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复杂性理论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近十年来,“社会身份复杂性”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m理学研究者的关注。社会身份复杂性是指个体对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感知到的重叠程度。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高时,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低;反之,当个体感知到的重叠程度较低时,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较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然后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内容、测量方法、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问卷量表的效度验证,并加强研究结果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社会身份复杂性;多重社会身份;重叠;内群体偏见;外群体容忍
  分类号 B849:C91
  1 引言
  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企业员工以及普通民众同时具有多重社会身份。例如,一名跨国公司的员工可能认为自己不只是公司的成员,而且是所读大学的毕业生,是自己国家的公民,还是一位经理、一名团队成员、一位父亲和会计师等。随着个人的社会身份的增加,人们可以同时具有多重社会身份,由此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人们将如何表征这些不同的社会身份,多重社会群体身份如何影响人们的群际态度和行为。目前,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但是多重社会身份问题已经成为群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近年来,关于多重身份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可以同时认为自己是多种社会群体的成员(Blader,2007;Chiu&Cheng.2007;Roccas&Brewer,2002)。通常,人们拥有四到七种重要的社会身份(Roccas&Brewer,2002;Brewer,2000),例如,国家、民族、性别、职业、宗教、政党派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有关多重社会身份对他人感知的影响的研究(Crisp&Hewstone,1999,2007)发现,感知者有时是根据主导性的类别身份评估他人,并且忽视甚至是抑制其他的类别身份(Maerae,Bodenhausen,&Milne,1995),有时是根据不同类别身份之间的线性可加性联合评估他人(Hewstone,Islam,&Judd,1993)。先前关于他人感知的变异的解释中,未被考虑到的就是感知者对自己具有的多重类别身份的表征方式,基本都当作误差项处理。例如,一个同时是白人和基督教徒的人如何对另一个既是黑人又是基督教徒的人反应,可能取决于感知者是依据种族身份还是宗教身份界定自己的内群体。由此可见,有关内群体的表征不仅影响自我概念,而且还影响自我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性质,因此理解多重社会身份的结构是很重要的(Roccas&Brewer,2002)。
  
  为了更好地理解多重社会身份的结构以及它对群际态度与行为的影响,Roccas和Brewer(2002)提出了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概念,表明人们在对多重内群体身份的主观表征之间的相关程度是有差异的。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群际关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进行阐述。
  2 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
  社会身份复杂性是在2002年由以色列开放大学的Roccas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的Brewer基于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提出来的,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然后介绍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
  2.1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群体之中的个体可能同时具备多重社会身份,不同身份有时会出现重叠现象,并且这种重叠程度可能是因人而异的(Roccas &Brewer,2002)。例如,一些群体可能完全被嵌入在其他群体中(所有天主教徒都是基督教徒),一些则完全不相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还有一些可能仅仅是部分重叠(医生和女人)。如果根据不同类别界定的内群体之间的重叠程度较高,那么身份就是相对简单的,对于任何一个类别来说,构成内群体和外群体的个体大都是一样的。例如,如果几乎所有的魔门教徒都居住在美国犹他州并且几乎所有的犹他人都是魔门教徒,那么基于宗教信仰的内群体包含的个体与基于居住地的内群体的个体是一样的。然而。当重叠程度较低时,社会身份就变得相对复杂,在某一类别上是内群体成员的个体同时在另一类别上又是外群体成员。例如,一位女性高层经理,在职业身份上,她极有可能将男性同事作为内群体成员,然而在性别身份上,她又有可能将男性同事作为外群体成员(Roccas&Brewer,2002)。也就是说,身份重叠会简化身份结构,反之,则增加身份复杂性。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多重内群体是非重叠成员身份,其主观身份结构就会变得更加包容和复杂。
