨
  文章通过对“我”的丰富多彩的趣事以及“我”从中感受得到的乐趣的具体描述,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忘我就是快乐;启示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不幸,要时刻对生活充满希望,要有一颗永远拼搏的心,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有意义的和美的东西。
  4. 重难点解析
  (1) 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田野漫步,户外运动,编织,玩纸牌,做游戏,浏览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歌剧等。
  (2) 海伦通过触摸雕像,感觉到人的爱与恨、勇敢和爱情,感觉到森林的秀美与自由……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她依靠通过勤奋获取的知识,借助丰富的想象,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是不是所有失去视听和说话功能的残疾人都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她克服巨大的残疾障碍,她不但是一个生活的乐观者,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所以她不但具备了正常人的情感,也具备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
  (3)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也真实而坦诚地向读者介绍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的酸楚和痛苦,然而,“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因为“忘我就是快乐”。该如何理解?
  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宽广的胸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
  5. 主要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写了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但它们之间却有一根主线,这根主线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散文的这一特点??摇?摇?摇“我”的趣事(乐事);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实质就是指散文的各则材料(即“形”)之间可以有时空上的巨大跨越,但是它们都必须同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即“神”)。
  三、 阅读演练
  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
  ① 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每天忙碌的人熙熙攘攘。八点三十分。装满乘客的地铁缓缓起动,向下一个站点驶去。
  ② 当列车行驶到两个站点中间地段时,突然一片漆黑,车也慢慢停下来。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的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下。有人大声骂司机:“真是个笨蛋!”也有人说:“养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用,简直是一群废物,”
  ③ 司机解释道:“突然停电,这是一次意外事故,我马上与调度中心联系,”司机在黑暗中摸出手机,拨完号码后没有任何信号。
  ④ 这是一次意外停电,波及全市。始料不及的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停电搞蒙了,通讯中断,交通阻塞,整座城市近乎瘫痪。地铁里的人如同无头苍蝇,纷纷掏出手机与外界联系,却都没有信号。有人用打火机照亮,得到片刻的安慰。女人哄着不断哇哇哭叫的孩子。有人说:“我好不容易找到这份工作,迟到会被炒鱿鱼的。”有人说:“我与客商约好,签一份额为三百万元的合同,失约可能会使合同泡汤的。”也有人说:“等出去了,一定要起诉地铁公司。”黑暗像一只无情的大手,捏得人喘不过气来。哭声、骂声、叹息声不绝于耳。有人说,“等一等吧,地上的人不会不管我们的。”
  ⑤ 突然,黑暗中传出一个女孩稚嫩的声音:“妈妈,太阳落山了!”妈妈说:“宝贝,乖,天黑了,宝宝睡觉觉……”妈妈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大家静静地听着,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各自想着心事。
  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我心脏病犯了,没带药,谁有急救药……”旁边的人就问:“谁有药?”人们开始纷纷问着,一个接一个往下传。终于有人说:“我有。”接下来就听到急急忙忙的翻找声。
  ⑦ “找到了!找到了!”那人边说边把小药瓶递给挨着他的人,这人接过药瓶又传。递给下一个人。没有人组织,药瓶却像接力棒那样被有序地传递着。
  ⑧ “唉呀!”一声惊叫,药瓶不知传到谁的手里时不慎掉到地上,那人急忙俯下身在地上摸,整个车厢的人都俯下身在地上摸,仿佛药瓶会在黑暗中流窜到车厢的任何一个角落。终于有人说找到了,把药瓶又传下去。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药瓶很快就传到病人手里。黑暗中,不知是谁递过一瓶水,病人吃完药安静了下来。
  ⑨ 不知又过去了多长时间,与外界还是没有一丝联络,有人提议往下一出站口走,立即有人响应,有人用打火机把自己的衣服点着了照明。立即有人大声喊:“快灭掉,烟能使人窒息!万一引起火灾一个人也别想跑掉!”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火扑灭了。刹那间,光明消失了,重新又回到黑暗的深渊。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憎恨黑暗,也没有过像今天这样渴望光明。
  ⑩ 这时,有一个人大声喊道:“大家手牵手跟我走!”
  {11} 话音刚落,人们就主动地手拉着手排成了长队,那人又问:“有没有没牵手的?”当确认都牵好手后,那人就带头向下一出站口走去。黑暗中,那带头的人不时被绊倒,但他爬起来再走,不知摔了多少跤。后边的人有条不紊地跟着,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
  {12} 人们终于从黑暗的地铁中走出来了,领头的人衣服刮破了,脸和手都碰出了血。更让人意外的是,人们发现,领头的这个人竟然是个盲人。
  1. 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方框。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感知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读完全文,联系题目中的五个方框,明确要从文中梳理出五个重要情节,并对此加以概括。
  2. 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想一想加点词用得是否恰当?如果用得恰当,请说说它的好处;如果不够恰当,请找出一个更好的词语替换它,并说说理由。
  (1)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恐怖的声音打破了可贵的安静。
  (2) 有过落地的教训,接药瓶的手就格外认真。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对词语的运用。(1)句中“可贵”用来修饰“安静”,联系文章看,灾难突然降临,车内是一片喧闹恐怖之声,在那种情形之下,“安静”是多么的可贵。(2)句中“认真”显得不够恰当,“认真”有严肃对待,不马虎之意,此处要表达出“认真、小心”之意,可以用谨慎。
  3.文章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然停电时人们躁动不安的状况。仔细阅读第⑤段,感受一下母女对话后地铁车厢里的氛围,并在下列横线上?摇 仿照画线句子,写一句话,描写出当时特有的宁静。
  此时,车厢里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4.文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思路点拨:本题涉及到对作品的初步鉴赏。文章反映的是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人群中所爆发出来的那种镇定、团结等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品味这一个个片断,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有益的启示,这就是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评判。
  5. 当灾难来临时,该如何应对?本文给你哪些启示?
  思路点拨:此题引导学生在有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已知探求未知,发挥思辨和探究的理性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答案要点:1. 突然停电,地铁车厢里怨声四起;?摇一位乘客突发心脏病众人传递药瓶救治;?摇由一位盲人引领大家手牵手走出地铁。2. (1)“可贵”用得好。它写出了人们从慌乱跳动中开始冷静下来的状态,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状态的肯定。(2)“认真”用得不够准确,可用“谨慎”替换。“谨慎”除了有“认真”之意,还含有小心的意思,此处用“谨慎”更符合语境。3. 此时,车厢里仿佛掉下一根针都听得见,静悄悄的。4.示例:对第五个片断印象深刻,将大家引领出黑暗的人竟然是一位盲人,这说明危难时刻,只要冷静、坚定,就可以发挥个人的潜能,化解危难。

标签:知识点 归纳 九年级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