  人们可以根据复杂性和包容性的连续体对多重社会身份进行表征,它能够反映个体的群体身份认知表征方式以及不同的身份被区分和整合的程度(Roceas&Brewer,2002)。为了进一步说明社会身份是怎样结构化和组织的,Roccas和Brewer(2002)提出了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型,主要包括四种多重社会身份表征模式(见图1,A和B表示两种社会类别),它们反映了多重内群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主观表征方式。
  第一种是交集表征(intersection,图1a),是复杂性最低的形式,它将多重社会群体身份简化成一种单一的高度排他性的社会身份,将内群体界定为多重群体成员身份的交集(或重叠)"不具备交集身份的个体都将被视为外群体成员。例如,一名根据性别和职业的交集身份界定自己的主要社会身份的女律师可能会将其他的女律师看作是内群体,将男律师作为外群体。第二种是主导表征(dominanee,图1b),也是一种低复杂性形式,在该模式中有一种主导型的社会身份,其他的类别身份附属于它,都包含在主导群体身份之中。例如,一个将职业身份作为主导社会身份的女律师会将其他的男律师和女律师都作为内群体成员。第三种是区分表征(compartmentalization,图ic,),代表较高复杂性的形式,认为多重社会身份保持高度的情境特性(Bodenhausen,2010;Roccas&Brewer,2002)。在某种情境下,一种社会身份是最重要的,然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其他的群体身份是最重要的。例如,在办公室里,职业身份可能是内外群体区分的主要依据,然而在家里,宗教或者文化群体身份可能变成最重要的。因此,在这一身份表征模式中,多重非重叠的社会身份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保持,但是个体不能同时激活这些身份。第四种是合并表征(merger,图1d),它的复杂性水平最高,是一种最具包容性的形式,它同时将多种非汇聚的群体身份纳入到社会身份 之中,认为社会身份是个体的所有群体身份的总和,人们只要具有任何一种重要的社会身份都将被视为内群体成员。例如,一名女律师会将男律师和非律师的女性都作为内群体。
  上述四种模式体现出社会身份有高复杂性和低复杂性的区别。高复杂性意味着承认各种内群体分类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其中,区分表征和合并表征是高复杂性表征模式。然而低复杂性意味着个体或群体具有多重身份但这些不同身份之间的同质性很强,交集表征和主导表征属于低复杂性表征模式(Roccas&Brewer,2002)。然而,在该理论模型中,作者还没有提出有效的度量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指标和方法。因此,他们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量化方法又进行了完善。
  2.2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界定
  社会身份复杂性是个体对自己的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观表征的方式,是个体感知到的多种群体身份之间的重叠程度。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人认为他们的内群体身份之间的重叠程度很高,个体就会保持一种相对简化的身份结构。例如,一个具有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白种共和党人可能认为基本所有的白种人都是共和党人,所有共和党人都是白种人。然而,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人则认为他们的内群体身份之间重叠程度很低。例如,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白种共和党人会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白种人都是共和党人,并不是所有的共和党人都是白种人。
  社会身份复杂性是认识和解释自己内群体信息过程的产物,拥有一种复杂的社会身份取决于两个条件:意识到多重内群体身份并且这些身份是非汇聚的(Roccas&Brewer,2002)。由类别表征理论(smith,1998)可知,社会类别可以从群体原型属性和群体成员构成两个方面来表征,因此,他们认为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从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子成分来理解,即重叠复杂性(overlapcomplexity)和相似复杂性(similarity complexity)。重叠复杂性就是对不同类别之间在数量或比例上的实际重叠程度的主观感知,当个体认为他们的多重内群体之间高度重叠时,就会表现出低社会身份复杂性;相反,当他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内群体都是重叠时,就会表现出高社会身份复杂性(Brewer&Pierce,2005)。然而,相似复杂性则是个体根据类别的定义和特性等内容对其所属类别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的主观判断。它评估的是人们感知到自己作为不同内群体成员的意义是否相似,也就是说,当个体认为他们所属的内群体之间越相似,那么他们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越低。
  2.3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操作定义
  Roccas和Brewer(2002)认为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作为一种个体差异变量来评估,为了操作化的目的,他们将社会身份复杂性界定为个体感知到的所有内群体身份配对之间的重叠程度的总和,这是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间接评估。具体来说,用自我报告问卷直接询问被试关于他们对自己的社会群体身份或特性的重叠程度,求出一个重叠平均数作为社会身份复杂性的间接测量指标。因此,对于任何一种测量来说,高程度的重叠表示一种低复杂性的社会身份,低程度的重叠反映了一种更加复杂和包容的社会身份。也就是说,社会身份复杂性与重叠程度呈负相关。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操作定义类似于Linville(1985)的自我复杂性(self-complexity)概念。Linville(1985)认为人们在自我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一种简单的自我概念就是具有重叠特征的自我方面数量较多,而复杂的自我概念则由具有多种独立特征的方面组成,重叠程度较低。社会身份复杂性跟自我复杂性是相类似的,因为它们都是描述自我知识方面之间关系的概念,都会受到认知风格、情境特性的影响,而且它们可能存在年龄差异,年长的人可能要比年幼的人的复杂性程度要高。然而,它们在关注的知识类型和测量方式方面存在差异,自我复杂性关注的是对个体属性的感知结构,社会身份复杂性关注的是对内群体的感知结构。因此,当测量自我复杂性时个体报告的是他们对自己个人属性的感知,来源于个体自我特性的多重表征,是一种个人自我。然而,当测量社会身份复杂性时,个人报告的是他们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原型(prototype)的感知,来源于他们对内群体的整体性表征,是一种集体自我(Rocca$&Brewer,2002)。
  3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测量方法
  3.1问卷调查法
  根据前面提到的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理论可知,社会身份复杂性有两个指标:重叠复杂性和相似复杂性。社会身份复杂性测量就是计算感知到的多种社会身份之间的重叠和相似程度。Roccas和Brewer(2002)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美国和以色列大学生的社会身份复杂性进行了测量。我们以美国大学生的研究为例,具体说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测量方法。
  研究的初始阶段让被试列出多种他们所属的社会身份(如种族、宗教、政治、组织等),并且指出哪些群体身份对他们比较重要。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列出至少四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他们认同自己是白人、美国人、大学生和相关的宗教派别。然后,提醒被试刚才所列的社会身份,并询问一系列关于他们内群体身份的所有配对(如天主教和美国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用来评估被试的内群体身份在每个比较方向上重叠程度的主观印象,例如,“在天主教徒中,有多少人是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天主教徒?”。要求被试用10点量表(1=很少,5=大约一半,10=全部)对问题进行一一判断。因此,重叠复杂性指标是通过计算所有内群体配对间的重叠性评估的平均数得到的,高分表示在表征多重身份时高重叠(低复杂性)。另外,还有一系列问题是用来评估对每个内群体间相似程度的主观印象。对于四种内群体身份的所有配对,都会要求被试报告其中一个群体中的典型成员跟另一群体的典型成员“是否高度相似”。例如,“典型的美国人与典型的大学生很相似”,要求被试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对问题进行一一评分。因此,相似复杂性指标是通过计算所有群体配对间的相似性评估的平均数得到的,高分代表更多的相似特性,也就是低社会身份复杂性。
  社会身份复杂性问卷是从被试所列的群体身份中选取多种相同的身份编制而成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对于同一被试群体的每个人来说。内群体身份都是恒定的,可以保证被试之间的高度可比性。但是,该方法可能会受到被试群体的影响,对不同的被试群体进行施测需要编制不同的问题,稍显繁琐。此外,已有的测量仍然比较粗糙,测量的信效度也需要进一步验证。
  3.2计算机测验法
  
  Miller,Brewer,和Arbuckle(2009)采用计算机测验法对社会身份复杂性进行测量,研究者用一种简单的电脑化的技术收集重叠分数,这种技术仍然是利用被试提供的自我生成的内群体身 份。实验室中的被试,以3至5人为小组,通过电脑独自完成群体生成问卷(Group ElicitationQuestionnaire,GEQ)和一系列测量社会身份复杂性重叠度的题目。
  群体生成问卷由一系列多重选择问题组成,用来获得被试的每个类别的群体身份信息,包括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家乡城市大小、出生地区、运动迷、社会经济地位和政党团体。对于每一个类别,向被试呈现他们可能属于的群体身份检表(checklist)。例如,被试会被问及“这些民族,种族群体中的哪一个能最好的描述你”,后面跟着一个种族,民族身份检表(如白人、非洲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等等),记录被试反应之后,接着进行下一个问题。被试对每一个类别做出反应之后,屏幕会呈现出被试的所有反应,生成一个他们所属群体的表格。由于被试都是大学生,因此,研究中将“大学生”这一共同群体身份增加到所属群体表格中。然后让被试选择四个最重要的群体身份。
  社会身份复杂性重叠测量是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的,让被试评估四个群体所有配对之间的身份重叠程度。在评估之前告知被试:“在实验的这一部分,我们对于你对自己所属群体身份的印象感兴趣。例如,一些属于同一个宗教群体的人也属于同一个政治群体。我们将询问你一些问题,用来评估自己所属群体之间成员的重叠程度。例如,我们可能问你群体1的人有多少是群体27如果所有群体1的人也都是群体2,那么你要说10(所有都是);如果群体1没有人是群体2,那么你要说0(没有人)”。然后要求被试采用反应量表(0-10)对四个群体所有可能的配对进行反应:0表示“没有人是”,2表示“听很少人是”,5表示“一半人是”,8表示“大部分是”,10表示“全部都是”。重叠复杂性分数是通过计算所有配对的评定分数的平均数得到的,高分数表示群体之间重叠程度高,具有低社会身份复杂性;低分数表示群体之间重叠程度低,具有高社会身份复杂性。
  计算机测验法利用被试生成的群体身份和对这些群体重叠问题的反应成功地复制了先前研究(Brewer&Pierce,2005;Roccas&Brewer,2002)的结果,因为采用该方法测量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和相关变量(群际情感和态度等)之间的关系与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从本质上来说,上述两种方法都是调查法,测量的内容大都是一致的,只不过问卷调查法是纸笔的方式,而计算机测验法则是用电脑控制的方式,操作自动化,方便快捷。
  4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作用
  社会身份复杂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成功地应对与他们社会身份有关的负面事件,而且还影响人们的群际态度和行为(Roccas&Brewer,2002)。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认为,高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内群体偏爱的减少和对外群体容忍的增加相关。具体来说,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个体将会比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个体更能容忍外群体,并且高社会身份复杂性可能会减少群际偏见与歧视,增加群际信任。这主要是因为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个体更有可能意识到在某一个群体身份纬度上是外群体的人可能同时在某些不同的维度上又是内群体成员,而且当个体意识到内群体身份之间的重叠程度较低时,可能会降低对内群体的积极评价,增加对外群体的容忍与肯定。当前,关于高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增加容忍性和减少偏见的结论已经得到了许多证据的支持。比如,Roccas和Brewer(2002)分别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大学生中考察了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对外群体容忍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对外群体的容忍性呈正相关,并且还发现多重内群体表征的复杂性和群际偏见有关。Brewer和Pierce(2005)对美国俄亥俄州居民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身份复杂性和人们对与社会群体身份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如多元文化主义、平权行动等)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高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高接受性和对平权行动原则的积极态度有关,而且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对外群体的情感距离呈正相关。还有研究(Miller et al.,2009)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和对民族外群体的态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身份复杂性越高,对民族外群体的态度就越积极。此外,Austin(2010)在俄亥俄州大学生中发现。当内群体伤害外群体之后,具有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人感到更多的内疚感,更加支持对外群体的赔偿。
  另外,Roecas和Brewer(2002)发现高社会身份复杂性还具有缓冲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应对一些对内群体地位的威胁。有研究(Ruvolo,1999)发现,多重身份条件下的被试比单一内群体类别的被试更不容易受到社会身份威胁(获得内群体的负面信息)的影响,单一类别的被试在获得威胁信息之后会降低自己对所属内群体的积极评价。还有研究发现,高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减缓刻板印象对被试的影响(Gresky,Ten Eyck,Lord,&McIntyre,2005)。Orth和Kahle(2008)在一项消费者酒水选择的研究中发现高社会身份复杂性可以降低消费者对规范性影响的易感性。这是因为消费者对规范影响的易感性将直接受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人拥有更多的内部价值观,他们会降低遵循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同时,社会身份复杂性还可充当重要的中介变量。Roccas和Brewer(2002)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在内群体威胁与外群体的容忍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内群体威胁会降低社会身份复杂性,进而低复杂性可能会降低对外群体的容忍性。还有研究(schmid,Hewstone,Tausch,Cairns,&Hughes,2009)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在群际接触与内群体偏见之间,以及独特性威胁(distinctiveness threat)与内群体偏见之间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是比较显著的,群际接触会增加社会身份复杂性,进而减少群际偏见,然而内群体威胁会降低复杂性,从而增加群际偏见。
  社会身份复杂性除了对群际关系有重要影响之外,对人际关系也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多重身份的经历和自我表征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且会对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Benet-Martfiaez,&Haritatos.2005;Downie,Koestner,E1Geledi,&Cree,2004;Roccas&Brewer,2002)。已有研究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会影响人际问题的解决,社会身份复杂性低的人以冲突的方式表征多重身份,从而会阻碍综合思维和行为;而社会身份复杂性高的人将以强化的方式表征多重身份,会使我们对他人更加开放(Brook,Garcia,&Fleming,2008;Greenhaus&Powell,2006)。此外,研究发现社会身份复杂性还影响人际认知复杂性。Medvene,Grosch和 Swink(2006)发现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人将会使用一样多的结构来描述“令人喜欢的同伴和不令人喜欢的同伴”,而低复杂性的人会使用更少的结构来描述“不令人喜欢的同伴”。也就是说,社会身份复杂性高的人能够综合地考虑他人的身份和观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5 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中专门探讨社会身份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对有限,目前主要涉及社会文化因素和情境性因素,以及认知风格和价值观等个体认知与动机因素,并且个体的内群体认同水平对其中一些因素与社会身份复杂性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5.1社会文化因素
  以往研究所考察的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群际接触(intergroup contact)。Roccas和Brewer(2002)认为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最明显的因素就是社会环境的实际复杂性。多元文化环境或其他的复杂社会环境通常会导致复杂的社会身份,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基于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类别是不完全重叠的,因此会增加社会身份复杂性。多元文化的社会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可能会受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社会规范的调节。Hewstone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北爱尔兰混合地区的人要比那些生活在同质的隔离环境中的人更能具有复杂分化的类别模式,表现出较少的内群体偏见,这是因为主张消除种族隔离的环境鼓励多种民族文化群体表达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主导型群体成员的社会身份复杂性。事实上,生活在更加多样化的环境中的人会意识到他们的内群体成员也有可能同时是外群体成员(Miller et al.2009)。在Brewer和Pierce(2005)的调查中发现,暴露于多样性的程度与重叠分数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持续的暴露在多样化环境中会导致内群体身份彼此重叠程度减少,形成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身份。
  另外,群际接触也会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它可能会塑造更加分化的内、外群体的感知程度(Pettigrew&Tropp,2006;Schmid et al.,2009)。Pettigrew(1997)认为外群体接触可能会使人们意识到内群体的规范、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应对社会生活的方式,与少数群体(minoritygroup)接触的越多,对内群体积极评价的就越少。美国俄亥俄州的调查(Brewer&Pierce,2005)结果表明,群际接触是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显著预测指标,群际接触程度越高,社会身份复杂性就越高。Schmid等人(2009)对北爱尔兰取消种族隔离地区的大学生的研究发现,与民族、宗教外群体接触次数多的被试认为他们的宗教和国家身份之间相似性较低,也就是身份复杂性比较高。同时,还发现群体认同水平在群际接触和社会身份复杂性之间起调节作用,与高认同者相比,低认同者的群际接触效应更为明显。
  5.2情境性因素
  社会身份复杂性除了受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之外,还受个体所面临的短暂情境性因素的影响。情境是个体面临的能够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引起反应的内外部刺激因素,它由一些暂时性的状态和事件构成,具有短暂性和偶发性的特点。情境性因素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是暂时的,不同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Roccas&Brewer,2002)。相关研究发现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情境性因素主要包括内群体威胁(ingroupthreat)、内群体独特性(ingroup distinctiveness)、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和压力(stress)。
  首先,内群体威胁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身份的表征,能够增强被威胁内群体的凸显性并且可能暂时成为主导型社会身份,降低其他内群体身份的重要性。此外,内群体威胁还可能会诱发压力损耗注意资源,导致一种简化的内群体身份表征(ROCCaS&Brewer,2002)。研究者(Roceas&Brewer,2002)在以色列大学生中考察了内群体威胁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关系,在实验中分别要求被试考虑未来与伊拉克的战争中增加非传统武器使用的可能性(高威胁条件)和考虑自己在大自然行走的场景(低威胁条件),结果发现考虑内群体威胁的学生比没有威胁情境的学生有更低的社会身份复杂性。
  其次,内群体独特性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影响与内群体威胁的影响相类似。因为人们倾向于注意那些让自己与众不同的群体身份,可能会使这一个内群体身份在多重内群体身份之间起到主导作用,进而可能会导致社会身份复杂性的降低。因此,当某一特定的内群体身份非常独特时,它就会在社会身份表征的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导致一种简单的多重内群体身份表征模式。例如,当相反性别的人占得比例越大时,个体就可能会根据这个性别进行一种简单的社会身份表征。
  再次,认知负荷也会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认知负荷是在面对具体任务情境时所涉及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这些认知活动需要占用工作记忆中的资源。然而,当认知负荷超载时,就会对注意能力造成重大负担,影响信息的加工、提取和分析。Roccas和Brewer(2002)认为认知负荷超载会影响复杂社会身份信息的获得,可能会暂时降低社会身份复杂性。因为通常我们周围都是一些具有相同内群体身份的成员,因此,当认知负荷超载时会使个体感知到所有内群体身份是完全重叠的,导致社会身份的表征趋于简单化。
  最后,Roccas和Brewer(2002)发现压力也会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尤其是重大压力的影响更为明显。他们考察了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压力情绪(担心的、不安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历损耗认知资源的压力情绪与社会身份表征的低复杂性相关(Roccas&Brewer,2002)。这主要是因为压力会导致注意力窄化,进而减少认知资源(Neufeld&McCarty,1994)。而且在压力条件下,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刺激的中心特征而忽略边缘特征,这可能会影响个体对多重社会身份之间的相似性和重叠性的感知。因此,在面对压力情境时,人们会倾向于认为他们所属的内群体身份之间是高度相似和重叠的,产生一种复杂性较低的社会身份表征。
  5.3认知与动机因素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认知风格和价值观等个体认知与动机因素也会影响社会身份复杂性。社会身份复杂性与其他领域的自我表征复杂性一样,会受到认知风格的影响,例如,闭合需要(needfor closure)和不确定取向(uncertainty orientation)。闭合需要是寻求明确固定的答案而避免不确定性,因此,具有高闭合需要的人比较喜欢将自己的内群体看成是彼此相似的,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社会身份复杂性(Roccas&Brewer,2002)。与闭合需要相反,“不确定取向”的个体追求不确定性,能够 容忍模糊的内群体边界,认为内群体之间只是部分重叠,可能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表征程度较高(Roccas&Brewer,2002)。由此可以看出,社会身份复杂性是受认知风格影响的,并且这些研究结果是比较新颖的,为社会身份复杂性作为一种个体差异变量本质的研究提供了额外的视角。
  社会身份复杂性不仅受认知风格的个体差异的影响,而且还受个人价值观的影响(Brewer&Pierce,2005;Roccas&Brewer.2002)。当前研究主要采用的是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与开放性(openness)、权力与普遍性(universalism)的价值观。由于价值观影响人们感知和解释信息的方式(Schwartz,Sagiv,&Boehnke,2000),因此,价值观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内群体的感知,影响个体对多重社会群体身份之间的重叠感知。有关价值观与社会身份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保守主义和权力的价值观与低社会身份复杂性相关,而开放性和普遍性的价值观与高社会身份复杂性相关。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保守主义价值观表达的是避免不确定性的动机,权力价值观主张维持地位现状,它们都认为内群体是重叠的,因此这两种价值观的人可能形成一种简单的社会身份。然而,开放性和普遍性价值观强调对所有人的容忍和理解,表达的是不清晰的内群体界限,更有可能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身份
  6 综合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界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不断升温,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在以下三个角度开展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进一步研究。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社会身份复杂性为解释群际偏见和理解群际关系的心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需要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作进一步完善。第一,就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定义而言,应该将“相似性”纳入到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概念体系中,除了从群体成员构成的重叠性来理解社会身份复杂性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群体特性的相似性来解释社会身份的复杂性,二者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完善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第二,社会身份复杂性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果,就会带有社会文化的烙印,其研究就要涉及文化变量问题。我们认为不能把美国的社会认知研究成果一味地普遍化,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社会身份复杂性方面可能有差异。与个人主义文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强调求同与共性,更注重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并强调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那么该文化下个体的社会身份复杂性对态度及行为的影响是否也会更加显著呢?对此,我们有必要选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对文化与社会身份复杂性之间的关系作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进而完善社会身份复杂性理论。
  其次,从方法上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以往有关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社会身份复杂性的调查问卷还没有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而且问卷主要是有关重叠复杂性的测量。因此,在以后的修订中,社会身份复杂性问卷应该包括“重叠复杂性”和“相似复杂性”两个维度。此外,未来的研究应寻求更恰当的实验范式和实验任务,通过操纵社会身份表征考察其影响,以获得因果性结论。第二,虽然有关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结果很有价值,但是对社会身份复杂性的测量仍然比较粗糙,结论的外部效度也需要进一步验证。为此,将来的研究应在不同的群体中采用更为精细的测量方式来重复验证这些重要的结果,以增加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第三,目前有关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但大学生可能并不是理想的对象。因为大学生基本都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他们成为多种社会群体和组织成员的机会很有限,并且大学时代是社会身份变迁的时期,大学生对重要的群体身份可能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表征。然而,年长的成人群体在很多领域可能已经获得了比较多的社会群体身份,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表征。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在非大学生的成人群体中考察社会身份复杂性。
  最后,从研究进展上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Brewer为代表的研究者将社会身份复杂性与认知风格和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变量联系在一起研究,有利于从个体差异的角度理解社会身份复杂性。此外,社会身份复杂性可能还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相关,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所掌握的知识领域和类型比较复杂,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社会身份进行较为复杂的表征;同时,年长的成人可能已经获得了较多的社会身份,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表征,因此他们可能会具有较高的社会身份复杂性。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这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二,在群际偏见和冲突的研究中,社会身份复杂性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应用社会身份复杂性的原理研究如何减少群际偏见和冲突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近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群体接触等策略可以减少群际偏见和冲突,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此外,今后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向应用阶段扩展。比如,我们可以将社会身份复杂性和信任联系起来,考察社会身份复杂性对群际信任水平的影响,以此验证复杂的社会身份是否可以增加群际信任。第三,关于社会身份复杂性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国外,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当前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群体,如城市移民群体、外地农民工等。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会不断拥有多重社会身份,再加上群体地位和权力的不对等,这些可能会导致群际偏见和歧视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从民族、职业、地域和经济地位等方面对相关群体的社会身份复杂性进行研究,通过凸显多重社会身份来模糊群体身份界限,以此减少群际偏见和冲突,进而促进群际和谐,这将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复杂性 进展 身份 理论